张斯夫
说实话,太原的第一印象并不太讨人喜欢,它没有苏杭袭人的秀美之气,更没有北京那份无处不在的王者之风。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与邻近的西安、郑州相比,太原的确有些黯淡。
太原的历史有2500年,但让太原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李家盛世王朝发迹于此的辉煌。隋唐两代,太原接连出了三个皇帝,一个是隋炀帝杨广(做过晋王),接着就是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因为这个缘故,太原便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龙兴之地”“龙城”的典故也就由此而来。大起之后是大落,历史逃不过这个劫数。所以到了宋朝赵光义当皇帝的时候,太原为这段辉煌付出惨重代价。想坐稳江山的赵家很显然不希望这个“龙兴之地”再出个李世民之类的人物,所以用火烧水灌等残忍的手段毁灭掉这个盛极一时的城市,即便后来重修,街道都修成了丁(钉)字形状,希望以此来钉破龙脉。一个城市,于无意中接受了历史的荣耀,却又无力抵抗被打入冷宫的命运。太原将这种人间悲喜剧演绎得如此跌宕起伏和动人心魄,不能不让后来者喟叹默然。随后,太原在明朝时期得到恢复,如果留意,可以在现在的太原城找到很多明朝的印记。比如说柴市巷、铁匠巷、米市街等等,光听名字就知道太原的经济一度是多么发达。
一个城市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总有很多吻合。比如说北京人就比其他地方的人多一些大气,上海人就多那么几分时尚。太原人的特点同样脱不了这个城市历史的浸染。太原人说话,硬生生的口吻,总感觉带着些火气。从历史上的一些太原代表人物来看,无论是廉颇还是杨业,包括近代的傅山,骨子里总有那么一股刚猛。这个道理其实简单,太原自古便是兵家之地,又做过多年的边关重镇,来不得那么多风花雪月的优雅。再加上太原曾经经受很多苦难,因而形成一种隐忍的性格。如果不是隐忍,廉颇也就留不下“负荆请罪”的美名,如果不是隐忍,杨业也就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如果不是隐忍,狄仁杰大概早就死在来俊臣的深牢大狱之中了。不过,太原虽然说是“龙城”,但毕竟并没有做过名正言顺的皇都,这也使得同北京人和西安人相比,太原人缺少一些大气。我有时候倒觉得太原人和成都人有些相同之处,那就是安逸,但有几分奈何,乐意与世无争。成都茶馆多,太原歌城多,两边的心态看来都差不多。只是,同窝在那山川里的天府之国的人相比,太原人的融合性要更胜一筹。这也和太原自古以来迎来送往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你想啊,太原既然是边关,和各民族打交道也就频繁,日子一久,太原这个城市就多了一些包容,太原人也就心胸也就开阔很多。所以说,太原人虽然不够大气,但也绝不小心眼。
眼下的太原,因为耿彦波的大修而闻名全国。这座城市的美丽,或许正在破壳而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