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景观设计教育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

2013-04-29 00:44:03刘海亮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生态设计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生态问题变的尤为关注,景观设计学作为研究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重要学科,在其教学与实践中对“生态设计”问题的探讨变的尤为重要,目前大多学生提起“生态设计”这个概念并不感到陌生,但是如何理解“生态设计”的内涵与实质,如何在设计中切实的运用“生态设计”理念还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本文试对此番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育 生态设计 理念培养

【课题名称】景观设计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28-02

目前景观设计教学中普遍缺少在设计方案中自始至终的保持生态意识和把握生态观念;大多数老师都会在教学中经常提到“生态”问题与观点,但有些学生还是会产生误解:以为设计中扩大绿化面积,减少硬地就是生态;在设计中多植大树和草坪就是生态设计,以为植草、栽树、种花就是生态设计,持有这些观点的同学在设计中很容易走入“生态设计”的误区。所以有必要把“生态设计”的观念进行系统梳理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正确理解生态化设计概念

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两个方面:⑴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设计;⑵使设计的结果在对环境友好的同时又满足人类需求。参照西蒙·范·迪·瑞恩(SimVanderRyn)和斯图亚特·考恩(StuartCown)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笔者认为:“生态化设计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而目前条件下,景观的“生态设计”还未成熟,处于过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

二、合理把握生态化设计原则

(一)地方性原则

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由于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环境获得日常生活和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

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场地外的生态要素对基址有直接影响与作用,所以设计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红线以内;另外任何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在设计时应根据基址特征进行具体的对待;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

再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要避免单纯地追求宏大的气势和英雄气概,要因地制宜,将原有景观要素加以利用。当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景观生态学强调生态斑块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状态的斑块本来就有一种无序之美,只要我们在设计中能尊重它,加以适当的改造,完全能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景观。

(二)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原则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规模的景观设计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林地的保护;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观设计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

景观对能源和物质的耗费体现在整个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选择、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为此,材料选用原则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

(三)整体性原则

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广场、街景、园林绿化,从城市到牧野都寄托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美好的景观环境既是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四)多学科综合原则

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生态设计是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成败以及环境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环境生态效应、生态工程技术、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没有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因此,我国景观的生态建设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就可操作性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生态设计”理解误区导致的问题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一个大的前提,而实际操作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划对象不同,特点不同,规划设计方法也不同,对于生态设计认识的误区不可避免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形式追随功能”一词出自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西蒙兹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深受其影响。同时,西蒙兹又将其进一步发展。他说:“景观规划与无意义的模式和冷冰冰的形式无关,景观规划是一种人性的体验,活生生的、搏动的、重要的体验,如果构思为和谐关系的图解,就会形成自己的表达形式,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就像鹦鹉螺壳一样有机;如果规划是有机的,它也会同样美丽”。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现在我国盛行的“城市美化”运动,很多城市不颐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样的通衢大道,一样的市民广场,一佯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罗马柱式,一样的繁复装饰……只给市长争面子,不给百姓办实事。这种抹杀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喜闻乐见,一味追求新奇的做法,许多专家都对此提出了质疑。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反对极端“功能主义”。西蒙兹认为:“任何对象、空间或事物都应为最有效地满足所要完成的工作而设计,而且要恰到好处,而如果设计者实现形式、材料、装饰和用途真实的和谐,对象不仅能运作良好,而且会赏心悦目。”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和时效性问题

1.景观规划设计应该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定位常常被弄错。以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例,通常的程序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了以后,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通常被理解为绿化和美化)来弥合这种关系。但这时,场地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经被破坏殆尽,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市政管线纵横交错,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好像也只有绿化和美化了。在西蒙兹看来,景观规划设计是要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始终的。场地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要有景观规划设计思想的体现,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的最大作用,取得最佳效益。

2.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 近年来我国“草坪热“,近来又“移植大树“成风,其原因是什么。不管是栽种草坪,还是移植大树,目的很明确,就是马上要出效果。什么效果?好看。但代价呢?草坪的管理、养护、不可持续(草坪,尤其是观赏性草坪,浪费水,只能看而不能进入。10年的人工草坪可能必须要更换了,但10年时间里,一棵树能长多高?20年呢?)凡此问题有人考虑吗?据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对国外高新技术园区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人们对树木尤其是大树的偏爱更深。绿树成荫比绿草如茵更受欢迎。大树难长,好,那就移植吧。抛开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破坏不讲,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环境质量的提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这本是件好事,但认为“看得见的风景”才是政绩,是多么可悲的事。

而实际上,景观规则设计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现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

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生态设计”观念,合理把握生态化设计原则,避免因“生态设计”理解误区而导致出现一些问题。系统的“生态设计”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生态设计”观念,为社会创造更加舒适、环保、可持续的生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赵慎.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12,(3).

[3]张凯莉,周曦.景观学与景观生态学之讨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03).

作者简介:

刘海亮(1980-),男,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生态设计
浅析生态设计在设计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6年12期)2017-01-12 17:25:59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生态设计推行现状与建议
绿色科技(2016年20期)2016-12-27 18:44:50
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意义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39:46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方法分析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案例浅析
现代园艺(2016年13期)2016-09-02 13:06:06
“生态设计”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之应用探讨
基于城市道路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要点
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6年2期)2016-03-15 1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