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青阳 袁晓云
引言: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首要任务,原有的高等数学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的教学。本文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的数学知识体系,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习题课的改革,“数学建模”课堂的开设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势头喜人,成绩显著。但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制定职业性、实践性相结合并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对专业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对属于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原有课程按照培养人才的需要进行解构,然后以工学结合的方式重新建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数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从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在高职汽车类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一、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数学知识体系
高职数学作为为专业课程来服务的基础课程,其中内容设置应该要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具体应用的。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式是以具体的每一个知识点来教授的。这里笔者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中所涉及的高等数学知识点进行的分析。(见表1)
二、高等数学这一课程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能动过程,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如何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何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就成为高职教师急需进行研究的课题。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課堂氛围和张扬的个性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
第二,对原有习题课的模式进行改革。每个知识点的理论知识与习题课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比喻:农民拿着工具去地里干活。首先他们必须要知道这些工具怎么用,然后再到地里,用这些工具来干农活。以往的习题课知识单纯的让学生做练习,很多学生没有兴趣,认为不上新的知识的课不重要,结果就会逃课。那么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对习题课的兴趣。
首先,让学生自己在习题课之前查阅资料,寻找每个知识点的相关习题,然后再寻求解法,总结知识点。比如,在汽车产品定价策略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去找找实际的例子,自己来分析这样的实际情况碰到了应该怎样去定价。这样,既起到了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点的目的,又学会了如何去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其次,一堂习题课共计划讲解8-10题不等,把班级学生分成4-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2题,然后每个小班抽两名学生到讲台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听完之后对讲解的学生进行打分,然后按分数高低给予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分。这样在理论上,我们认为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在习题课上的积极与主动性。
最后,组织讨论。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二个方面,一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尽量发表不成熟的想法,适当的时候,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二是由教师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学生提不出疑难问题的地方;有时并不一定都弄明白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往往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开设“数学建模”课堂。将非数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借助数学方法得到解决这是数学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体现,而实现这种应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不仅可以模拟现实中的问题情况,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运用的工具。高职的学生数学功底并不扎实,要改变重计算轻思想的教学模式,而数学建模正好可以改变教学模式的好例子。
三、结语
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教学实施是衡量数学课程是否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两个重要方面,面向应用的知识体系设计和课程实施也是数学课程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因此只有从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设计好知识体系,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程为重点,才能充分发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在高职汽车类专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学政.培养高职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浅探[J]教育科学,2011(5)
[2]毛大会,盛晓玲.转变高职数学教学观念,实施以应用为目的[J]职教论坛,2007(4).
[3]云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7).
[4]林漪,刘振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7).
[5]陈素君.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活动的开设和思考[J]教育与人才2009(3).
(作者单位:1.2.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