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经济合作的今天,跨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潮流,跨文化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在本文中,笔者以中德经济合作为例,分析了中德经济在合作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对瓶颈问题的认识差异以及能力的跨文化差异,供同行参考。
我国自改革以来,与外经济合作日益繁盛。而在跨文化视角下,问题也已经显现。就在近几年,西方媒体关于在中国投资、办企困难重重的报道却已经屡见不鲜。因此,不少的企业和一些经济研究机构也就在积极地寻找着这其中困难的原因。我们可以这么浅显的认为,外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就必定导致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到一起工作。他们的价值取向、交际行为准则,对事物的认识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相互之间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是成功的关键。这也就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取舍和融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中德经济合作中的行为差异
(一)德国人的直白和中国人的含蓄
中国人对德国经济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印象,便是德国人在交际中的直白和坦率;并且,在这坦率中却有一种傲气。而德国人对中国人的交际风格的评价,恐怕会让中国人自己脸红。曾经与中国这位经济合作伙伴谈判过的德国人会抱怨说,在与中国人谈判的中,总是要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在希望对自己的意图作出一些较为明确的表态的时候,可中国人却总是在那里“捣浆糊”。在德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很少直奔总体和目标,总是小心、谨慎的等待着,从不过早的阐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在碰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中国人都会很习惯先退缩回去,事后再来想办法。总之就是太多的客套,过多浪费时间,太低的工作效率。因此,早先就有不少德国人员以为中国人不会按逻辑办事,缺少自己的逻辑和策略。当然,这只是一种误解。
(二)德国人的“距离”和中国人的“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都自诩为礼义之邦。中国人的礼貌历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关系。熟人见面必定先要寒暄一番;讲究“待人和气,和气生财”。同时,面对长辈则要保持谦恭的态度。这确实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是,请注意,德国人也是讲礼貌,有素质的,但与中国人的“礼貌”确有很对的差别。德国的礼貌行为的可以分为上有两个基本范畴。首先是表现在对身边人的关注,也就是尊重、赞赏、肯定身边的一些人。其次,却是十分注意保持与身边人的距离,这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注意保持与身边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德国人公认的礼貌之一。事实上,中德经济合作交往中的矛盾往往就容易显现在这一点上。在传统的德国人的交往中就很注意保持距离,而这并不是要冷漠的对待身边的人;而是在礼貌交往的过程中不去妨碍他人的行为习惯和人生自由。这就是德国人从小就接受的礼貌行为教育。生活中,德国人从不爱到处走动、串门;即使是在熟人之间也不会去嘘寒问暖,但却相互尊重。因此,对待人际关系不同的文化,就难免会给双方的经济合作制造麻烦。
二、瓶颈问题的认识差异
中德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中谁遇到的瓶颈问题,双方也有不同的认识。从大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发展经济、技术援助政策”是德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聪明的德国政治家都会明智的将中国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这当然也是我们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只是在中国人的眼中,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不断提高本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因此,也就是说,中德两国的“经济合作”,是经济合作层面,还是援助层面的关系,就又存在了很大的认识差异。问题是德国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开展的援助经济合作不是在救济中国,而是自身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的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在经济合作的成果收益中,中德的认识也是很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在合作中,中国巨大的需求对德国的出口产业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保证作用。而作为投资国的德国来说,作为欧洲在中国这片广袤空旷土地的最大投资国,不能不说,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助推器般的强大作用。
三、能力的跨文化差异
(一)能否用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我们的思维方式是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特别是我们在交际中就无时无刻流露出传统文化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就必须要有能力对新文化的视角上做到巧妙的转换。跨文化的经济合作中,我们不是一味的去适应讲究对方的文化,而是要慢慢的以一种转变的眼光来看待不同文化形式的影响
(二)以己方文化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德国人其实比我们根据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我们传统的文化相比较,中方的发展和文化基础都不可能接受这种外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所以,在跨文化的经济交流中,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必须要引起注意,从而避免在具体事务上分歧上的误解和矛盾。
(三)不同文化的信仰和观念
跨文化的经济合作中,中国要十分注意的一条是要直白和坦率的阐明自己的文化的信仰和观念。一旦在中德乃至大范围的文化的交流中,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支撑,就很难在文化的交流中保持应有的文化底蕴与特色。德国人的务实就和他们的信仰有关,不同文化的造就了不同種族特色的人群。中国人的信仰还有多少,我不得而知。在学习他国文化信仰与观念的过程,却也是一个深入本国文化的过程。
在跨文化的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德双方对事物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文化信仰等,使得中德文化激烈的交融着。双方要做到与时俱进的文化革新,就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一种相互学习的态度深入到宽广的经济合作。
小结
要使得跨文化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能够克服障碍并且获得让人满意的成绩,那么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德国来讲,对这种成功想要明确的标出是某国文化的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因为,在跨文化的经济合作条件下,就必须要求双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合作的需要而做出很大的改变。思维认知方式、行为语言、价值取向的差异,都会让双发的文化发生强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可能是强大的阻力,但也可以成为一种促进合作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梁镛.中德经济合作中的跨文化问题[J].青岛学术研究(工程技术版),2011年09期.
[2]徐晓曼.中德经济发展合作的瓶颈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2年06期.
[3]苏妍.欧元债务危机背景下的中德经济合作关系[J].国际人才交流,2011年05期.
[4]史世伟.中德经济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前[J]德国研究,2004,03:32-39+62.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