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培优,真的是教育的灵丹妙药吗?

2013-04-29 00:44
中外女性健康 2013年9期
关键词:生命家长英语

无论你是否注意到,“第三学期”已悄悄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个热词。在城市,孩子们“放”暑假却不能真正“过”暑假——各科辅导班、各种兴趣培训班,各类作业,像赶场子一样让孩子们在“第三学期”疲惫不堪。孩子要么在培优,要么在培优的路上。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演而优则导”,然而,这种中国式的培优教育模式真的就能达到“培而优”的效果吗?在备受瞩目的“李天一案”中,人们的关注点也逐渐转向了这个曾经接受过中国最顶尖教育培训少年的转变过程。中国式培优,真的是教育的灵丹妙药吗?它是否真能成就一个孩子的完美人生呢?

沉重的书包

本该无忧无虑嬉笑玩耍的童年,却被一个个装载了太多希望、过于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书包里装着各科教辅书、练习题、密卷、培优练习册……这不是小说,这是中国求学孩子们的真实素描。在城市里,几乎 “无孩子不培优”。培优已如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孩子和家长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孩子整日被语数外、物化生培训班及夏令营、围棋、芭蕾、羽毛球、跆拳道、画画、钢琴……围绕,无从喘息。

孩子培优,我陪时间和金钱

儿子要小升初了,除了正常上课,赵妈妈给他报了各种培优班,语文、数学、英语,一门也没少。“四年级以前,儿子也只上一门奥数,升到五年级,我意识到要想上好的初中,一门奥数课程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赵妈妈算了一下,儿子用在课外补习的费用已经超过了4000元。其中,一周两次的一对一英语辅导、一周两个小时的外教口语面对面训练、还有针对小升初面试的培训都很花钱。而且,4000元还只是课程的学费而已,并没有包括日常去补习班的交通费和其他费用。赵妈妈说,由于课程多,平时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减少奔波的劳累,儿子去补课都是打车,吃饭也是在餐馆解决,如果把这些费用也全部算在一起,一个月的花费近8000元。赵妈妈一家的收入并不高,家人平时生活都比较节俭,她也是近两三年都没怎么买过新衣服,可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小升初”的起跑线上,她选择委屈自己。

自从儿子上了五年级,赵妈妈几乎每天晚上都要陪着儿子一起学习到很晚,周六、日还要陪着儿子去上“培优班”。这样一来,赵妈妈和孩子爸爸已经几年没有休过假了。

知识越塞 孩子成绩越差

郭妈妈心里一直有个疙瘩,那就是儿子瑞瑞的英语成绩。“英语从来都没有及格过,这可怎么办啊!”

为了帮儿子提高英语成绩,郭妈妈想尽了办法。她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请家教、参加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甚至和孩子一起上补习课……但是,郭妈妈发现,瑞瑞对英语学习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抵触心理,前段时间她还发现孩子把英语试卷撕烂扔在垃圾桶里。

“我不想背单词,不要让我背单词!”这是瑞瑞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叫瑞瑞背单词,他的反应都特别大。我之前还专门给他买了英语动画片来让他记单词,看动画片他兴趣蛮大的,但是让他联想记忆背单词就马上变脸了。”

瑞瑞和郭妈妈为英语爆发“战争”时瑞瑞曾威胁妈妈,“看到英语我就头痛,你再逼我,我就离家出走!”

郭妈妈非常无奈,孩子不学英语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她又怕逼急了,孩子脑袋一热做出什么傻事,就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现在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暑假太累了,不想学那么多

鹏鹏今年12岁,开学就上小学六年级了。7月中旬,鹏鹏迎来了自己的暑假,可是这个暑假对于他来说却并不轻松。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美术班、钢琴班、书法班,还有一个跆拳道班。很难想象,这7个补习班竟然都是鹏鹏在暑假要上的。

有一天鹏鹏刚补习完奥数往家里走,他看到邻居小朋友外出准备玩耍,心里感到十分难过。到家后,鹏鹏做出了一个让人极为震惊的举动,竟故意打碎玻璃杯割伤了右手。

“我就是不想上那么多补习班,现在放假比上学都累。电脑也不让玩,哪儿都不让去,我都快累死了,不想学那么多东西。”鹏鹏郁闷地说。

尽管后来鹏鹏意识到自己不能这么任性干这种傻事,但是鹏鹏这种抗拒培优学习的方式却让家长们不得不开始反思给孩子的压力。

培优培出盲目孩

曾先生最近非常苦恼。不为别的,自然是为了儿子耀晖。家里条件比较好,所以耀晖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在课外培训机构参加各类兴趣班和语数外科目的学习。耀晖也非常配合,钢琴已考过了8级,在学校成绩一直也都在前几名。

只是曾先生越来越发现了一个问题。耀晖没有一点儿主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向父母禀告、求救,大到学习上买本什么样的课外辅导书,小到今天穿哪双鞋子出门……都快高一的孩子了,还跟在幼儿园一样事事依赖父母,离不得一下手。

最近媒体一直在讨论“奶瓶男”“断奶”的话题,这让曾先生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儿子耀晖今后的人生。

培优培出了盲目孩,这可怎么办?

揭开培优风的面纱

培优就像一个魔障吹出的一阵风,这阵风席卷了大江南北大多数学子的课余时间和家长们的辛苦血汗钱。是什么,让家长们如朝圣般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入各式培优的课堂?又是什么,使这阵魔风愈演愈烈,让多数民众即使不想,却又欲罢不能?让我们一揭培优风的面纱,看看究竟“莲生几瓣,花开几何”?

担心孩子上学落后

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声乐,周四英语,周五钢琴,周末识字和数学……这个夏天,武汉徐女士为自己5岁半儿子Jerry定了周密的培优计划。

Jerry看起来胖嘟嘟,很可爱。从Jerry半岁至今,徐女士先后为他报了17个培优班,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

徐女士说:

“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儿子没有从小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将来上学就可能落后。 他不是神童,幼儿园老师都评价说,这小孩蛮普通。在我看来,除了英语方面的特长外,Jerry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和理解。”

前不久,Jerry在长颈鹿英语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全国性的英语话剧表演中,拿到了前三名的成绩。“虽然有些单词儿子还不认识,有些发音还不标准,但他在舞台上表现自信、阳光、大方,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

专家说:

社会条件渐渐变好了,很多家长盲目地希望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或者压根儿就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狂想,能够由自己的子女来实现。于是,很多孩子刚学会发声就要背唐诗、背口诀;能跑能走的时候,就要被强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本领。

但是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不可盲目跟风,要看孩子的个人意愿和能力。硬塞有可能直接导致儿童智力过度开发,甚至给孩子的身体造成不恰当的伤害。这是因为,孩子的语言、逻辑等能力发展都建立在神经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如果教育违反了这种规律,提早过度学习,对一些孩子来说,会造成神经损伤。

期待培优投入有所回报

田女士的女儿已经被武昌一所著名初中预录取。女儿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培优的,每年培优花费超过3万元。上学第一个星期,班上的学生家长就在和老师讨论培优的话题了。田女士本来是想着小学三年级以后再给孩子培优,可是看到其他的家长纷纷给孩子报班,三科同时超前学,她就坐不住了,跟风报了名。

孩子每年的培优课程都在增加,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田女士的女儿基本上没有双休。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不到一万元,收入的1/3用在孩子的培优上,到现在培优总花费应该超过了15万元,还不包括钢琴课的费用。

田女士说:

“女儿还算是懂事的,知道我和她爸挣钱不容易。培优还是让我看到了效果,不久前在培优机构组织的‘小升初掐尖考试中,300分的满分卷,她考了267分,连培优点的教师都说,一些初二的学生也未必考得了这么高的分数。

我们家算不上富有,但是现在每家就一个孩子,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害怕失败,所以特别舍得投入,我期待这种投入有所回报。至于孩子,现在是累点,可是不累怎么办呢,竞争这么激烈,当妈的也只有狠狠心了。”

专家说:

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对家长有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不少家长都是抱着一种攀比跟风的心态给孩子报的培优班。既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也期盼孩子成绩优秀,这是家长给孩子施压的主要原因。小升初、中考,特别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的推行,孩子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就不得不参加培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热”了培优市场。此外,很多双职工家庭无法照顾放假在家的孩子,无奈之下只好把孩子送到培优学校。

老师要求孩子去培优

平先生的孩子就读汉口一所初中,每年培优花费约6万元。孩子今年上初二,从小就比较贪玩,学习兴趣不高。平先生是做生意的,每日辛苦赚钱,为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所以从小学到初中,平先生的孩子都在择校。但处在强手如林的集体中,孩子的成绩老是在班上摆尾,拖班级的平均分。时间久了,老师就开始烦孩子,挖苦孩子,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更淡了。

平先生说:

“老师建议我到外面给孩子培优补习,好跟上班级的步调。我就托人给孩子找最好的培优班,找最好的老师一对一辅导,不惜花钱,为的就是让孩子的成绩早日提升起来。现在,我家孩子每年花6万元的培优费,成绩还是不咸不淡的。我想,也许还没到质变的时候吧。

有时候我也挺羡慕几个员工,他们的孩子读书没怎么花培优费,但是孩子的成绩就是好。看得出来,孩子有点痛恨培优,但是现在他们班上的同学都在培优,我孩子如果不坚持培优,将来很可能还要落后,很无奈的事。”

专家说:

在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下,生命一诞生,就成为了强者的工具。成绩、名次、重点学校、北大、清华成为孩子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为此必须付出一切。教师是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也是关键。在优胜劣汰,追名逐誉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必将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职责,不遗余力地坚守住教育的纯洁本质。

专家力劝:家长莫盲目培优

湖北省特级教师、省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对校外培优一贯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只有一类学生有补习的必要,那就是无法消化课内知识的孩子。其他的孩子在学校学的知识足够他们去消化了,这时再去补习,只会加重负担,“很多家长只看眼前,认为孩子只要被按在培优班里,肯定能多学点东西,成绩就会进步。殊不知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抹杀,还怎么进步?”他认为,就算是一些孩子通过大量培优,取得了好成绩,也只是暂时的,超负荷的学习怎么会不付出代价?同时,他呼吁有关部门对培优机构进行规范。无序地竞争,不仅会损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也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中国式培优:一根并不存在的起跑线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曾经成为多少家长的激励口号,也给无数的孩子带来魔咒般的压力。然而,人生的漫长之路,又岂是从一根起跑线就能预见结局的?最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自杀或伤人、杀人的悲剧常见诸报端,令人痛惜。相比教育中同样不占重要地位的传统道德教育、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来说,生命教育似乎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命教育的缺失

无论学校和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怎样地不遗余力,教育始终不能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现实却是: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原因则是母亲没有按时将钱寄送给他。重伤的母亲胃和肝被刀刺破,在重症监护室医治8天才转到普通病房。而汪某在日本读书5年,没有打工,生活费、学费完全靠家庭负担,每年开销约30至40万元人民币,汪家甚至举债养活儿子。

2012年4月13日晚,山东省东营市14岁的女生李欣玥因被学校要求剪短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身亡;4月9日,石家庄市行唐县两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从学校宿舍三楼阳台手拉手纵身跳下,幸运的是两人都未伤及性命;3月31日,余杭一高中生因被母亲拔掉网线,与父母吵架跳楼自杀;同一天,昆明一初二女生因42.5元钱受到委屈,从学校三楼跳了下去,造成腰椎骨折;3月17日,河北省任县一初二男生因恋爱出现问题而跳楼身亡;2月27日,邵阳一高中生为“自证清白”跳楼自杀……

另有这样一位少年:4岁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数不清的才艺荣誉之冠戴于头上。然而,就是这样才华横溢的一个少年,在经历了一次劳动教养后却又犯下了轮奸案。他就是从今年年初至今备受瞩目的轮奸案的嫌疑主角李天一。

探究:

这些孩子之中不乏优秀者,他们都是每一个家庭倾其全力培养教育起来的人中龙凤。他们如父母所愿,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多向的才艺和傲人的前途。然而,他们却甚至没有能够畅达地走完他们尚且青春的人生。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心痛!

在赢得了那根所谓的人生起跑线后,又是什么原因中断了他们生命的长跑?

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实际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教育──筛选胜利者,淘汰失败者。但是,在追逐胜利的道路上,决胜和评判的标准是不是只有知识、成绩或才艺呢?在这之外还有其他的标准吗?弑母的汪某、屡次触犯法律的李天一等都是中国式教育模式下的“培而优”者,但他们对他人生命的漠视是不是提醒我们:教育,并不仅仅与分数和证书有关。

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将来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身为公司职员的魏先生说。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生命教育,很多家长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只要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

对孩子的成长,不仅家长持这样的态度,不少学校和教师的认识也还停留在这一层面。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还是一片空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教师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课堂上时间有限,如果在其他方面花费时间太多,教学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课下还得挤时间补课,而补课是明令禁止的。”“各种考核看的主要还是成绩,面对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坦言,“平时教学中,我们也想对学生进行一些其他的教育,讲解一些相关的常识。可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生命教育已成当前教育的盲点。孩子对死亡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和思考,不清楚“死”的真正含义,也不知道“生”的宝贵,自然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更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命。可以说,种种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对生命困惑现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教育理念及其生活环境相关。

中国式培优并没有成为“灵丹妙药”成就孩子的完美人生。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路上,父母们经历着悲喜。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操持孩子人生的“直升机”式家长,在以棍棒威胁与以全心服侍的两极中,如何才能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却未在人生各个阶段缺位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如何才能从内心真正忽略那根并不存在的起跑线,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人生?

专家:

教育专家表示,学校是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的内容不但包括科学知识、生存技能,更应包括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而生命教育是培养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可或缺的内容。生命教育离不开课堂教育的渗透,其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要体现多学科交叉渗透。比如,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真正的生命教育,应当触及孩子的心灵,更多地注重对孩子进行人文关怀。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共同联手,帮孩子学会识别是非曲直、真善美,让孩子懂得,人生有如一次旅程,途中有精彩,也有凶险,有时会风平浪静阳光明媚,有时会荆棘满地乌云满天。人生于世,皆为唯一,没有什么值得拿生命去验证、去交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死亡教育,它们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老师和家长要在生命教育中渗透死亡教育,让孩子懂得,人生中有死亡,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比如,让学生去医院感受一下病人死亡给家人带来的巨大伤痛,知道人死不能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自己和家人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也可请一些“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就更为留恋和珍惜,从而使孩子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链接——国外:将生命教育融入生活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并把它融入到了生活中。美国一所学校的两个学生在一次火灾中不见了,一个华裔学生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救人,再也没有出来,事后教育部门没有表扬这名学生,而是对学校和教师给予了批评,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好孩子如何逃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是最重要的。

在英国的小学课堂上,殡葬业的从业人员或护士会告诉学生人死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并让学生轮流通过角色替换的方式,模拟一旦遭遇如父母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让学生学会在非常情况下对情绪的控制。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猜你喜欢
生命家长英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读英语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酷酷英语林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