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梅
盘子很多见,家里一般也会有很多件;可银盘就少见多了,家里的银盘件数也不会很多。银盘用来直接盛放食物的情况并不多见,多为垫盘,也就是under plate,尺寸多为27厘米以上,是放在晚餐盘下面的,因为比晚餐盘略大,会有美丽的银边露出来,和旁边的银餐具互相呼应,让餐桌一下就闪亮柔美起来。银盘价格极其昂贵,尤其是925纯银的设计师品牌的就更为价格高企,家里有6~8个垫盘就已经不算少了。还有就是银托盘也比较常见,用来放银壶、奶盅和糖罐等。
银盘老旧一些也没有什么,与瓷盘搭配,再放上食物,材质多样,造型立体,层次丰富,新旧混搭,连感光都不同。再加上水晶杯子和鲜花,整个画面相当丰富有感觉,还能再美丽一些吗?
银盘较为昂贵,相比之下,银勺的价格就亲民多了,一整套6人组、8人组或12人组的银勺银叉银刀当然价格也不亲民,可一把银勺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没含着银勺出生,
也可以拥有一把银勺
大家一定听过“含着银勺出生”的说法,指的是出生于非富即贵之家的小孩。来源是文艺复兴时期,富人流行将银勺作为婴儿受洗的礼物,或教父将银勺作为给教子的信物,现在西方仍然有送初生小孩银勺的传统。
勺子这种餐具,特别是在餐刀的陪衬下显得柔和安全。给婴儿喂食一般都用勺子,用勺子喂食也可以说是婴幼儿发育最早的里程碑之一。所以给婴儿买一把银勺,除了有纪念意义,也有实用意义。
西方人惯用叉子,东方人惯用筷子,而唯有勺子,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使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勺子,而所有的勺子都不尽相同,反映出各种文化的自身特点。
在收藏银勺方面,西方可以说人数众多,历史悠久,专业知识也相当完备。银勺的样式、勺头、勺柄、柄端以及勺头与勺柄的衔接处,都是工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艺术想象力的地方,也是收藏者判断年代、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细节,研究起来乐趣无穷。一把把安静的银勺也是一部无声的历史,尤其银勺一般多为权贵阶层使用,勺中窥人,里面折射的历史、审美甚至八卦都有多少啊?我以后一定要专篇写一写银勺。
其实,中国人使用银勺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宋代就有镂空小银勺,勺体为心形。上有五个小孔,呈梅花形,中间有孔,主要是防止有汤水存于勺中。我自己有好几把朋友托老银匠打的镂空银勺,朋友还把老师傅打银勺的整个过程都记录下来。手工银器常有打造之后留下的坑洼,仿佛月球表面的坑洼,那些美丽的小旋涡啊,掉进去就出不来了。现在有些机器不锈钢制品也有类似仿制,比如东方君悦的茶具和餐具,很有趣致。
如果银子会说话,
说的一定是丹麦语
在丹麦,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那就是“如果银子会说话,说的一定是丹麦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丹麦人对自己银器的骄傲。的确,丹麦拥有许多享誉世界银器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其中,最有名的是乔治.杰生(Georg Jensen),其被誉为“三百年内最伟大的银匠”。乔治.杰生认为银是最好的材料,一件首饰甚至一只汤匙都可以借由银匠之手而展现其雕塑之美。他觉得无须将银器打磨得铮亮,他宁可保留银产品制作过程中所有的打磨痕迹,让人知道这件银器曾被这个敲过,那个打过,保留其过程的美。
此外,丹麦著名的银器设计师还有Hans Hansen,Evald Nielsen,Johan Rohde,A Michelsen,Kay Bojesen以及汉宁.古柏等,他们都是世界级的设计师。其中Kay Bojesen更被广为人知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木器设计师,他设计制作的木猴可以说是玩具界的香奈儿2.55,永恒而经典。他的木制玩具不仅赢得了小孩们的喜爱,也取悦了无数童心未泯的大人。现在有不少人专门收藏Kay Bojesen 的木制玩偶。事实上,他曾在乔治.杰生手下学习过银器制作,他设计的银器现代实用而线条简洁,其银器的粉丝也人数甚多且甚为忠诚,以能收藏到他的作品为荣,他的作品在市场上比乔治.杰生的要少见得多。
除了丹麦,法国、德国和英国也都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银器制造地,英国的银器工业有多发达,在英剧《唐顿庄园》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银器,在唐顿庄园中熠熠生辉
《唐顿庄园》剧中管家卡森擦拭银器的镜头出现过多次,庄园里也到处都摆放着银器——盛放印度饭的带盖子的深银盘,美丽气派的银烛台,厨房台子上的银水壶,晚餐桌上的银盐碟和银刀叉,无处不在的银托盘,户外下午茶小桌上的银茶壶、银咖啡壶及银冰桶,银茶壶底甚至自带加热的银装置,还有卡森身后那满满一柜子的银器。
可能是因为英国天气寒冷,所以人们对银器带来的温暖格外迷恋吧。我自己手里有一套英国19世纪末的银咖啡具,包括一个银托盘、一个银咖啡壶、一个银奶盅和一个银糖罐。算起来比剧中唐顿庄园的时代还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