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
在崔卫平迄今的所有著述中,《思想与乡愁》是最能打动我的,并且对我的思考的维度影响至深,它就像是一颗锐利的子弹,携带着“思想的乡愁”击中了我。但这种打击,带来的不是疼痛,而是交给我一个苏格拉底意义上的问题: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
大致来讲,一个人的生活中会存在两个不同的面向,一个是面向自身,可以深达我们心灵中未曾开启过的“幽暗密室”;一个是面向他人,包括宽泛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及其中的人与物、集体与组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回答“一个人应当如何生活?”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得首先解决如何面对自身与面对公共生活的问题。
一个人如何面对自身?这关乎存在与价值,崔卫平十分推崇那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尼采与萨特。克尔凯郭尔将首先成为“个人”放在第一的位置,即先在自身中成为“个人”,然后才能寻求成为别的什么。反过来讲,如果我们首先就把自己给迷失了,没能成为“个人”,那么我们注定将一事无成。从这一点来说,崔卫平的存在主义实际上是与个人主义位于一个等号的两边的。这固然有一些可商榷之处,就好比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差别。但是,在一个威权时代,从我们自身的心路经验出发,这个等号恰当且自信。
在崔卫平看来,一个人要最先解决面对自身的问题,面对好自身是下一步面对他者的思想起点,“思想即处理自身黑暗。”思想的重要性被首先用来处理好自身的问题,这也是柏拉图意义上的,从黑暗的洞穴中走出来,把眼光投向理念的澄澈天空。自身所面对的问题,有可能是非常表面化的,处理起来的难度自然低些;但也有可能藏得很深,比如蹲伏在“心灵幽暗密室”的墙角,这个时候就越发需要我们的思想具有裂墙般的穿透力,即是思想的纵深。但也正如沃格林所说,“最难的是穿透阴影”。
人是复杂与矛盾的生物,正因此,崔卫平写道:“人既有尊严与爱,又邪恶;既向往光明与理想,又沉沦及黑暗。”很难再找到其它更为贴切的话语来形容人之为人了。趋利避害乃人性使然,并不可耻,而可耻的是我们不反思。这种反思便是对自身的处理。思想与反思是对自身处理的两件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们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时,便开始过上了一种“智性”的生活,这种“智性”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活动的体现。反思不仅区分了责任感,也区分了思想的有无。
处理好自身之后,我们开始面对公共生活。崔卫平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当巨大的自然灾难(比如地震)发生时,我们必然会一时软弱、逃跑、崩溃,乃至对他人的生命采取极端漠视的态度,由此会经历人性的灾难。在我们事后回顾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该如何面对?此时的“面对”是从处理自身到处理与公共生活关系的过渡。为了解答这个,崔卫平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自由地与他人休戚与共。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考虑“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问题。“自由地与他人休戚与共”,首先意味着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他人的自由即是自己行为的界限;同时也意味着,我们自身也要感知并体验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懂得与他人进行分享,“休戚与共”。但是反思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在经历了幽暗之后,还需要一个走出幽暗的过程,而不是始终停留在幽暗之中。”同时,反思也使我们看到自身的局限性,懂得局限才能推己及人,给他人留出足够的宽容的空间。公共生活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宽容。
有规则地参与公共生活,这是在存在之外诉求更高的价值,是在处理好自身之后来思考与世界的关系。当然不必苛责每个人都应做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的维度与选择并不相同,但是处理好自身一定是我们的底线。
崔卫平带有浓烈人文主义味道的写作,也只不过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这些简单的真理。回头来看看书名“思想与乡愁”,乡愁是对处境不佳的现实背过身去,而思想则需要我们面对不佳的现实——思想与乡愁构成了张力,这个张力支撑了崔卫平的思想世界。
荐书
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
读过野夫《乡关何处》的人无不为之泣血悲鸣,也因此而迷上了这个醇厚温软的汉子。野夫的笔触似自历史深处而来,文章风格古朴真挚、浑然天成,如同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也是久违了的世界。《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继续讲动人的故事,同时“80”年代也是对我们现时代的隐喻。这一段发生在80年代末期的爱情故事,要从故事主人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的一个土家族山寨工作开始说起,良夜如故,娓娓道来。
陈远《燕京大学》
陈远的著述很丰富,这本《燕京大学》是其所从事的燕京大学史料收集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从1919年到1952年,燕京大学的历史只有短暂的33年,但却足够辉煌,五四运動、西安事变、国共内战、学生运动等等这些大历史无不跟燕京大学密切相关。而在大历史之外,最重要的落脚点仍然在于人性关怀及知识分子的肩负与命运:燕京大学校友的往事,民国知识分子的故事,共和国建立之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汉密尔顿 麦迪逊 杰伊
《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5月,美国联邦制宪会议在乔治·华盛顿的主持下于费城举行,在经过了各州与会代表殊为激烈的近三个月的争论后终于诞生了一部新宪法。这部宪法的产生过程本身就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中的博弈与妥协的精神。《联邦党人文集》是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为推动新宪法在各州顺利通过而在纽约报刊上所发表的一系列为联邦和新宪法辩护的论文的文集,两百多年来早已译成世界各国版本,是了解宪政运行原则的必读书目。
周其仁《城乡中国》
中国宏观经济的飞速发展,并没能改变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巨大差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展成果分享的问题:我们经济发展的分享性是不够的,城乡之间差别显著。周其仁这部著作《城乡中国》,与上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在关注中国城乡分野这一核心议题上可谓一脉相承。城乡分野事关城镇化,而城镇化是社会争论的焦点,周其仁在这部力作中将讲述城镇化改革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