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
8月18日,在国际文学周名家20分钟大讲坛上,央视知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的精彩演讲让观众格外期待和回味。而他的演讲则是以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围在谢尔盖·切利比达克的身边,大师问你为什么喜欢音乐,年轻人说因为音乐美。老先生说,不,美只是诱饵,通过这个诱饵靠近音乐最珍贵的东西,是真。
说这些不是为了介绍国际文学周,也不是为了听白岩松讲故事,而只是为了从中感悟一下大师的智慧。
切利比达克,罗马尼亚人,在音乐圈之外、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他的名气似乎并不旺,但这丝毫不会减轻他头上那顶“世界最优秀指挥家”光环的分量。自从1996年切利比达克病逝之后,世界上就多了许多以其为名的纪念日、音乐会,而在2012年切利比达克诞辰100周年之际,各类纪念活动更是层出不穷。遗憾的是,大半年过去了,中国这边却显得过于低调过于平静。
律德(Lute Brommer)坐不住了。律德是通过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从巴黎到武汉学习的荷兰人,同时也是一名颇有建树的指挥家,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切利比达克的关门弟子。一方面作为切利生前的得意门生,一方面他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武汉尚缺乏对西洋音乐精髓的感悟和傳承,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必须做点什么,比如举办中国的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
“首届中国·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不仅是对我的恩师进行纪念的绝好机会,更重要的,我们可以藉此传承他的音乐与精神遗产并将它发扬光大。有一个理念贯穿切利比达克的音乐教育与实践,即‘乐非物,而物可乐。它启示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持有和定义的事物谓之音乐。秉承的这一观念,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态度,可以不断前行,去体验更深更广的声音世界。 ”
这段话是2012年律德在做首届切利比达克(中国)音乐节时写下的一段话。自此,中国首个切氏音乐节就诞生于武汉,并扎根在这里。
我的导师是切利
律德出生于荷兰音乐世家,家庭聚会从来就是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他4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首次登台指挥,大学进了荷兰最好的音乐院校鹿特丹音乐学院。
大三那年,一天院长告诉律德,“今天在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不错的演出,我们自己学院的合唱队在那里参加演出,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指挥家叫切利比达克。”这也是律德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
当时那场音乐会的门票并不便宜,100荷兰盾(相当于现在1000元人民币),律德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去了。不出意料,律德一下子就被切利的表演震撼了,之后他从节目单中发现,切利每年会在德国美因茨大学有两次讲座,他就迫不及待的给美因茨大学打电话询问讲座时间,碰巧得知,最近就有一场讲座,而且是切利在那里的最后一场讲座。回忆起当时,律德很兴奋,可能自己注定就和大师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次与切利面对面,听着他讲课,让律德十分兴奋,但他也奇怪的发现,在座的其它学生似乎都十分拘谨,特别是被切利点到回答问题或者要求上台做表演的时候,“切利老师十分严厉,熟悉他的学生都十分怕他,我不了解所以也不害怕,反而上台表演时发挥的很好。”律德笑着说。由于自己表现的很好,切利当场就表示,“律德,你很有潜力,你一定要来慕尼黑跟我学习。”
这句话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直到后来,律德才越来越体会到其价值,不过当时他也并没有错失这个机会。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果断的,他放弃了自己的大学学位,来到慕尼黑,师从时为爱乐乐团指挥家的切利比达克。
说到在大师身边的那四年时光,律德说,那时候就是在老师工作的慕尼黑音乐厅里,在后台上理论课,到前台看他们排练演出,并上台表演。常常是切利弹钢琴,学生在对面指挥,从手势到技巧,切利都会一点一滴的调教。
切利总是向弟子们强调的一个重要观念:音乐是声音,但声音不一定是音乐,声音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音乐。做音乐最重要就是好奇和质疑,如果不好奇,发现不了问题是没办法做好艺术的,同时,指挥家要善于发现问题,否则没办法让乐队变得更好。
切利的音乐理念里有很浓重的东方元素,这都是源于他对东方哲学的痴迷和喜爱,特别是宗教如印度教、日本禅宗和中国的道教,尤其是《道德经》。具体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就体现为首尾贯通、于始见终,最后一个音符是第一个音符必然的终点。
跟随在大师身边四年的经历让他一生受用。
中国的切利音乐节
出师之后的律德来到了法国巴黎,在这里他又继续了当初暂停的学业,同时还参与了荷兰、德国、保加利亚等国众多乐团的指挥,并在巴黎创建了自己的合唱团,在法国其他地方和荷兰开办了高级音乐讲习班,将切利的思想理念继续传承下去。
或许是受到切利的影响,离开老师的时间里,律德虽然一直在欧洲等国周游,但他也爱上了中国文化,还跟一位华侨学习了太极。终于在2010年,他所在学校因与武汉大学之间存在“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他作为交换生来到了中国,来到了武汉,在这里他选择了考古专业。
其实,早在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就被中国那些声响独特的乐器所吸引,就梦想着能研究中国的古乐器,而曾侯乙编钟是他最钟情的乐器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爱上了中国的古琴。
当然,有律德在的地方就少不了合唱团。他刚到武大不久,就创建了自己的“珞珈乐坊”弦乐队,并担当了武汉大学新年音乐会和武汉·法国音乐节的指挥,同时还被聘请为武汉大学交响乐团和湖北“长江爱乐乐团”等本地乐团的指挥顾问。
来武汉之后,律德每次被朋友介绍时,都会提到这是“切利比达克的关门弟子”,但他还是仍然能感受到,在这个地方,还是有很多人对这位伟大的指挥家不甚了解。对此,他难免有些失落。
直到2011年的冬天,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李云中。李云中是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爱好者联盟副主席,同时也是《笑傲乐坛——切利比达克》的作者。“我是切利的忠实粉丝,在遇见律德之前,我一直苦于难觅知音”,李云中笑着说,两人相遇后,他们之间的话题自然就离不开切利了。
在两人感念大师的事迹之后,又不免唏嘘感叹起来切利走之后沉默的中国音乐圈。最后,二人不约而同表示一定要在大师诞辰百年的时间在武汉举办一次纪念音乐会,宣扬并传承大师的音乐精神。
虽然实现梦想是件兴奋的事情,但回顾整个筹备历程,律德和李云中都不停的摇头,太难了,差一点就落空了。
活动是从2012年9月底才开始是准备,到12月8日最终完成,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时间特别仓促,使得当初的许多设想被一再简化,甚至舍弃。
筹备过程中得到了艺术管理联盟AAA(巴黎)“中欧青年交响乐团”(CEYO)的大力支持,他們帮助招募乐队成员。11月底,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地的学生陆续抵汉,还包括武汉本地的音乐院校学生和乐手等,一个45人的管弦乐队“切利比达克青年乐队”就此成立了。
这支队伍的乐手们召自国内不同的音乐院校,水准各异,排练时指挥家必须按照每个乐手的不同情况做出相应整顿。再加上乐手之间也互相不了解不熟悉,默契度的训练就成了律德最大的挑战。整个队伍的磨合、排练只有一周时间,演出场地也是直到演出前三天才最终确定。
12月7日,纪念切利比达克音乐节(中国)在荆州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了首场音乐会,吸引来了国内外很多的音乐爱好者。第二天音乐节的会场挪回到武汉,召开的是切利比达克研讨会,巴西、德国、法国、荷兰、罗马尼亚等国的朋友闻之悉数到场。
律德说,古典音乐在武汉的普及度不高,真正欣赏的人不多,符合演出条件的音乐厅也是屈指可数,但是这些难题并没有影响到演出的质量。“只要投入感情,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所有困难。”
不管当时筹备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捶了多少次墙,吵了多少次架,但看到音乐节闭幕演出结束时,观众全体起立鼓掌,一切烦恼和压力都消失了。还在庆功宴上的时候,他们就又开始筹划起了下一届的切利音乐节,这次因种种原因而被迫舍弃的环节和压缩的规模,让他们心有不甘。
律德告诉记者,首届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搭建了成熟的平台,也涌现了丰富的可对接资源,第二届将比第一届规模更大更加国际化。演出地点从武汉辐射到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大城市。
第二届切利比达克纪念音乐节时间暂定为2013年11月底至12月,内容包括纪念音乐会、国际指挥大师班、切利比达克国际研讨会、纪录片《切利比达克的花园2》中国首映,切利比达克传记中文版《笑傲乐坛——指挥家切利比达克》再版。今年的乐手招募将面向世界,计划人数将增至80人左右,邀请国际大师对筛选出来的乐手进行专业的培训。“老师生前最重视的就是培养年轻艺术家,所以对年轻乐手的培训也将是我们这个音乐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律德说,我们创立音乐节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系统地把切利比达克的音乐理念散发出来,传扬下去。这些年,切利比达克在中国也有不少粉丝,专业人士对他的评述多为“了不起的艺术家、哲学家、指挥家”等。
三年前,律德来到中国是为了学习中国文化,三年过去了,律德想法有些改变,他说,“我会留在这个城市继续做自己的音乐,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