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环境变化和院校培养教育格局,从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亚健康问题,从关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对策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屡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可谓触目惊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莘莘学子不堪重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呢?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几年来和大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封闭、强迫、抑郁、过度焦虑、消极思维、情感危机等,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首先由于高中阶段对大学学习生活过于美好的向往,和实际入校后的反差,失落心理严重。其次刚刚从高考的压力中挣脱出来,由于高中阶段整天忙碌于学习,接触的人和事少,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缺乏認识,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对问题缺乏理性思维和积极心态,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和合理处置,时间一长,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复杂,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严重的自我心理
当前处于“90后”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过度保护,生活阅历简单,生活经历缺乏,心理异常脆弱,意志非常薄弱,面对困难消极悲观不知所措,缺乏挫折承受能力,出现心理障碍几率更是成倍增加。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因为小小的挫折难以承受,困难无法积极面对,思想包袱无法放下,日积月累出现心理疾病,导致离校出走、自杀等悲剧的发生。
三、客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风暴此起彼伏,社会竞争急速加剧,生活压力加速凸显的时期,不同范围内使人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紧迫感、压力感,不同程度使人产生了愿望无法实现、现实无比残酷、生活无所适从的焦虑感。诸如此类,当代大学生会因为客观因素适应不良出现困惑、迷茫、不安、紧张、躁动等现象,复杂的外部社会环境对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无疑要面对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残酷现实和强烈的心理冲击。
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拨开迷雾,走出心理阴影,保持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心理咨询作用。高等院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作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指导学生减轻内心压力,化解矛盾冲突,排解忧愁困惑,开发身心潜能,正确认识自己,理性对待得失,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应对挑战。同时学校应开展各种健康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正常渠道进行宣泄情绪。
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高等院校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做到心理问题和倾向性苗头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对“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中筛选出的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要主动作为,既要做到不伤害学生自尊,保护个人隐私,又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最大可能、最大限度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建立院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互助机制。高等院校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院校与学生家庭信息通报和联络制度,建立院校与社会团体互帮互助制度。依托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家庭的亲情优势,定期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反馈给学生家长,采取院校和家庭的双向心理疏导,化解心理问题。依托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社会的资源优势,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和人生励志演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塑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院校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和放松疲惫的精神状态。因此,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积极进取的心态,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密切团队协作,勇于拼博进取,改善适应能力,激发活力潜能。
总之在这样一个新闻舆论冲击、思想文化激荡、社会瞬息万变、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肩负和承载着中国梦想,采取有效对策,积极应对干预,培养优良心理素质、健康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富于朝气的当代大学生必将成为院校教育和发展的共误。
参考文献:
[1]毛晨丽.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才智,2012(05).
[2]常敏.当代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0).
[3]郑华萍,廖颖.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与教育,2006(5).
[4]王慧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管理,2006(5).
作者简介:王秀莉(1981—),女,陕西西安人,学士,助教,现供职于西京学院工程技术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