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之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吉臻的“两会”同期声

2013-04-29 00:44熊怡范运年刘娜
中国电力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华北电力大学两会电网

熊怡 范运年 刘娜

本次两会上,新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吉臻接受了数十家媒体的采访,访谈的核心议题是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当前能源问题与电企改革。作为有着“电力黄埔”之称的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同时又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刘吉臻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深切的体会,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广泛关注。在此,本刊对两会期间刘吉臻众多媒体访谈资料进行了梳理,以期全面总结展示其先进的教育人才观与科技创新理念。

2013年2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又多了一个身份——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位有着四十多年高等教育工作经验的教育管理者,对如何办好一所大学及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而又实际的体会。针对高校办学用地、设施投入不足的现状,3月这位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带着经认真思考研究形成的提案《关于加快制定高等院校校园建设用地标准并作为地方城市建设规划依据》上会。

身为大学校长,同时作为电力行业的一名专家,两会期间,刘吉臻委员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焦点,围绕着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等问题先后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力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采访,进一步阐述了提案,并就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完善校企协同创新提出了新见解、新思路。

心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很多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大,尽管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平衡。刘吉臻校长说,“很多学校存在办学设施不足、校园面积狭小的情况,尤其是学生的运动设施和活动空间非常狭小。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学生应当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当中的‘体一直被忽视,建议本着节约国家土地资源的原则,科学合理规划校园、保证配备必要设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呼吁加快制定高等院校校园建设用地标准并作为地方城市建设规划依据。”

“现在高校之间竞争大于合作,资源开放度远远不够,重复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现象十分严重。”刘吉臻校长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合作,共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高校的优质师资要实现互聘与流动,区域内的实验室平台、科研设施等公共资源要实现开放和共享。同时,要改变现有的高校评估体系,从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们要建立一种机制,让高校之间能够协同创新、实现共赢,这样不仅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

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自己四十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刘吉臻校长认为建创新型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先导。教育工作者们应该考虑如何把我们的学生置于国家需求、国际视野上,使他们将来能够担当国家创新的重任,但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认识到核心问题是什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强壮的体魄、较高的情商、奋斗的精神、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品质。其次,要解决我们的学生只会读书、会考试,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要让他们不但掌握书本知识,还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希望学校和企业能够紧密结合互动,把“产学研”合作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平台。这些问题都是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刘吉臻校长指出:从目前的社会竞争环境看,100%的就业只是理想,换言之,不能全部就业是绝对的、高就业率是相对的。从办学者的角度,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有无,通过抓学风、抓就业和抓奖助,推动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具竞争力。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也一直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也是人,没有什么不能做的,行行出状元。但大学生是习得一定知识、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应当把从事的行业做得出色、做到最好。

深刻认识行业发展新趋势

目前我国能源尤其是新能源的发展势头强劲,而由于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频发,两会期间大家都非常关注未来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身为有着“电力黄埔”之称的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同时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以及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委员对能源电力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于目前我国电力科技发展的现状,刘吉臻委员认为,至少在4个领域我国电力工业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一是重大装备制造。无论是火电机组,如1000兆瓦的超超临界机组,还是水电机组,三峡工程,也包括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核电技术,当然也包括自动化系统、装备制造业。实践证明,我们现在所制造的电力产品,从它的性能、技术水平,都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前沿水平;二是电网技术。特别是电压等级,直流、特高压交流,到电网建设和电网技术都达到国际先进,甚至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电力工程技术。现在在电力的设计、建设、运营、电力工程方面,也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比如水电造坝技术、大的输电通道,还有核电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四是电力系统的安全。中国的电网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安全业绩是世界领先的。同时,电力领域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前沿的发现,比如核能、新材料、纳米、超导,都很快与电力发展联系起来。从这一意义上说,提升电力科学技术的水平,是推动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对于现代电力工业、尤其是电网未来发展趋势,刘吉臻委员分析认为,从整体上看,现代电网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输电的电压等级、方式的进步,如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等,其目的是适应电力大规模、远距离、高效安全的传输。二是智能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通过在电网中引入智能手段,来确保其更加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除了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外,能源分布式开发利用以及与之匹配的微型电网,也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趋势。能源分布式开发利用,是一种与传统能源开发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的模式。过去,我们对待传统能源时,选择的是大规模集中式生产传输的模式;现在,新能源的生产开发利用,我们既采用了集中模式,也探索了分布式模式,而且更加注重分布式开发利用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微型电网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利用,并有效融合到大电网环境中,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适应电力工业发展 确立“大人才”战略

随着我国能源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对人才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未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华北电力大学在“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人才战略”。

什么是“大人才战略”?面对记者的疑问,刘吉臻校长很感慨,他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靠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多年以来,华北电力大学的办学目标是要办一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十六字办学方针,并将“学科立校”摆在首位。十年前,针对能源时代的变革学校提出建设“大电力学科体系”,把新兴能源学科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的重点,对于加快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成效。而现在我们提出的所谓“大人才”发展战略,则是立足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个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重大意义,做好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汇聚和造就各级各类的优秀人才、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高水平大学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施“大人才”发展战略,落脚点要放在建设好师资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学校员工队伍这三支队伍上。

刘吉臻校长进一步解释,“大人才”有“横、纵”两方向。横向看,既有师资队伍,又要有管理干部队伍、员工队伍。刘校长甚至认为,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是人才,但是人人都应该努力地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纵向看,一所学校办的好不好,说到底就是师资水平高不高。大学除了大师外,还应该着眼于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未来,大学的竞争实力更在于今天的青年才俊,他们是未来竞争的主力。人才是所有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严格来说,科学与技术是相关联的,但不是一个概念。刘吉臻委员指出,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首先应该是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应该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中,与企业之间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高校,应该紧密围绕国家和企业的需求组织联合的技术攻关,不断地产出技术成果,推进成果转化并使之形成生产力,针对一些企业的重大需求,高校可以积极参与共同解决,如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特高压交流工程的技术攻关过程中,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参与并作出了突出贡献,解决了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学校在长期的研究和积累过程中,形成了可以应用于市场推广的高科技技术或是商品,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第三就是学校通过控股公司形式自建校办产业。

在促进电力行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室作为电力高校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面向国家规模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重大需求,聚焦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中包括研究如何让更多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接入电网。早日让大规模新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成为现实,是刘吉臻校长率领的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的问题。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提升我国电力科技水平,培育科技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力人才培养既有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也有特殊要求之处。在特殊要求方面,人才要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工程应用等趋势,具备与之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不但掌握书本知识,还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电力行业需要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刘吉臻校长指出,真正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在不同阶段接受各种历练。大学是学生奠定良好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的工作阶段,同样是成才的重要时期,有时甚至更为重要。这就意味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必须在一生之中不停顿地去学习、掌握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将学习作为一项终身事业。

相关链接:

刘吉臻,中共党员,博士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学部委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热工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工程技术学会高级会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猜你喜欢
华北电力大学两会电网
穿越电网
On Heg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in Antigone
On Hege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in Antigone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 年总目录
电网也有春天
一个电网人的环保路
电网环保知多少
罗克韦尔自动化在河北保定举办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