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妉等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MP感染并发脑炎患儿8例进行临床分析。用MP间接血凝集试验检测MP抗体滴度>1∶8为阳性。同时检测血清EBV、ADV、RV、MV特异性IgM抗体及脑脊液、脑电图、颅T等检查。结果:8例除均有发热、咳嗽、肺部有改变外还有头痛、嗜睡、精神萎靡、烦躁、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其中抽搐例均无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5例增高例。脑脊液生化检查蛋白质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脑电图中度异常例轻度异常5例。颅T检查8例均正常。全部病例采取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并辅以其他对症处理如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液量及应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结论:MP感染并发脑炎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酷似病毒性脑炎和脑病应注意鉴别。使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脑炎感染
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及肺外并发症的报道日趋增多但MP感染并发脑炎的报道不多收治MP感染并发脑炎患儿8例现将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MP感染患儿56例其中并发脑炎8例(1)其中男5例女例;发病年龄19个月~8岁平均5岁。均符合MP肺炎并发脑炎诊断标准。
检测方法:采用MP间接血凝集试验试剂为日本富士株式会社制造MP抗体滴度>1:8为阳性可诊断为MP感染。同时检测血清EBV、ADV、RV、MV特异性IgM抗体及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验脑电图、颅T等。
结果
8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均阳性血清EBV、ADV、RV、MV特异性IgM抗体均阴性8例线胸片均为支气管肺炎改变。白细胞(168~89)×19/。-反应蛋白升高例。8例脑脊液常规:细胞数正常5例增高例分别为×16/、18×16/、5×16/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生化:蛋白质轻度增高为6~1g/平均7g/糖、氯化物均正常。脑电图中度异常例轻度异常5例主要表现不规则慢波、棘慢波反复爆发出现。颅T检查8例均正常。
临床表现:8例起病均发热例弛张热5例不规则热。同时伴有阵咳肺部听到不同程度干、湿啰音。接着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其中例出现抽搐(均为幼儿)。从发热到出现精神症状~8天平均5天但均无脑膜刺激征。
治疗与转归:8例患儿确诊MP感染后均采用红霉素~mg/(kg·日)静滴一周或阿奇霉素1mg/(kg·日)静滴5天然后改为口服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周。并辅以其他对症疗法如用甘露醇或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液体入量及应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治疗~天热退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住院天数1~1天其中例住院1天因症状好转自动出院。复查脑电图亦恢复正常例脑脊液异常患儿复查脑脊液细胞数及蛋白均恢复正常。
讨论
MP感染在肺外并发症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多见可占MP感染的6~8。亦有报道高达167。本文占住院MP感染肺炎的1年龄以儿童发病者较多本文平均年龄5岁多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平均1天左右发生。本组病例是首先出现呼吸道症状平均5天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发生脑膜脑炎、无菌性脑膜炎、神经根炎等其中以脑炎为多。与本文报道相符。对MP感染并发脑炎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有学者提出诊断基本条件:①血清MP-IgM抗体>1:8为首选;②有神经系统受累临床症状和体征;③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同时血或脑脊液检测除外病毒感染。诊断基本条件头颅T或MRI及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参考。本组8例均符合诊断基本条件。如果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时往往易造成临床误诊。有报道MP感染引起脑膜脑炎长期发热类似急性风湿热。故对MP感染不典型病例或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时以其他疾病不能完全解释时应想到MP感染的可能结合临床进一步做相应实验室检测及胸部线片等做出早期诊断以减少病灶迁延及多个脏器损害。
许多研究表明MP感染除MP对组织器官的直接损害外免疫反应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机制。据报道在MP感染而累及神经系统的7例病人中脑脊液分离出支原体但脑组织中未分离出。因而认为病人的神经系统症状由病原体直接侵入证据不足。故考虑可能MP抗原与宿主神经细胞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成分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神经系统的免疫损伤循环免疫复合对神经组织的损害。还有人认为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MP感染并发脑炎的治疗与转归MP感染并发脑炎本组病例均选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疗程~周。并辅以对症治疗如止惊、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液量以及应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等营养脑神经细胞药物综合治疗病情恢复较快其中例复查脑脊液全部复查脑电图均恢复正常。提示MP感染并发脑炎虽然临床表现较重但总的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专家座谈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8,(8):561.
陈志敏.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再认识-从发病机制到临床治疗的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7():5.
王洪通,董宗祈.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