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贵州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随着贵州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来贵州投资经商和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贵州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翻译在宣传贵州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以及吸引外国游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外国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本文试图以宣传贵州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为出发点,从文化图式视角来探讨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翻译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图式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是一个山多洞穴多的省份,主要地貌为喀斯特地貌,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全省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体,还生活着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和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贵州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长期受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随着贵州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来贵州投资经商和旅游观光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贵州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也越来越多地被外国人所了解。因此,对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正确翻译有利于宣传和推荐贵州的特色饮食文化,有利于增进各国民族的友谊及了解,同时也有利于宣传贵州少数民族风俗和文化,吸引外国友人、促进外国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 文化图式与翻译
早在1932年,Barlett就提出了图式理论。他认为,图式(Schema)就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并且这种储存是围绕不同事物和情景而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在认知心理学中,图式是一个认知框架,已知的事物或信息储存于人的大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如果外界输入的信息与人脑中的已存信息相联系或相匹配时,图式便会产生作用。刘明东教授认为,文化图式就是人脑中有关“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存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刘明东,2003)。文化图式主要涉及民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特征为文化性和民族性。图式理论可应用于翻译研究。在翻译中,译者须正确理解原文中的各种图式,并激活其大脑中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图式,然后转换成译入语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图式。近年来,图式理论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翻译研究,文化图式理论应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是受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不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使汉英两种语言各自承载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各民族文化既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也有相冲突或各異的情况。各民族文化图式的异同表现在翻译中,一般有三种情况,即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缺省。对应是指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相同或相似,源语的文化图式在目的语中能找到对应的文化图式;冲突是指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图式各不相同;缺省是指源语读者和译者认知语境中的文化图式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文化图式缺省是跨文化翻译的主要难点。因此,在翻译贵州少数民族饮食名称时,译者须充分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文化背景和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才能对源语文化图式做出正确的解码,然后不断构建与文本相关的图式,激活译入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图式,必要时帮助译入语读者构建新的文化图式,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顺利实现。
三 文化图式视域下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翻译
由于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贵州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沉淀浓厚,具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味。为此,在翻译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时,译者既要考虑到译入语文化的特点,又要考虑到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已形成自身所特有的文化特点。这种文化,既有人类共有文化的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即是说贵州各少数民族与其他地区的民族相比,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既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图式,又有文化图式相冲突的现象;既有错位的现象,又有缺省的现象。本文试图以宣传贵州少数民族特色饮食为出发点,从文化图式视角探讨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翻译的问题。
1 文化图式对应的饮食翻译
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贵州少数民族人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图式与其他民族是相同或相似的。在翻译该类饮食名称的时侯,译者可采用直译法。因为源语饮食名称在目的语(英语)中可找到对应的文化图式。采用直译法有利于外国友人对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认同和接受。
贵州苗族和侗族的菜肴以酸味突出。贵州的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基本上家家都有腌菜坛,可以用来腌制酸盐菜和酸辣椒等。“腌鱼”是苗族和侗族最喜欢的一道风味菜。把从小溪里捕来的小鱼破开胸膛洗净后放入甜酒(醪糟)中,加上糟辣椒腌制几天即成,然后通过煎、蒸便可食用,也可生吃。因此,为了在译文中突出这道菜的做法,保留少数民族文化气息,译者可采用 “做法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开头+主要原料”的形式对其进行翻译。“腌鱼”这道菜名可以英译成:Preserved Fish in Fermented Rice with Pickled Chopped Red Pepper。在翻译以地名或人名开头的菜名时,地名、人名一般用音译,菜名采用直译。例如:
侗家腌蕨菜:Preserved Fiddlehead Ferns,Dong Style
布依腌排骨:Preserved Spareribs,Buyi Style
贵州苗族酸汤鱼是著名的少数民族菜肴,风味独特,集酸和腌于一体。由于贵州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极为偏远的地区,所以几乎每户人家都有酸汤坛,他们自做酸汤。酸汤的做法就是用烧开的米泔水酿制,等到汤自然发酵成乳白色时加上野生西红柿调制即成。外国人对贵州少数民族腌制的饮食不太了解,因此在翻译时需加以说明,应突出此道菜的配料,翻译形式是:“(做法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开头)+主要原料+配料名”,主要原料和配料名之间常用介词in或with来进行连接。贵州苗族名菜“酸汤鱼”可译成Fish Cooked in Sour Soup,Miao Style。例如:
椒包糯米酸辣子:Sauteed Pepper with Sticky Rice inside
韭菜包鱼:Preserved Carp with Leeks,Shui Style
当菜名中含有器皿名,并且该器皿对该道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时,则需将器皿翻译出来。翻译的形式为:“主要原料+in+器皿名”。例如:苗家土锅菜也是贵州苗族的一道特色菜,使用仿古的土锅,突出该道菜的土色土香,取材于天然的农家菜,这道菜名可英译成:Hodgepodge in the Earthen Pot,Miao Style。又如,竹筒烤鱼是贵州侗族同胞的一道特色佳肴。选用小青鱼腌制后,裹上一层干净的鲜竹叶,塞入竹筒里,竹筒另一端用黄泥封严,然后放在炭火上将其烤熟即成。其对应的英文为:Baked Carp in Bamboo Tube,Dong Style
2 文化图式缺省的饮食翻译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在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文化图式,除文化图式对应外,还有文化缺省的现象。有些对于源语读者和译者熟悉的文化图式却在目的语中空缺或不完整,使得译语读者因相关文化图式的缺省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这是贵州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决定的。译者在翻译时需熟悉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做法,善于发现汉英文化图式的差异,采用意译法,有利于目的语(英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丰富译入语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种翻译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的饮食在不同民族里有着共同的名称,但其原料和做法均不相同;而某些饮食名称字面上体现了它的做法,实则为其他做法。为此,译者需要先对此道菜的做法有所了解,再对其进行翻译。
例如,苗族和布依族均有一道菜名为“血豆腐”。苗族人的“血豆腐”是將鸡血或猪血加盐凝结成块,然后再将血块切成小块状,用酱将其炒熟,所以正确的译法是Blood in Tofu Shape,Miao Style;而布依族的“血豆腐”则是用碎豆腐,加上肥肉末和猪油制作而成,因此,这道菜的英译为Baked Tofu with Lard, Buyi Style。
一些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背后有着古老的历史。例如,“合渣”英译为Tofu with Vegetables,Tujia Style。在战乱时期,由于粮食短缺,人们饱受饥饿之苦,当地的人们食用合渣才得以幸存下来,这道菜因其历史背景而出名。所以,为了突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译者可在译文后加上该道菜背后故事的英译,以便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类似的菜名还有“苗家姊妹饭”,这道菜是用糯米蒸熟,然后用红、黄、绿等彩色的花草汁液浸泡,再放入甑子里蒸熟,其英文为SistersRice-Sticky Rice。另外,“折耳根”是贵州少数民族爱吃的一种食物,使用的原材料是鱼腥草的根,细长的浅白色的茎状物,这与川渝地区的人们喜欢吃其叶有所不同。其对应的英文是heartleaf或fishwort,拉丁词为cordata houttuynia。然而,许多外国人并不知道何为折耳根。因此,为了让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这道菜,译者可采用音译,并加上注释,“折耳根”可译为Zheergen(Roots of Cordata Houttuynia)。腊肉是贵州少数民族土法腌制的猪肉,“折耳根炒腊肉”这道特色菜可英译成Sauteed Bacon with Zheergen(Roots of Cordata Houttuynia)。
四 结语
图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基础。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将源语文化图式转换成译入语文化图式时,译者必须准确分析源语和译入语文化图式的异同,一方面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图式结构,另一方面要激活译文读者已有的文化图式。在饮食的翻译上,要考虑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尊重目的语读者的饮食习惯,在充分理解汉语原文饮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还须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风俗习惯。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翻译对宣传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及大力发展贵州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对外传播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译者不仅要透彻地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特色,还要深入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来历和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翻译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的饮食,从而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ar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何再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式菜名英译》,《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3] 何宇琴:《贵州少数民族菜名翻译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 金惠康:《贵州旅游英译——吃在贵州》,《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第3期。
[5]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6] 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
[7] 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外语教学》,2004年第4期。
[8] 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第4期。
[9] 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
[10] 杨仕章、牛丽红:《文化误译图式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1] 衣莉:《菜谱翻译与饮食文化差异》,《民族翻译》,2004年第2期。
[12] 张柏兰:《认知图式关照下的习语文化可译性》,《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柏兰,女,1980—,贵州福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比语言学,工作单位:贵阳学院大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