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摆在东西方文学翻译界的一道固有的鸿沟,由于中英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处理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文化差异,首先体现在读者的理解方面,尤其是思维惯性和生活习性,同样的事物对不同地区的读者来说,可能甚至是意义完全相反的。本文试从地域与生活习惯、思维与心理联想两个大方面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小结。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处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1 地域与生活习惯不同
英语文学所属大都集中在西半球,属于海洋性气候,英国人喜欢西风,因为西风的到来往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而东风却是冬天的到来。东方文学却在北温带和亚热带的季风气候区域,对中国来说,东风是具有良好夙愿的象征,而西风恰好相反。中国文学常用东风来比作春天的风,象征生机活力和希望。中国人眼中的东风是和煦之风,温暖之风。但是西风在中国人眼里就恰恰相反了,提起西风,想到的肯定是一片肃杀之气,就像秋天一样,万物凋零,一片萧条。如我国元曲作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写到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展现给人一幕秋之凄凉的景象。而在英国,却恰恰相反。在英国,因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西风带来的往往是春天的信息,因此也常被用来代替美好的事物。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写的著名的《西风颂》,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描绘出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以上差异产生的原因正是生产环境或地域的差别造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因生活习性的差别而不同,就像东西方的大米与面包的区别一样,东西方读者对主食的理解是不同的。英国人在翻译中国的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时候,往往用面包代替 “米”,这不得不说就是一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适当化处理。但是中国的米变成了面包,尤其是出现在中国传统生活场景里面,这个不免有点儿滑稽。为此,杨宪益夫妇巧妙地将“无米之炊”用英文翻译成“没有米无法做一顿饭”,这样既保留了米,又体现了文化差异下的共同理解。
2 思维与心理联想差异
除了地域与生活习惯的差异,思维与心理联想差异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思维受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渐渐形成一方特色,可以这么说,拥有某一语言的民族所固化的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方式。进一步来说,就是西方人更热衷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东方人对形象思维则更加重视。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包括历史、哲学、语言文化等方面,双方的差异都非常显著。这一点不得不提到翻译界的东西风之争。在中国人的眼中,东风代表春天,是褒義词;西方代表寒冷,是贬义词。而在西方人眼中,却恰恰相反。比如,李商隐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若是被英语直白第翻译成“east wind”,就是“寒冷之意”,也就失去了幽恨的悲伤郁闷之情,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东风是凛冽刺骨的寒风,不能带给人温煦。而在英国的诗歌中,含有西风的,都无疑是一首温暖、给予希望与力量的诗篇,但就中国读者而言,西风带给人寒风刺骨的感觉,完全失去了原诗所要抒发的怀乡情怀,使人感觉形容得很突兀,让人不解。同样的“银河”,中国人想到的是牛郎织女的浪漫故事,而西方读者所了解的却不一样,他们认为银河就是奶水喷射出来的,是一条通往大地的道路而已。因此,在翻译“milky way”和“银河”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彼此的差异,传奇色彩和浪漫故事不可兼得。
二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方法
在文学翻译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其中很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文学翻译中认识文化差异,处理文化差异呢?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1 从文学体裁入手处理文化差异
英语文学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学体裁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其表达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明确区分文学体裁的样式,并总结规划其体裁特点,以便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能够选对恰当的文学翻译技巧。中英文化差异,体现在英语文学上,首先展现的便是英语文学的文学体裁带来的表现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体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较好的翻译,对文学体裁的合理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翻译措施。从文学体裁入手,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是高质量的英语文学翻译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总的来说,在英语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几大类,不同的文学体裁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多少不同,但这些文学体裁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还将其艺术性突出出来,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怀。英语文学的翻译,首先要确定其文学体裁,一般来说,先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背景分析,这些文化背景对翻译的语气、语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总的来说,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既要做到忠实原文意境,又要能让中国人所接受,从整体上提高翻译质量。除此之外,科技应用文也是很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在翻译科技应用文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抓住文章所叙述的重点以及其文化背景与元素;其次,将这些文化背景与中文翻译的语境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再次,要保证翻译用词的准确性。在有些文学体裁中,尤其是涉及到一些科技方面的专业术语,在翻译中必须使用标准的翻译方式,以达到读者的公认效果,绝对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来进行翻译。可以说,涉及到专业术语的翻译,只需要从词语的点上来保证整体文章的质量,这些就足够了。由此可见,英语文学的翻译,文学体裁是应该第一个考虑的问题,通过对文学体裁的正确处理,必然能够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2 以动态对等原则处理文化差异
一般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时,通常的翻译方法都是将英文单词翻译成其相对应的中文词组,之后使其保持整体含义的一致,以达到使中国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此作品含义的目的。显而易见的是,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决定了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由此说来,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较深层次的了解,然后以动态对等的态度处理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这种改变以单词为翻译单位的传统翻译方式,使得词组甚至句子成为翻译的单位的翻译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态对等原则。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按照原单词的意义进行翻译,不仅无法理解原文内容,还会造成翻译的错误。比如“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翻译可译为“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样进行翻译主要是尊重了英语的语言习惯,不会使其造成歧义。我们再用“胆小如鼠”这个词语进行说明,在中英文的互译中,这里的老鼠往往用“兔子”代替,这样是为了尊重了英国文化的习惯,因为在英文中兔子是温顺动物的代名词,因此使用兔子更加能体现词语所代表的意义。以上两个例子将“动态对等”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对于这个对等的概念来说,主要包括词汇、语句、段落、文体等四个方面的对等关系,当这四个方面的对等关系得到保障时,英语文学的翻译质量才能得到保障。这四对等理论具体方面如下:1、词汇对等,就是说在进行英文文学翻译的时候,对于英语单词或者词组进行逐一翻译,使其同中文的词汇相对应,意思保持一致,以此保证翻译的质量。2、句子对等,句子对等的核心含义就是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得到充分的尊重。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要让句子的整体意思一致,不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因为某一个或某几个词汇而影响到整句意思的翻译。3、段落对等,就是翻译后,整篇文章的翻译意义完整性得到体现,不会因为一些句子的翻译,影响到整篇文章的布局,是一个逻辑清晰、有效的文章。4、文学体裁对等,主要是指在进行翻译时,小说体裁的只能翻译成小说体裁,不能翻译成散文或者科技应用文,保证体裁一致,避免发生根本性的错误。
3 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两种方法
除了对文学体裁和动态对等翻译方法外,还有第三种处理方式,就是灵活使用异化和归化的方法。在众多运用异化进行翻译的作家中,最出色的当属美国的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也许有些人还是不能理解异化的涵义,我们可以用以下例子说明:在进行《红楼梦》的翻译时,大量利用了异化理论,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中文中的文化因素。例如,这句:“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and back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其实就是中文中常见的俗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英文翻译。与此同时,归化理论是与一种与异化理论完全相反的翻译理论,归化理论的特点是以最终译文的文化特点为归宿,只是强调了翻译目的的文章的文化特征。在应用这个理论的时候,会令文学作品与原文发生一些改变,但是其特点在于翻译过后的文章会比之前的文章更有可读性。总的来说,翻译的成功与否也在于对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理念的认识深浅,合理地结合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手段,在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两者的理念,以达到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的目的。
三 小结
在英语文学翻译中,每一个译者都追求最完美的翻译;同样,每一个读者也都希望阅读的是最有原汁原味的原著翻译版本。但是,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是需要每一個译者认真处理的。一般来说,只有译者认真对待文化差异问题,在充分理解相关原著的文化背景,并对中英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翻译出完美的作品。
在这方面,有很多需要译者去认认真真做的,译者要能以创造性手段完善文学翻译,而这个对翻译来说,也是正确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二法门。翻译过程中,最常见问题即我们是将文学作品中的单词和语句直接进行翻译呢?还是在文章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创造呢?这个问题有很多翻译家进行过讨论。不同的文学题材,要能合理地进行准确的翻译。但是对于小说、散文以及诗歌来说,其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思想和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进行单词和语句的单调翻译,那么对于整个文章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毕竟一些只言片语是无法能够完美地诠释原著作者的思想和写作初衷的。那么译者的创造性怎么体现呢?这里,就是要求在理解原文的创作文化背景以及作者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在保证所翻译的单词和词组都正确的前提下,通过译者自己的文化积累,把主观创作合理地融入翻译作品,使得译文更适合读者口味,同时又不失原著作者的作品意义和思想。总的来说,译者的创造性能够使翻译后的作品不仅可以保留原作品的精髓,还能更让中文读者所接受。因此,正确利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段,才是有效处理文化差异的途径。
因此,我们应当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通过本文所提供的方法正确处理在翻译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翻译好的文章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保证英文翻译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蒋晓萍、JostavanRij-Heyligers:《语料库和翻译研究:翻译中的跨文化动态探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2] 连颖:《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 邢小琴:《高低语境下中英文语篇差异》,《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11期。
[4] 肖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5] 戴乐平:《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差异》,《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第6期。
[6] 谢天振:《浅论英语句型结构调整》,《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马丽群,女,1967—,广西田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