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到公众的开放资源:TED的发展及启示

2013-04-29 07:24:27洪岩梁林梅
现代教育技术 2013年4期

洪岩 梁林梅

【摘要】作为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成功案例,2006年以来TED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全新的共享理念异军突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成为全球OER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论文首先介绍了TED的起源和发展,接着对TED独特的运作和组织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TED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TED;TEDx;TED-ED:开放教育资源;网络社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4)01244

自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启动“开放课件”(OCW)项目以来,“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蓬勃发展,已成为近十年来全球教育领域备注关注的热门话题,随之应运而生的各类开放式网络学习资源及学习社区更是见证着信息时代教育大变革时代的临近——从P2PU、TED、Openstudy到可汗学院(Khan Academy)、EDx、Udacity、Coursera等等,這些点亮教育未来的新思想、新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向全世界的学习者宣告:原来学习可以这样。

在一支支开放教育资源创新和探索的劲旅中,TED以其另类的发展模式和全新的共享理念异军突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成为全球OER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为广大的学习者带来了知识、思想和创新的福音。也许TED所传递和共享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资源,但她在重新定义“成功”这一概念的同时,无疑也在阐释和述说着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知识共享和学习方式的诞生。作为OER的典型案例之一,TED为什么如此之“火爆”?或许可以从其发展历程、运作机制、传播共享特点等的解读之中找到开放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 TED的起源与理念

1 TED的起源

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是总部设在美国的非盈利组织种子基金会(Sapling Foundation)下设的大会,最初由美国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理查德·S·乌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于1984年创办。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TED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新科技成为了“天作之合”——首届会议发布了当时最新推出的索尼压缩光盘和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film)的最新3D图形。第一届会议后,由于资金问题,TED停办了5年。从1990年开始,TED大会每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蒙特利(Monterey)市举办。每年三月召开的TED大会邀请众多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演讲,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探索的最新成果。当时的TED定位于“硅谷精英嘉年华”式的封闭式聚会,“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这一理念也仅局限于科技及设计界的小圈子。

2 TED的发展

2001年,英国知名传媒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加盟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并开始营运TED大会。此后,会议基本上能依靠自有资金来运转,经济效益的极大好转进一步提高了主办方的效率,并且逐步改善了会议的网络环境。在安德森“开放、交互”的媒体理念推动下,TED突破了科技、娱乐和设计界,延伸至教育、文化、商业、艺术等领域,主办方认为只要关乎人类创新生活的所有想法,都可以在这个论坛上分享。2005年,TED推出TED Global大会,与TED大会每年仅在美国的蒙特利市或其周边地区举办不同,该会议会于每年夏天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旨在让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人都能参与。至此,TED开始发展成为全球各类精英交流创新思想的开放式盛会。

自2006年开始,TED做出了一个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录制多年的演讲库资源制作成TED Talks上传至互联网上,供全球的观众免费下载和观看。这种做法在当时的TED内部曾产生过很大的争议,而安德森坚持认为:“把这么多原本可以有更大影响的想法锁在一间屋子里,又有何用?”三年后,TED进一步推出开放翻译计划(the OpenTranslation Proiect),提供TED演讲的字幕及互动文字记录,供志愿者翻译成各种语言。近几年,TED还通过组织各种创新项目,如线下社群活动(TEDx Events)、梦想资助计划(TEDPrice)、青年社群(TED Fellows)、在线对话(TEDConversation)、在线社区(TED Community)等,不断扩展组织规模,吸引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同时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口碑信誉,努力实现其创办宗旨;“Ideas Worth Spreading(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截至2013年3月,TED官方网站上收录的TED演讲视频已达1400多个。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TED已从过去少数上层精英人士的“自娱自乐”,转变成为今天享誉世界的全球知识传播和学习者创新、交流的共享社区。

二 ED的运作机制

1 TED的组织机制

TED在其发展的早期一直定位于精英路线,从其邀请的演讲嘉宾阵容中可见一斑。由于演讲者多为在各自领域的前沿创新者,因此演讲的内容都极具前沿性和引领性,TED议题涉及众多领域,并且不受政治、宗教、性别等限制。不长于18分钟的视频,让听众领略巧妙设计的同时,也深深惊叹于那些前沿创新者们新颖而大胆的想法。

目前TED的网上视频虽然是免费共享的,但面对面会议的门槛仍然很高,以TED大会的参会收费为例,2012年为6000美元,2013年是7500美元。TED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组织运作机制,在于其认为“质量是共享起航的第一步”。正是面对面会议的高标准、谨慎、细致安排,使得演讲内容和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也就确保了TED的前沿性和引领性。再借助于iTunes、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公共平台共享其视频,不断吸引全球民众的关注。这种做法不但使普通民众能够免费共享到最新的创新思想,也使越来越多的演讲者们愿意来参加TED大会,以借此平台宣传和传播自己的新想法,由此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机制。

在凝聚人才方面,TED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如TED Fellows项目旨在吸引正在实践好的想法、行动的青年人加入到TED社区中。TED社区借助这些来自社会不同的行业及领域、却又都乐意尝试改变世界的开拓者们,来启发更多的人去做积极的改变。而选入TED Fellows项目的创意者们也可以因此得到TED的帮助。他们可以有幸受邀免费参加一年一度的TED大会或TED Global大会,还有机会参加为期两年的Senior Fellows项目,该计划可以让他们连续参加四次TED和TED Global大会,将他们的创意更好的传递给全世界的人。

充分利用网络社区,也是TED组织运作的一个成功经验。TED Conversation平台在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交流场所的同时,也为TED品牌的不断推广提供了载体。诸如TEDx Events、TED Price的创意都是首先在用户之间酝酿出来的。所谓TEDx(“x”指Independently organized),就是指那些由本地的TED“粉丝”们自愿发起、自行组织的小型聚会。人们通过邀请当地演讲人现场演讲、共同观看TED演讲视频等活动,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TEDx最主要的特色在于既能够体现举办者的当地特色,又可以让全球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了解。目前,TEDx Events已经遍布全球50几个国家,举办了6000多场活动。在中国,TEDx Events也已经举办了200多场。

2 TED的审核机制

在开放TEDx的举办许可之后,有人质疑TED的这种发展模式,然而TED并没有担心这种开放的模式会对其品牌和声誉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一切都得益于TED严格的审核机制。

首先,TED演讲邀请的嘉宾皆为各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或是执着的创新者,这些人本身具备极强的向心力:即便是“粉丝”们举办的TEDx会议,邀请的演讲者也都是能够体现当地特色和发展前沿的开拓者,这就确保了演讲嘉宾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TED还明确要求,TEDx不可以和商业机构合作;活动主题不允许被单一的政治、宗教或商业议程所左右;赞助商的身份不允许为从事军火、烟草和成人用品等行业的人员;参会人数少于100人时其接受赞助的金额不能超过5000美元,不允许赞助商冠名活动名称;对于申请100人以上规模的活动,TEDx的组织者必须至少参加过一次TED官方活动,确保其能够接受和理解TED的理念与价值,并且对TED有深刻的认同感。除此之外,TED还会给每一个组织者一套模板,在完成活动后,需要上传活动的视频以供分享。从过去的经验来看,TED官方确实有取消TEDx举办者资格的案例。

另外,TED对于TED Fellows的选拔更是严格。TED官方每年只提供40个TED Fellows项目的名额,而能进入到Senior Fellows项目的只有lO名幸运者。

3 TED的教育资源服务机制

2012年,3月12日,TED在Google旗下视频网站YouTube上开设了专门的教育栏目“TED-ED”,自此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可以在http://education.ted.com/这个站点上传自己的视频。TED希望能“邀请全球的教师提交他们最棒的课程”,要求每个课程视频总时长不超过10分钟。安德森指出,“我们希望证明学习也是一件能够令人兴奋的事情,并且可以吸引更多的‘终身学习者。”

TED-ED频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课程标题、视频播放区、动画简介、即时练习、思考题、深入挖掘、分享按钮、翻转课程工具。其中“即时练习(Quick Quiz)”直接指向针对视频的练习题,学习者作出选择后可以查看回答情况并且能够回放与题目内容对应的视频。“思考题”部分则是提供与教育视频相关的主观题,“深入挖掘”为学习者罗列了相关拓展材料。TED-ED中的重头戏为“Flip This Lesson”,这是TED-ED的个性化课程制作工具。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这款工具编辑TED-Ed、TEDx、TED上的视频,还可在YouTube上选取需要的素材进行编辑,或是自制视频来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点击上传后,视频就可在YouTube上发布,供全世界的学习者点击观看。而观看者同样可以对同一段视频进行重新编辑,再发布。在教师页面中可以看到学习者的进度和答题情况,并以此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的适用性,进行下一步的完善。

TED-ED的创举在于当众多在线教育平台仅共享课程资源之际,对课程的制作工具进行共享。依托YouTube的丰富资源,不仅解决了教学内容来源问题,更是体现TED官方己然认识到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从建设层面向应用层面的转变。对课程flip的功能更是运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方便的更改、完善课程,学生也能从自己的需求着手,做出适合自己学习模式的视频供大家参考。

由于TED-ED频道刚刚上线,视频编辑工具的功能仍有待完善:教师对于其提供的通用性工具的摸索需继续深入:与此同时,针对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也未过多涉及。尽管如此,TED-ED的未来发展依旧令人瞩目。

三 TED的經验与特点评述

1 以“开放”塑造品牌文化

TED最初的定位是美国社会少数精英之间口口相传的小型集会,参与门槛高,涉及话题范围小;然而,在2006年将多年积累的视频共享之后,其辐射范围和知名度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安德森所倡导的“开放”理念给TED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长速度和发展空间。TED不是最早提出“开放”理念的机构,也绝不是最后一个以此为理念的,但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开放的理念必须与符合自身特色的运营模式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和可持续发展,这或许就是TED的成功之所在。

2 对演讲者的独特定位

TED邀请的演讲嘉宾来自各个领域,他们可能是建筑设计师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 Goodall)、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 Gates)、欧美流行乐坛天后Annie Lenox,也有可能是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职员、癌症患者,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喜欢思考、积极生活、执着追求创新,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这样的人在分享经验时,光是那番热情即可打动听众。

3 对演讲时间的严格要求

每一个TED演讲视频的时长都不会超过18分钟,这是普通人能够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最大时长。在新开辟的TED-ED栏目中,每一个教育视频的时间甚至缩短为不到10分钟,这样的设计俨然成为微视频的范例,这一切都源于TED对于听众的密切关注。

4 依托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推广渠道

如果说OER的许多成功案例凭借的是名校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那么TED在网络推广策略方面的有效运用可谓是功不可没。依托iTunes、Facebook、Myspace、Twitter等社交平台,黏合网络社区,吸引大众追随、分享和交流,以此来推动品牌的影响力。在网络社区中,组织者引导人们积极思考,针对各类问题展开辩论和交流,使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人加入其中,共享头脑风暴的盛宴。

5 严格的审核机制

TED凭借在全球的大规模传播,赢得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对其价值理念的认同,但又不会对其品质和声誉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主要归因于其严格的审核机制。可见,自由是相对的,开放也需建立规范。成熟的组织和运营机制,可以使创新者们在天马行空之际却没有后顾之忧。

6 演讲议题引领科技前沿且发人深省

从第一届TED大会起,许多会议议题便与最前沿的科技产品紧密联系,TED演讲见证人类科技的一次次进步和飞跃。近年来,与人类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性公众话题也开始备受推崇,如环境、灾难、癌症、生命等,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议题借助于TED的平台引发了全球公众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引领与前沿的视角,使得TED视频有着无可比拟的深度及人性的魅力。

四 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启示

我国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时至今日,国内各高校已经累计了大量的精品课程,亟待从资源建设阶段向资源应用的转变。TED创立之初并未以教育立名,但其激发起全球观众思考和交流的潮流以及“传播一切值得传播的思想”的理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全球开放教育运动中的重要力量和成功典范。近年来TED对于教育的关注及其本身带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启发和灵感正在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的TED大奖更是颁给了致力于通过网络帮助边远地区儿童实现自我学习的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在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发展的转型期,应当从TED的成功当中汲取经验,滋润和丰富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这片刚刚开垦的新领域。

1 规范资源开发模式

TED要求每一個演讲者的演讲时间都不长于18分钟,且为线下活动的组织者提供统一的模板,这就保证其活动呈现形式的一致性。观众在收看TED的视频时既不会因为时间过长感到乏味,也能受益于其清晰的分类和结构化的设计模式。相较于TED,我国目前的精品课程开发主要集中于各高校,由于缺乏统一的开发模式,资源形式各异,且存在“重评审、轻维护”的现象,使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单个精品课程的时长通常达到四五十分钟,无论是评审还是学习都缺乏效率和实用性。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要在应用阶段取得突破性发展需从统一开发模式做起,将各式资源按照同一范式标准化;对于持续时间过长的视频课程,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切分,迎合微学习的发展趋势。对于资源共享应用的准入限制也应放宽。与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相比,我们的精品课程、公开课等资源仅可在线浏览,不能下载,更遑论自主编辑,全民“翻转”了。缺乏深度学习文化,是制约着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重要瓶颈。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旨在将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挖掘每一位参与者学习潜能,培育出浓浓的分享、自主的学习文化。倘若网络仅是替代老师成为新的学习灌输者,这将本末倒置。中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需要同国际发展趋势接轨,完善国内共享协议的同时,调动网络学习者的自主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网络学习文化的升华。

2 多辐射推广路径传递社区学习理念

根据精品课程推广主体的不同,我国精品课程推广模式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推广模式、精品课程教师推广模式以及协会组织和个人的自发推广模式。在三种模式中,目前还主要是依赖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广。相较于TED依托社交平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推广机制,我国的开放资源推广渠道过分狭窄,应注重网络平台的运用,如微博、社交网络等增强影响力。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而更渴望能够与他人一起交流、讨论,我国已有学者指出,整合开放课程资源与社交学习是开放课程资源发展的趋势之一。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应紧跟这一趋势。从TEDx的受众结构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和互联网人士对于社区学习、互相交流,开展头脑风暴的热情日益高涨,目前兴起的Udacity、Coursera等网络课程中,许多学习者也正在自组织各式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这正是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传递社区学习理念的大好契机。构建社区学习平台既可减轻繁重的资源支持服务的工作,更为众多富有激情的学子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空间,在这里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能传递思维的火花,点亮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

结语

如果说MIT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架起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通的桥梁,TED则拉近了全球民众思想的距离。他充当的角色比教育宽泛的多,却无疑深深地影响着全球的民众,因为他分享的是关于人生与未来的课程。TED以其特有的方式,成功的占据引领世界思潮的位置。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也需借鉴TED的成功经验,抓住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