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博轩
党的权威性与群众基础
1.党的权威性的作用
(1)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对于政党来说,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发展,关键的不是其数量,而是质量,即指政党是否具有较高的凝聚性和自律性。这是党权威性的核心作用所在。二战后一些亚非拉国家政治暴力和骚乱频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缺少权威。与之相反,在社会主义国家,由共产党组成的政府保持着社会稳定。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确提供了有效的权威。他们的意识形态为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他们的党组织为赢得支持和执行政策提供了权力机构的机制。”由此可见,坚强有力的政党对于稳定社会政治、促进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强大政党在政治、经济、社会现代化方面的推动能力,会为它的国家带来持久的变革,并产生和贯彻化解变革所需的制度化手段。
(2)整合各方群体利益
在维护稳定状态的同时,党的权威性也具极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力可以在不同发展阶段厘清各种利益需要、整合矛盾冲突、融合多元诉求。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加快、社会结构急剧转变。物质生活的改变随之导致价值观的重大变化。瞬息万变的新信息和新理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对政治结构与功能的信任都与以往产生了巨大差异,人们的需求更为多元、层次更为多样。因此,伴随着新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中突不断显现更迭,对社会管理者、国家治理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政党作为国家社会中融合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政治共同体,更需要充分发挥其权威性,通过更为全局长远的眼光、更为强力有效的手段,发现新需求,跟踪新变化,减少冲突范围,缓解矛盾程度,从而更好地引领把握根本方向,平衡协调各方利益。
(3)协调群众与政府关系
政党存在的重要目的是充当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党的权威性可以充分综合群众利益,切实反映民众意见;同时,在政府管理中,政党的权威性可以选拔出民众认可的政治精英输送入政府,并且在施政之中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此,政党必须及时有效收集群众信息,传递群众呼声,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来自群众中最真实的依据;在政策实施中,政党所组成的政府,必须体现群众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一个没有权威性的政党、没有民众认同和服从的政党,无法让民众将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事务交给政党去处理,甚至还会引起抵制的情绪:一旦丧失掉民众信任,不但极有可能选拔不出合适的社会和国家管理者,即使他们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也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颐指气使的官僚。一个无法承诺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不可能具有获得民众支持和拥护的权威性,也就彻底丧失了一个政党发展的推动力。
2.党的权威性需要群众基础
党的权威性呼唤强大的政党,一个强大的政党是对广大群众具有号召力的政党,并通过一个有效的组织把民众维系在自己周围。一个获得大规模支持的党显然要比一个仅获得有限支持的党来得强大。党的强大要求有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众支持。高效的政治制度化,动员起群众的热情、组织起群众的力量,促使我们的党不断发展壮大。
在意大利的思想家葛兰西跟中,政党的存在需要三组要素:普遍的要素,最具有凝聚力的要素和中间要素。他把最具有凝聚力的要素比喻为一群善于合作的将领,他们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创造力量。高度凝聚力是因为他们可以把人集中起来,给予纪律的约束;创造力是指将领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即使从一无所有的地方着手,也能很快形成一支军队。中间要素是一种纽带,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道德和知识上保持着联系。这两个要素能发挥作用,都是以第一种要素即普遍的要素为根本基础的。普遍的要素就是平凡的普通人,也就是群众。离开他们,党肯定无法存在,但党也不能“只”靠他们而存在。“他们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具有凝聚力的要素把他们集中和组织了起来,给予了其纪律和信仰的约束。”可以这样理解,普遍的要素就是人民群众,最具有凝聚力的要素就是党的权威性,而中间要素是党与群众在物质与精神上的纽带。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我们强有力的党。
由此可见,党的权威性是随着党的成长壮大不断累积的。而一个政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群众基础。党的权威性发挥作用需要群众作为基础,群众没有党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凝聚和号召,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彼此力量抵消、一事无成。群众基础越深厚扎实,党的权威性就越高,号召力就越大,行动力就越强,影响力和波及范围就越广,随之而来的群众基础会更为坚强厚实,而广大群众的诉求也会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领导下,得到更好维护和实现。
党的权威性在新时期受到挑战
改革开放前在高度稳定的政治体制下,党具有很高权威性,其权威性来自于革命和党的领袖人物造就的权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社会状况、思想意识的发展转变,各种问题日益显现,党权威性的群众基础在诸多方面受到挑战。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党的权威性之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意识形态的正确把握和高度重视。然而,伴随中国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迅速转型,整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开始了结构重建与调整,诸多新的价值取向与政治观念随之涌现,影响着党权威性的凝聚力与控制力。每个阶层和群体的价值和观念变得愈加不同,致使纷繁汇成的社会大众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多种矛盾和冲突。
(二)利益多元诉求与社会公平缺失的挑战
在社会分化中出现的多层次利益群体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党的权威性造成持续冲击。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在全球化推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正由相对一元的社会走向多元社会,传统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许多人不自觉地进入新兴利益群体,如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这种分层化导致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及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构建,利益群体更为多元也导致各群体渴望多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实现自身利益。同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如地区差异明显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失衡、贫富两极分化趋势愈加明显等等。
(三)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的挑战
政治腐败是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毒瘤,是动摇党的权威性和国家政权稳定的根源之一。政治腐败通常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违反权力行使规则,滥用权力谋取不正当私利,从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尽管党很早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坚持把反腐倡廉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式依然十分严峻。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强调对腐败保持“高压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重要场合均告诫全党“必须警醒”,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表示“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要以更为实际的反腐动作,才能把失去的党心民心一点一滴聚拢起来,方能稳固党的群众基础,凝聚党的权威力量。
如何在新时期维护党的权威性
(一)思想文化上,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些先进的指导思想,在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过程中,不断树立其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权威,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思想的认同和支持,也极大培育和提升了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的政治素养。因此,要保证党的权威性,必须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同时,新时期出现的群体利益多元化,矛盾问题多样化,要求必须坚持党的权威在思想文化及主流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和引领,否则国家的发展前进必定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卢卡奇曾说:“一个组织——这里指共产党——必须以意识的统一,作为其基础的社会现实的统一为前提。”所以,首先必须正视与以往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发育成长的社会多元价值诉求的矛盾。在此前提下,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意识形态创新,广泛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升价值整合的有效性和融合方式的科学性,重塑并增进党在思想文化上的权威。
(二)经济上,加强经济建设,缩小贫富差距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党的各项工作始终没有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产党宣言》里也提到,“无产阶级在上升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后,要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全球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经济建设的优先性是所有国家发展的主题。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GDP成倍增加、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整个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涌流、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让世界见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而然累积了党权威性的程度,并且仍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目标坚决贯彻执行,这也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政党及其他政治体系的权威性却因人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的下降而逐渐消解,这是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分不开的。要始终明确,在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总的战役进行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整体财富的巨大增长和部分社会成员对经济成果享有的不同步的矛盾等等只是这个总的战役中的某一次战斗,不去研究和完成每次具体的战斗,就无法把握和夺取最终战役的胜利。只有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和收入的二次分配,让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巩固和加强群众基础,保证和提升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威。
(三)组织上,完善法律制度,增强群众基础
党在建立初期,以及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群众这一根本的基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列宁认为其纪律所依赖于维持、检验和加强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靠这个政党“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由此可知,一个政党所拥有群众基础的程度,是其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加强群众基础,要从组织自身建设的多个方面下功夫。首先,严格按照法律来行使国家权力,在民主的基础上,依法领导、依法执政,坚决打击和严惩贪污腐败现象。其次,加强权力监督,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此外,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党群关系,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广泛吸纳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优秀新兴力量进入党内。要认识到党的权威与群众基础密不可分、相生相长的关系: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党的权威性就越强:权威性增强,带来了更强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在此过程中,党为更多的参加者和积极靠近党组织的人提供了实现共同取向和个人理想的机会,愈来愈多的人达成了目标,党逐渐就有了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
结语
政党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细胞。它是由某个阶级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以这一阶级的利益或者以具体的事业为其行动取向。因而,政党本身就在民众的需要之中诞生并在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下发展壮大。在政党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政党权威作为一种让人自愿认可和服从的力量,伴随着组织队伍和群众基础的成长,为政党自身赢得了更多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也夯实了更为坚实的阶级和群众基础。可以这样说:党的权威,是有广大群众基础特色的权威。从党的成立到现在九十多年来,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面对新时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性,让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以涵盖不同的利益主体。同时,也通过党自身的实践与行动,为群众谋求实现其福祉的事业、维持国家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进而一步步累积自己的权威,获得广大群众更加坚定有力的认同与支持。最终,党与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持续奋斗、矢志不渝。
参考文献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