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威塞克斯乡村女性悲剧

2013-04-29 05:36郝明星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悲剧

摘要 哈代在小说中描写了各种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女性地位、性格等虽然不同,但却都没能逃脱悲剧命运的结局。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宗教影响,以及哈代悲剧观导致的宿命论。而作家关于黑暗社会现实的种种勇敢揭露,则充分表达了只有积极抗争,才能改变女性不公平命运的心声。

关键词:威塞克斯 乡村女性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哈代于1840年生于英国农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是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十分关注女性,他创作的《还乡》、《苔丝》和《无名的裘德》都有关于乡村女性悲剧的描写,都属于“威塞克斯系列”。这些作品中描写了很多女性由于她们自身的性格弱点,使其自身的命运发生转折,并最终决定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一 哈代书写的女性命运

1 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哈代在他书写的作品中叙说了各种各样不同形象的女性:如小说《远离尘嚣》中的芭丝希芭性格开放,是个女强人,她聪明伶俐、有自己的思想,看起来有点喜欢卖弄风情,与当时维多利亚传统女性形象具有极大的反差。而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她一直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还乡》中的尤斯塔西亚自命不凡、趾高气扬,自认为是女皇,极具个性,骨子里充满了叛逆精神;《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作家称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穷人家的女儿,她虽然温柔善良,关怀家人,充满爱心和责任感,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仍旧逃脱不了悲惨命运。面对种种不幸时,苔丝表现出了非常坚强的意志力。

2 女性命运上的相似

哈代塑造的这些女性形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对她们的命运安排却非常的相似,即最终都是以悲剧的命运为结局,《远离尘嚣》中的芭丝希芭追求自由和尊严,具有不同于她时代的朝气。作家在小说中第一次描绘她的情景就是主人公坐在马车上照着镜子,而在维多利亚时期,这种行为只能发生在卧室里,这种随时随地照镜子的情形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体面的,而主人公却不顾及这些传统习俗,坐在马车上对着镜子欣赏美丽的自己,作者以此来突出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也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自豪。小说中描写了她接管了叔叔农场后,在人们面前展示了女性也能管好农场,并将农场管理得条理分明,整齐不乱,用行动告诉人们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作者在小说中描述了主人公因为不想成为男性的财产,因此对求爱者进行了拒绝。而正当作者对主人公感到欣慰时,作者却逐渐将她的命运推向低谷,作者是想说明,虽然她是个优秀的女性,但由于生活在男权社会,即便她拥有反抗意识,却仍然不能摆脱男权制社会的道德观,因此最终将她推向了悲剧的深渊。故事的结局是坚强勇敢的芭丝希芭消失了,在一系列的打击下,她放弃了一切,脆弱不堪,实质是作者是暗示她放弃了独立自主权。

在哈代的“威塞克斯系列”中,女性的结局大都是悲惨的。就如《一支插曲罢了》中的主人公不停地被命运捉弄着,她邂逅青年男教师并闪电结婚,却没想到新婚丈夫很快溺水身亡,短暂的时间内却经历了人生那么多的大喜大悲。在那个时代,当女人跟男人结婚后,再婚意味着不贞,因此在精神上已经遭受了打击的情况下,第二任丈夫突然冒出四个女儿,女主人公在极度无奈的情况不得不接受事实。哈代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女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能成为男人的牺牲品,由于社会和自身等原因,女性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社会加给女性的多是一副精神镣铐,哈代为其哀伤,更为其愤怒。因此,作者用自己的笔描写了女性的不幸以表达自己同情,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 哈代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缘由

1 社会原因造成的女性悲剧

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其思想文化以男权意识为主,女性表达自我的权利被淹没,轻视女性的意识使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此背景下她们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经济上的不独立,使男性拥有家中财产的绝对支配权,大都女性把希望寄托在婚姻上,这样没有爱情的婚姻就成了谋生的手段。哈代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看到的是女性只是男性欲望的对象和客体,并对妇女行使了一整套极为不公的行为规范,社会观念中完美女性就应该是“贞洁、柔顺、忍耐、牺牲”的,如果违背男权社会所规定的这些原则,即追求自由、独立、个体的女性则就被认为是“罪恶、邪恶的”,并最终只会被残酷的社会所吞食。哈代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形象,并通过描写女性爱情、婚姻、命运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也揭露了社会对女性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也以此告诉读者,女性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和男性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如在小说《苔丝》中,哈代就反映了封建男权主义思想对女性命运的作用,描写的故事背景正值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传统的农村经济受到极大冲击,农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农场主利用各种方式排挤对他们构成威胁的阶级,如等他们的房地租期一到期便立刻抽回,致使这些人无房子也无法耕种,故事中的苔丝家的房地租期是到她父亲死亡为止,这意味着父亲死了她们就会无处容身。故事开篇就叙述了苔丝父亲的心脏病,给我们暗示了不祥之兆,为了生存,家人想让她利用年轻美貌去“认亲”,试图让她嫁给有钱人摆脱全家的穷困局面,但苔丝却不想自己有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家里的孩子们听到苔丝不愿认亲时都哭叫起来:“苔丝不——去——当太——太了!她说她不——去——了……我们得不到新的乖乖的马马了,也得不到好多好多的金子,去赶集卖礼物了。”作者通过这段描写表达了被大人灌输丑陋观念的孩子们竟也在心灵上受到污染,生活使人们失去了对亲人的关爱,正如小说中描写的母亲因苔丝不得不答应嫁人时那张谄媚的嘴脸:“这就对了!这么漂亮的姑娘,多好的機会呀!”在当时的英国,如果一个女人被某个男人占有,不和他结婚就意味着被社会唾弃,而不管女人是不是被男人强暴的。哈代为了表达对这种观念的反感,在故事中描述了苔丝遭到强暴,借主人公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贞洁这个东西果然是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的么?……唯独处女的贞操就无法愈合么?”而作者在小说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已经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他对传统贞操观的质疑和挑战,表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绝对化的贞操观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

当苔丝遭受不幸后遇到了克莱尔。在对方苦苦追求下,主人公同意了婚事,却不想对他欺骗自己的过去,而面对她真诚的告白后,思想开明的克莱尔却无法跨过男性中心这道鸿沟,他不能原谅苔丝的过去:“不同的社会是有不同的规矩的……我所得到的自然应当是娇艳的面颊和朴素的纯洁。”作者通过这个角色深刻揭示了当时所谓的“先进青年”在遭到意外事故打击时,内心深处依然印刻着陈腐。苔丝在绝望的情况下,又迫于家庭的压力,不得不做了亚力克的情婦,并最终因深处埋藏已久的怨恨杀了他,而苔丝作为受害者却被法律判处死刑。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处用讽刺的意味把正义二字打上引号,暗示资产阶级的法律根本没有正义可言,尤其对女性,没有保护也没有公正。

2 宗教原因造成的女性悲剧

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对人们生活影响深刻,作家家庭的基督教氛围非常浓厚,因此这使他深受基督教的熏陶。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以及各种新科学理论的层出不断出现,使作家对自己的宗教观产生怀疑并进行批判。因此,在他的小说中非常鲜明地彰显了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赞扬和对摧残人性伪宗教的唾弃。他在小说中提倡人与人之间自然、美好的感情,揭露宗教对于人性的压抑。

如在小说《还乡》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尤斯塔西亚,就是叛逆宗教束缚的新女性。她个性自由奔放,蔑视社会习俗,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与生活。而作家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正式表达了对传统宗教道德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也说明了由于基督教思想在社会上根深蒂固,尤斯塔西亚的行为当然会被社会蚕食,也注定是悲惨的结局。又如,在《苔丝》中,女主人公是基督忠实的信徒,当苔丝被亚力克强暴后,作家书写了极具讽刺的话语:“苔丝的保护天使到哪儿去了?她那朴素的心所信仰的上帝到哪儿去了?”上帝在这个好女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并没有给予她丝毫帮助。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亚力克伤害了苔丝,却堂而皇之地成了传道牧师。作者在作品中用这个形象代表了统治阶级利用的宗教其实质是道德与宗教伪善的一体。他对苔丝所做的伤害,其实是说明了苔丝的悲剧是宗教原因直接导致的,正如作家在文中描述的:“兽性主义化作了狂信;异教思想变成了保罗的教条。”

3 女性的自身弱点造成的悲剧

哈代在他的小说中也说明,很多时候悲剧命运与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相关,这在小说《还乡》中尤其表现明显。小说中美丽的尤斯塔西亚心高气傲,追求理想的爱情,希望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爱她爱得神魂颠倒……是一种超然于任何意中人的彻心彻肺的爱情”。她一次次触碰爱情,却都因为达不到自己理想的要求而放弃,当她重新与怀尔德夫约会时,却不幸两人一起跌入了湍急的河流。最悲哀的是,她想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丰富多彩,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不择手段地追求享乐生活,令她到死前都没有醒悟,却归罪于命运对她的不公:“我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尽力想成为一个辉煌的女性……命运对我真是太不公了!”

而哈代描写的苔丝形象,其悲剧结局跟她的性格弱点也紧密相关,主人公虽然具有敢于反抗社会不公的意识,却不能完全挣脱传统的束缚。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遭遇是与社会分不开的,却常常进行自我道德谴责:“她都把自己看作是擅自侵入‘清白世界的‘罪恶的形象。”即便与克莱尔相爱时,也让她觉得自己满身罪恶,对于克莱尔抛弃自己,她却觉得这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她一直处于自我矛盾状态,无条件地忍受这些不公平的待遇。哈代有意用这种悲剧性来唤起人们的思考,呼吁女性只有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不依附于男性,并敢于与社会不公平对抗,才能拥有独立的人格。

三 哈代命运观

哈代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有一种“命运就是悲剧”的感触,而他阅读的大量古希腊悲剧作品更加深了他的命运悲剧意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够深深体会到这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但他却从来没有丧失对人类的信心。他的小说大多数主人公虽然都是悲剧性的结局,却都具有一种积极求生的态度,哈代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揭露了黑暗社会现实的种种丑陋,但同时也说明了虽然人类的悲剧命运暂时无法改变,但只有积极抗争才会改变这种社会现状。

哈代在小说中运用了神和命运观念,但却不是当时的宗教观,作者认为它是一种“弥漫宇宙的意志”,并以此作为他表达难以理解的社会矛盾的规律,就如《还乡》中尤斯塔西亚的死似乎是命运把她慢慢引向死亡的,体现出人无法摆脱宿命安排的思想。

四 结语

在哈代所生活的时代,女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摧残。哈代通过不同的女性却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的书写,来说明她们在压迫和歧视中的生存困境,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这些悲剧的激烈冲突能让读者心灵震撼,为这些女性的种种不幸而伤心和愤怒,从而唤起人们的思考,希望能够呼吁人们正视,寻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方法,以使女性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 张晓冬:《论苔丝悲剧的必然性及意义》,《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 周弘:《“欲望”与“宿命论”——解析哈代创作中的悲观意识》,《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 秦豫晋:《一只觉醒却永远被困的鸟儿——对〈远离尘嚣〉的女性主义解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 哈代,孙法理译:《苔丝》,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6] 祖晓梅:《哈代与上帝之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7] 哈代,刘荣跃译:《无名的裘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郝明星,男,1976—,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悲剧
伟大的悲剧
第23章连环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歌剧院的悲剧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