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录良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与外部环境的诸种因素保持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适度互动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性质或含量“过”或“不及”,超出大众媒介的生态耐力的界限之外,违反了适度性规律,就会对它的生存与发展构成致命的损害。在当前,我国媒介要增强其生态耐度和抗灾抗病能力,其基本策略就应是一方面强身健体、狠练硬功,另一方面要减少外在干预和特殊保护,迫使媒介尽早适度地经受市场经济或特殊环境的考验,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关键词]大众媒介 新旧媒体关系 全球化和本土化 媒介大融合 发展方向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变革加上社会、经济、政治的推动,新的媒介产生的速度加快,不断冲击着这些传统媒介,并迫使它们从对抗走向合作。一些新兴媒体虽然还没有被大规模使用,却具有影响受众接触传统媒体的潜力。新旧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方面,整个媒介生态空间出现整合汇流趋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在剧烈的竞争中,调整结构,以多元的方式,推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产品。
一、旧媒介消亡论
在整个大众媒介传播史中,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原有的媒介就会深感不安,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因为,在一定时期内,受众和广告资源有限,一种新媒介的流行,就意味着旧媒介市场被瓜分,利益受到侵害。因此,经常会有人发出媒介消亡的论调。然而,事实证明,随着新媒介的扩张,旧媒介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逐步调整媒介呈现方式,主动与这种新兴媒介融合,最终达到媒介生态新的平衡。
报纸出现后,很快遭到启蒙运动先驱们的鄙薄。伏尔泰(Voltaire)把报纸看作“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的记叙”。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一本周期性出版的书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一本既无价值又无益处的昙花一现的著作。”在这些以图书为依托、传播人类文明的启蒙者眼中,报纸只能削平知识传播的深度。
广播出现时也是如此,在与报纸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受到后者的种种非难。在长期居于大众新闻传播首位的报纸看来,广播对其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广播业来说,首先是摆脱报纸,自己走路。正是在这种竞争中,广播才逐步找到了媒介自身的特性,制作出能够发挥其更大潜能的节目。
二战后,电视步入发展轨道,很快对传统大众媒介构成威胁。美国电视公司直接采用挖广播电台明星的方式,与广播展开竞争。当时就有人预言,广播不久将会自动消失。面对具有强大优势的电视,广播从屈服逐渐走向独立,至今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
在电视的起步过程中,同样受到戏剧和电影等媒体的排斥。后来,美国电视界与好莱坞联合,制作出经典的电视电影节目,而且扩大了好莱坞电影的推广,从而赢得了互利。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影视分歧刺激了电视的发展,最终使之走上独立制作、发展的道路。
如今,面对21世纪的新媒介,各种传统媒介态度更为积极。它们纷纷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移动电话等新兴媒介,为自己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此过程中,媒介的呈现方式得到改变,严格意义上说,有些已经超出了传统媒介的性能特征。例如,网络广播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流向,受众变得更为自由。
在这种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里,没有哪一种媒介会取得绝对的优势,也没有哪一种媒介会立即消亡。它们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排斥走向适应和利用,没有哪一种媒介是真正的敌人或者朋友。能否从新技术中吸收营养,不断寻求吸引受众的传播方式,才是竞争的核心。媒介存在的理由,归根结蒂,是能够满足人们信息的某种需求。媒介满足了或者刺激了受众需求,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媒介整合汇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更新速度加快,媒介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不断模糊。媒介发展基本方向是:传播者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保证信息传播取得更好效果;接受者在选择信息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多样性;某种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正被混合方式替代。从经营管理层面来说,媒介的“整合汇流”表现在跨媒体、跨行业的产业联合,新兴媒介大多产生于经营旧媒介的这些联合企业。媒介整合打乱了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基于新技术的新人际关系。
从媒介来说,随着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兴起,这种整合汇流集中表现在传统媒介积极与互联网、手机媒介的融合。它们都在寻找新的表现形式来适应这两种媒介的强势。现在,不仅在网络上可以传播传统媒介的内容,而且还围绕手机产生了各种形态的变体,比如手机报、手机出版、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广告等等。
(1)印刷媒介
作为大众媒介的元老,报纸首先放下姿态,对新媒体的挑战做出回应,建立起数字平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纸网站推出即时新闻,以弥补印刷报纸和突发新闻事件之间的时间差。另外,报社还利用网络,推出在线资料库等功能性服务。
报纸这种积极的态度,对网络文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新闻学中,编辑似乎失去了议题规划的主导权。编辑和记者渐渐掘弃了谨慎处理新闻的原则,不再经过多次印证,迅速将信息传送出去。更有甚者,网络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新闻中往往夹杂着广告营销。
电子版产品为报纸赢得了一些网络地位,却没有遏制住读报群体的下降趋势。报纸似乎只是吸引了原来的读者,却无法开发新读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网络时代的年轻消费者,很少阅读印刷报纸,大部分没有养成看报的习惯。此外,企业新闻稿的发布权也表明了报纸部分新闻优势的丧失。企业新闻稿一直是先发送给传统媒体,然后发送给有需求的单位。
期刊业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印刷质量,且经常附带多媒体光盘,增加附加值并提高内容表现力。学术期刊则通过网络,将学术论文快速、广泛地收入查询系统,使文章影响力和利用率达到空前。许多图书也利用网络,以扩大发行和影响力。
(2)广播
广播的重大变革基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数字广播从根本上解决了电波问题,既保证了高质量、稳定性强的信号,又可以让全球听众收听节目,从而摆脱发射电波的限制。广播网站则加强了与听众互动的机会。与传统电台相比,这种广播方式成本低廉、运作简单,对于地方电台和小型电台来说非常有利;对于国际广播来说,能够更便利地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节目的跨国传播;此外,还促进了广播专业化和“窄播”化。手机短信的应用也为广播电台增加了互动性,使节目更具个性化色彩和吸引力。
但是,广播的网络化为传统伙伴——音乐制造了麻烦。长期以来,电台播放现场制作或者唱片音乐给听众,音乐界为电台提供丰富的节目素材,并从中获得影响力和更大的销量。二者的互惠、和谐关系因为免费下载音乐,引发著作权的法律纠纷,受到动摇。
(3)电视
目前处于媒介龙头地位的电视也不甘落后,全方位引进新技术。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等付费节目带来了节目多元化,加上网络影音服务的普及,免费电视收视率明显下降。媒介整合加强了电视的互动功能,观众不再被动收视,而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使电视也向个性化方向迈进。
电视台公开网址,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收看节目,商业广告也移入网络。电视还鼓励观众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表达对节目内容的意见,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并且引发了一种电视制作的新趋势,即受观众反馈意见的影响,决定电视剧情发展。
由于网络可以精确地测定点击率,广告商能够依据用户的详细资料,制定广告计划。网络广告可以针对与日俱增的网络大众,倾斜其媒体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广告也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4)电影
电影在面对新媒介时,反映出超强的活力和适应力。由于高科技在电影中的作用日渐增大,电影制作和宣传成本越来越高,跨媒体经营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经过整合后的电影业将是风险性和利润性同样高的产业。
而新技术对于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手段也起到重大影响。电脑动画制作、影像和声音合成、立体声仿真和最大影像播放系统、直播卫星传送节目、具有多元发展可能的网络电影、个人DV电影等等,都是电影对于新技术元素的吸收。电影产业在运作过程中,将产品运用到高清晰电视上,直接传送到用户家庭电视屏幕上,并将多媒体影碟作为电影的重要附加产品销售。
21世纪,媒体呈现出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面貌,传统媒体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展现出富有弹性的活力,并整合了新科技。对大众媒介的消费者来说,接受信息和娱乐的渠道更加多元。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将日益彰显,呈现出一个媒介的社会。
三、新媒介发展趋势
1.媒介大融合
大众媒介的融合是旧媒介面对新媒介的一个基本策略,报纸是在图书基础上的演变,而杂志是从报纸分化而来,电视则综合了各种已有媒介,并且在运营中还频频从广播媒介中获得资源。20世纪晚期以来,媒介的融合在规模、范围和深度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表现出一种大融合趋势。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技术融合
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三大技术使媒介在操作层面实现了相互融合。一方面,几乎所有媒介都在信息制作过程中应用了数字技术。信息不再被某种媒介单独呈现,而是在各种媒介之间交互使用。另一方面,在远距离传播中,信道不再为某种媒介独有,而是可以多种媒介共用,最终实现多网合一。
(2)平台融合
在技术融合的条件下,媒介内容传播平台之间的界限也出现模糊。传统媒介纷纷推出网络和手机形式,而这些新媒体也在更新内容和表现方式。例如手机电影既可以是传统电影在手机上观看,也指专门为手机制作的电影。
(3)运营融合
技术和平台融合促使媒介产业在运营上互相渗透,而非此前旧媒介对新媒介的敌视态度。互联网的确以其强大的优势对传统媒介造成了巨大冲击,却离不开它们在内容方面的供给。如果互联网失去了这种资源共享,也就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手机媒介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在不断从传统媒介资源中开拓出新的赢利模式,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4)组织融合
以上融合最终促成媒介企业之间的融合。为了节约成本,发挥媒介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不同媒介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形成一个在运营上能够真正协调的统一体,跨媒介集团应运而生。
2.传媒集团
在跨媒介横向整合的同时,媒介集团还积极寻求同行业的垂直整合。为此,它们往往跨越地域限制,组成跨媒介、跨区域的超级传媒集团。在更大范围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利用数字信息产品高投入、低成本复制和媒介转换、高回报的特性,来扩大竞争优势。在媒介政策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放松管制的浪潮。国营和公营媒介机构纷纷私有化,为超级传媒集团扫清了障碍,使其全球性扩张更为便利。
3.全球化和本土化
超级传媒集团改变了大众媒介在国家政治中的角色。它们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实行弱化意识形态的策略,不去触及子公司所在地敏感的政治问题,而生产能够超越国界的信息产品。这样,它们经常以内容和形式的本土化,来适应当地受众的媒介需求,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景观。从另一个角度讲,全球化的意义还在于,超级传媒集团的这种策略使越来越多国家的媒介企业被强行纳入全球竞争轨道。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媒介产业还处在较初级阶段时,就与跨国传媒集团展开竞争。
4.长尾经济
传统经济时代,媒介产业遵循“二八原则”,由处于领先的少数企业来决定整个产业的规模。数字时代,媒介经济将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极是前述的超级传媒集团,以庞大的经济体系来实现对行业的主导;另一极是互联网给予无数小而多的企业机会,使之形成整体上不逊于头部企业的巨大尾部经济效益。这就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谓的“长尾(The Long Tail)理论”。
5.分众化
在悄然而至的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像原始、封建乃至现代社会那样,寻求行为的一致性,而呈现出更多的去中心化。这种特征也明显地表现在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上。对于大众媒介来说,需要针对这种需求细化,不断地将其目标受众进行分化,实现大众传播小众化。在技术上,新兴媒介在细分受众方面越来越准确而有效,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破碎感逐步增强。
6.媒介文化
早在电子媒介时代,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的媒介情境论和波德里亚的拟像化理论就指出,人们生活在媒介信息所构造的环境之中。数字时代,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更是以数字化生存来描绘人们对媒介的信赖。手机等移动媒介的兴起使人们彻底陷入一个非真实的生存环境之中。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等等,都处于这个由大众媒介信息所编织的拟像化世界里。在波德里亚看来,媒介将一种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这是一种置于启蒙主义理智与非理性对立之外的新文化,即媒介文化。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阿尔贝、费尔南.泰鲁:《世界新闻简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13,94页。
[2][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3]温世仁、庄琬华:《媒介的未来》,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24页。
[4][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5][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香港: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6]邵培仁,海阔:《大众媒介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版。
[7]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8]邵培仁等:《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