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根,何敏红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2.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州510317)
随着旅游改革程度的加深,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也带来了旅游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GDP的贡献率不断攀升。从开发模式来看,市场主导和效益型发展模式成为主流。国家也不断加强对旅游产业市场政策研究与制定,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人关注旅游政策本身的合理性或效益性。针对此现状,本文以政策评估工具应用为突破口,将旅游政策的实施结果作为一种产出变量,利用H省数据进行模拟检验,最终实现旅游政策的评价。这种研究方法与过程的目标有三:一是为政策落实效果的评价提供更为有效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二是针对旅游开发的财政投入的效率的一种评价;三是从旅游发展目标导向层面阐述持续性改进的策略。
对于每一个有意参与区域政策实施的景点来说,参加与不参加主要取决于其事前对事后收益的预期。假定景点i面对一项政策有两种选择的结果(收益)(Y0i,Y1i),分别表示参加和不参加区域政策实施的潜在收益。令Di=1表示愿意参加区域政策实施,Di=0表示不愿意参加区域政策实施。则景点i的选择是否参加区域政策实施的可变结果为:
根据收入分配效应的罗伊结果变量模型,结合公式(1),可以得出参与和不参与的景点潜在收益结果分别是为:Y1i=μ1(Xi,U1i)和Y0i=μ0(Xi,U0i)。其中Xi是可观察的随机变量,U1i和U0i是不可观察的随机变量,Y0i和Y1i是潜在结果相互独立的景点,且二者选择项目可能的过程不存在相互影响的成分。
在景点实际抉择过程中选择结果是呈离散分布的,所以如何选取合适和适宜的政策受益对象是一种离散选择的过程。旅游产业区域的特征、参与改进意愿及是否满足享受条件程度离散模型的变量。只有满足Di=1和可观察与非可观察变量为正向效应时,旅游政策实施结果Y1i的出现且为正。
假定D指示性变量,且其值由一个潜在变量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要经历试点到全面贯彻的过程,我国现行的区域战略性旅游政策的具体政策亦是如此。是否决定全面实施或实施的程度如何确定都依赖于试点地区的效果,这里本文利用潜在变量模型对试点地区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为全面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假定一个线性指示函数产生的结果为:
公式(3)中j=1表示参与政策试点的地区,j=0表示未参与政策试点的地区。1[∙]为指示性函数。Heckman(2003)研究指出区域试点评估必须建立在以下的假定前提下,一是在X=x时,公式(2)中ZiβDi是一个非异化的随机变量;二是(UD,U1)和(UD,U0)在Lebesgue的离差程度R2测度下是完全连续的;三是(UD,U1)和(UD,U0)与(Z,X)是相互独立的;四是Y1和Y0存在有限的一阶矩;五是1>Pr(D=1/X)>0。
鉴于上述5大前提,本文的区域政策实施评估模型主要由三个效用参数组成:边际政策效应(MTE),平均政策效应(ATE),对参与者政策效应(TT)。MTE表示参加了政策实施但彼此不相关的景点的平均效应,它不是一种工具的给定值。ATE是参与者中随机抽取的景点的平均效应。TT是参加者的平均效应。
在区域政策实施试点实施后,参与者平均收益程度是区域政策实施实施者最关注的,MTE表示相互独立景点在事先不知道参加或不参加前提下最终结果的平均效应指标,ATE是在整个参与者群体中随机选择若干景点进行平均效应评估,TT是对整个试点政策参与者进行整体性评估,与MTE和ATE相比,TT宏观层面的效应评估指标。三类评估指标的公式分别如下:
对于现行的旅游政策实施的参与者,现行的政策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描述,为了使得实证研究具有效度,笔者在A省做了一个实验,通过特征异质性选择某项旅游政策实施后的参与者,然后对于有意愿和没意愿参与的两类群体在实施旅游政策后的效应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阐述两种类型的参与的异质性影响要素。
对于景点i来说,其异质性特征的重要指标有ipositio(n位置)、iyea(r年限)、iclas(s级别)、ispecia(l特征)和iscal(e规模)等。假定对象选择函数M(∙)是指示性函数,且M(∙)是景点相关特征的函数即:
对于公式(7),若自变量满足个数大于或等于3,则M(∙)=1,否则M(∙)=0。分别表示符合对象指标和不符合对象指标。所以对于不同的区域旅游需拟定不同的指标标准,借助M(∙)的值来筛选政策对象的群体。
本文借鉴国际上主流的政策绩效评价框架对区域旅游政策效应进行评估,包括四种:总体影响分析、微观层面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项目成本收益分析等四个层面(Pierre,1999)。Delander和Niklasson(1996)认为,区域旅游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应包括企图估计指标,量级和影响产生的时间,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尤其是目标群体的收益)以及对公共收支的影响。
本文在理论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拟出7大评估指标:带动的区域就业率、环境质量的稳定度、旅游的开发时间、开发成本、旅游收入和旅客满意度。具体释义见下表:
表1 区域旅游政策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及释义
依据理论模型及构建的评估指标,结合H省的调研数据,得出评估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区域旅游政策评估得分表
据以上数据处理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B就业带动性最强,C次之,而A地区最小;
(2)在就业支持力度上(综合评分),A地区最大,B地区次之,C地区最小,这个经济发达程度和财力水平紧密相关;
(3)在分指标的绩效表现方面:
在环境质量稳定度层面,B区域投入占比最高,总产出结果绩效较好;而A区域安排此类资金最少,总产出结果绩效最差;在调研中发现,这主要和当地长期失修的相关实施相关联。
开发成本和收入层面,A区域的投入最高,收益并非最高,而C区域的具有投入收益性。主要是因为C地区的的基础性较高,社会的关注度较高,在相同的成本投入后得到的收益也相对较高。
旅客的满意度评价层面。C地区最高,B区域次之,A区域最低,这主要与旅游的历史性、完善性与配套设施相关,其中C地区是中最古老且周边的商业设置配置比较完善,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旅客的需求。
时间序列比较层面。从各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比较层面分析,水平并没有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变化主要来源在政策实施层面的改革力度。其中C地区的变化较为明显,从政策绩效评价层面体现了指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能够极大反应旅游政策实施后的绩效变化情况。
从上述研究的逻辑与框架,以及实证研究的过程来分析,旅游政策的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区域旅游的改善层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能够将相关的政策落实到具有的,并通过的相关指标的变化来实现政策动态监督,为持续性改善政策和保护环境资源提供充分的依据。具体结论包括:
(1)区域旅游政策的实施一定要以理论为指导,不管是设计和评估,还是监督和优化,都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并且要将实践的变化及时与理论框架进行挂钩,并实时对理论框架进行修正,不断实现其与实践之间的匹配。
(2)区域政策效应评价主要包含了三个模块的内容:再就业、成本收益和满意度,且三个模块之间是相关联系,指标之间效度和信度已经达到了验证,在评价层面能够提供优质的评价指标。
(3)A省的三个在旅游政策实施后的绩效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即与实施前相比有了变化,且变化的直接动力来源于政策提供的相关支撑要素。可见合理和科学的旅游发展政策是贯彻区域开发型旅游保护思想的重要工具。
国外对于政策评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大量的实证调研数据,并且其相关指标库也是非常完善的。区域旅游政策主要由政府实施并积极来完成,借鉴国外研究经验,本文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
(1)构建区域旅游政策的绩效评估理论模型。
评估模型的设计有利于实现旅游政策效果的评价、执行过程效率评价与改进,而且可以为旅游之外其他服务行业推行的政策效果评价提供成熟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2)运用Logit模型估计区域旅游政策的绩效水平。
Schmidt(2002)利用多元选择模型对区域政策带来的就业率影响进行了评估。Hamalainen(2002)利用选择模型就芬兰区域旅游政策对再就业率影响进行了评估;Larsson(2002)利用选择模型对瑞典区域旅游政策对再就业率影响进行了评估。
(3)政策评估结果是配套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的重要参考。
当前我国旅游开发的压力较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开发相关资源,提高旅游在第三产业中的增收比重。因此会在财政支出中重点设计旅游开发的支出资金的,其目标主要是实现“区域旅游型就业率”和“GDP的旅游贡献率”的提高。在政策制定的同时,财政资金应该有部分配套资金,而资金的使用需要有合理的依据,即将政策实施后的评估结果作为资金配置的参考。其中涉及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需要重点关注,可以有效使用评估工具保障政策针对性与效率。
(4)基础设施先行是旅游政策鼓励的重点,亦为评估侧重点。
现代第三产业的潜能和持续生存政府更多的关注基础设施和财政投入,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基础设施先行是首要原则,可以带来环境与发展之间平衡,也能带来更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评价也是重中之重。例如,旅游人才供给优化与评价,其中包括了创办各类旅游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极大服务现代旅游产业,满足发展需求;而如道路及配套的技术设备需要国家大量的财政支出,此类支出的效率与效益亦是关注重点,本文所分析的方法与工具亦可看成是一种典型做法;另外,财政税收政策倾斜性设计更能从技术层面解决投资的效率及政策有效性问题。
[1]Becker,Gary S.Human Capital[Z].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4.
[2]Heckman,J,J.Hotz.Alternative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raining Programs(with discuss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89,84(804).
[3]Heckman,J.,R.Lalonde,J.Smith.The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of Active Labor Markets Programs[Z].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1999.
[4]Heckman,J,E.Vytlacil.Econometric Evaluation of Social Programs,Part I:Causal Models,Structural Models and 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Z].Handbook of Econometrics,2007.
[5]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6]郭胜.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10.
[8]张澄.旅游经济的效应与实证研究一以乌鲁木齐市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