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持续的日常维护
——访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主任沈兵
“应急救援车在设计理念里面强调了互联互通、区域联动的概念,也就是车和车能通、车和人能通,现场和后台能通。所以在今年4月12日召开的四省应急救援演练启动会上,我们在设计演练方案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够将这种特色体现出来。”沈兵告诉记者,从去年9月第一辆应急救援车交付重庆使用至今,西藏、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已经开展了多次应急演练。在今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之后,正在四川进行演练的应急救援车立刻进入“以战代练”状态,当晚即抵达灾区。
“今后每年我们都会组织这种演练,平时各省市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应急救援设备和技术装备的保养。”沈兵表示,应急救援体系需要持续的日常维护,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应有作用,“例如,马上要奔赴前线,那么我们首先要保证车辆和设备处于可用状态,然后将卫星带宽分配好,使其链路畅通,同时保证信息能够到达部路网中心、搜救中心,这样才能在后台形成现场场景。”
语言交流固然直接,但形体、表情所带来的含义往往大于单纯的语言表达所带来的意义。从“叫得通”到“听得见”,再到“看得见”,海事卫星通讯的带宽越来越宽,通过视频电话、视频会议或者其他的方式,远在万里、千里之外的人们,更加体会到了“看见”的意义。沟通的形式更多,表现的形式也更多,多种形式的通讯手段让世界变得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
“作为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的直属机构,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以交通运输应急宽带VSAT通信网络为核心,利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将交通运输部及业务司局、各省厅与所属船舶、车辆互联互通,形成天地一体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确保应急指挥决策信息的有效传输。”
沈兵向记者介绍说,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承担了所有入交通运输应急宽带VSAT网的小站分配IP、小站入网、分配带宽、应急通信带宽调整、提供电路预定、设备入网检测、小站入网调试,指导小站设计等工作;负责组织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应急通信信息领域的应急预案的起草,承担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组织开展演练、培训等常态化工作;面向行业的安全应急通信信息技术成果应用部门,为海事局、救捞局、公路局、省交通厅等做行业应急保障。已经为救捞局提供C波段、为海事局提供Ku波段的宽带VSAT系统保障服务。
“我们的重点业务工作可以用‘四个一’来概括,用好一张网:交通运输应急宽带VSAT通信网;建设好一个平台:交通移动应急通信平台;研究好一类应用:交通运输安全应急通信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保障好一个行业:交通运输行业。”
而结合即将启动的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沈兵将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的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海事卫星业务;遇险安全搜救;危险品的动态安全监管;以及水上、航空安全保障。“这些研究会衍生出一些列装备的使用,这些装备未来可能配备在应急救援车等车辆上面,并且纳入到应急体系里面。”
“去年开展的一系列应急救援演练,向各地方展现了应急通讯所具有的的现场沟通、视频会议等功能,但单兵作战、互联互通等特色业务没有表现全面。”沈兵介绍,因雅安地震而中止的演练将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启动,“陕西、贵州、安徽,海南,江西等省得知后,纷纷和我们联系,表示想要参加应急救援演练。因为从雅安的救援情况来看,只有平时掌握好技术,保养好设备装备,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沈兵说,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与部路网中心合作起草的“应急车管理办法”,也已经送至公路局审议,“这个管理办法里面涵盖了应急救援车的管、养、用。车辆如何管理?如何养护?用户权责如何划分参与我们作为技术支持单位?起草该办法的目的为:一是以平时的演练来达到技术人员的技能掌握和熟知状态,二是保障车辆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三是熟悉应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平时的‘养’达到战时的‘用’。”据悉,该管理办法的实施细会在随后推出。
在我国,应急体系分为四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同样的,公路遇险也根据影响和规模的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在与部路网中心沟通后,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与其达成了一致意见:“跨省灾害由交通运输部协调,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作为装备的技术支持单位,保证装备状态能够达到就绪的状态,随时听候调动命令。二级公路灾害由省里协调,三级公路灾害就是地方负责协调。未来,无论是哪一级灾害,装备都应该作为一种物质保证,而不是行政职能。”
“装备为职能服务、为流程服务,那么只有让它达到一种状态,才有能在流程启动时随之启动。所以。无论是哪一级的公路灾害应急启动,应急车都应该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即使不出发也要保证就绪状态。”
在雅安地震发生后,通过海事卫星打出了第一个电话。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武警交通部队通过北斗卫星发出了第一条报文。
“北斗理论上是导航卫星,但在它的发展历史行程中,报文功能早已有之,并且被延续下来。与目前广泛使用的GPS相比,北斗最大的特色也是报文特色。可以说,北斗在应急救援体系中,最大的特色一是报文功能,二是定位功能。”
北斗与海事卫星并不冲突。“北斗的出发点是导航卫星,而海事卫星主要功能是通信,虽然也有定位功能,但定位功能是通过GPS实现的。包括第四代海事卫星在内的卫星通讯设备当中几乎都装载有GPS模块,通过GPS模块获取位置信息。”
据沈兵介绍,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导航功能已开始应用于海事卫星,“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因为海事卫星的很多设备都需要遵循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规定装载在远洋船舶上,所以我国目前正在申请将北斗纳入到国际海事组织。如果北斗能够作其中一个内容的话,未来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就可以作为和GPS相当的一个内容来使用。”
“这并不表示,我们国家意图用北斗完全替代GPS,而是兼容GPS。”沈兵认为,尽管国家在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期间,给予了政策、经费、标准上的扶持,但是北斗若想冲突GPS的市场垄断,仅仅依靠“保护政策”是行不通的。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2009年之前,俄罗斯对格洛纳斯实行保护主义,强迫国内车辆导航导航使用该系统。2009年以后,俄罗斯开始实行格洛纳斯振兴计划,将格洛纳斯由军用改为民用,并且兼容美国的GPS、欧盟的伽利略和中国的北斗,这样不但在很大程度的缩减了格洛纳斯军用化的经济支出,而且压低了导航仪器的生产成本。中国也一样,需要国家政策与行业扶植点结合,来支持北斗的产业化推进。”
“交通运输行业应急体系里面内容很多,单单是卫星链路里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就拥有中国搜救卫星系统、中国民用卫星导航系统、交通应急宽带卫星系统(VSAT)及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系统(GMDSS)等资源,构成了全方位的卫星安全应急、信息通信和定位导航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多网络互联互通为主要特点的天地一体、全球覆盖、便捷通畅、无所不在的宽带卫星信息通信网络平台。”
而除了公路救援,水上救援亦被作为一个“抓手”具体形象的表述着应急救援的实质。
“2011年至2012年的应急救援演练,最重要的亮点就是救助直升机到达现场,这就是海陆空救助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沈兵介绍,其实公路上出现灾害事故很容易定位,但是水上遇险则困难得多。
为此,近些年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开发出了水上安保体系。“我们现在和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合作的863课题——基于海上移动基站的手机定位与搜救系统,就是考虑到目前在海上作业的很多渔船,没有加入到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或者没有装备报警设备的小船,遇险之后的如何报警的问题。这样的船只,可以用手机作为一种救捞装备,在手机上加装北斗模块,在搜救船只上建立基站。一旦船员或者家属报警,搜救船只在靠近失事船舶方圆50公里以内就可以搜索手机的具体位置,还可以与手机机主进行沟通。”
“在北斗工程当中,我们还在进行一项行业的重点工作——基于北斗的水上搜救示范工程。”沈兵告诉记者,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产业化进程中,行业管理是重点,但为行业所服务搜救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北斗尚未有走向大众消费,但是通过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行为,已经可以影响很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和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