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宏,韩琤琤,张 磊,王凌云
信息技术的普及与传播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环境。随着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如何构建信息化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教学现代化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规范教学行为,培养学员实际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全科医学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研究探索了信息技术在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应用,相对于传统教学基地显示出诸多的优势,为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社区实践基地、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教研室、中-英(北京)社区卫生研究与培训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骨干班教学基地、北京市康复骨干班教学基地和北京市防保医师骨干班教学基地,面向医学院校本科、硕士、博士在校学生以及社区在岗全科医师、康复医师、预防保健医师和社区护士,承担着全科医学社区实践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年接收各类学员60人。长期以来,我国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一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教学发展瓶颈问题:教学环境小,设备设施简陋,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1];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亟待提供网络学习资源[2];师资匮乏[3];缺乏全科化思维及教学案例[4];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5]。诸类问题,在笔者单位也不能例外。为此,笔者提出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的详细设计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基地信息化是指在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社区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信息化具有教材电子化、环境虚拟化、学习自主化、资源共享化等特点。基地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有效重组,促进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原则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引进力所能及的先进资源,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信息化教学场所建设(其中包括电教室、实际技能训练室建设和远程视频示教系统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4.1 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数据交互和网络资源的基层场所,建立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由硬件平台、网络平台构成(见图1)。
图1 系统平台结构图
4.1.1 硬件平台 基地建有电教室、实际技能训练室等信息化教学场所;安装有计算机、视频音响系统、服务器、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配有用于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使用的全科医师(西医类)实际技能训练模型、全科医师(中医类)实际技能训练模型、预防保健医师实际技能培训模型以及社区护士实际技能培训模型等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
4.1.2 网络平台 电教室与全科医生诊室、实际技能训练室、康复治疗室、预防保健科、病房均有网络布线,形成了以电教室为中心组成的局域网络。各临床教学科室摄像探头与电教室相连,形成了多媒体网络的建设。通过与人民医院的光纤建立了远程视频会议、会诊的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2 信息化教学场所建设
4.2.1 电教室建设
4.2.1.1 设备配置 硬件设备包括:电教室显示屏及音响设备,各临床教学科室摄像头、音箱,视频控制器、硬盘录像机、交换机、电脑、中央控制器、视频矩阵和视频操作台。所有的摄像机均为网络摄像机。
4.2.1.2 功能描述 以电教室为核心,将实训室、全科诊室、保健科、康复科、病房的视频音频与电教室对接,在电教室的大屏幕上显示图像及通过音响进行视频的联通,使得电教室能够任意选择与哪个现场进行交流,并可切换任一摄像点的角度及焦距(见图2)。
4.2.1.3 应用连接 硬盘录像机、电脑和所有的网络摄像机都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上;硬盘录像机与交换机连接;电脑与视频矩阵及音响系统连接并接入到交换机;视频矩阵与视频控制器、中央控制器连接;视频控制器与大屏幕(拼接屏)和中央控制器连接;各科室的音箱与摄像头连接。
4.2.2 实际技能训练室建设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仿真人体模型替代真实患者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而实际技能训练室正是实现这一教学过程的模拟教学环境(见图3)。仿真人体模型系统是实际技能训练室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涉及全科医疗、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等多个专业,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图2 电教室
图3 实际技能训练室
4.2.2.1 仿真人体模型系统构成 仿真人体模型系统包括:全科医师(西医类别)实际技能训练模型、全科医师(中医类别)实际技能训练模型、预防保健医师实际技能培训模型和社区护士实际技能培训模型(见表1)。
表1 全科医学辅助教学设备一览表
注:模型生产企业为天津市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2.2.2 仿真人体模型系统功能
4.2.2.2.1 训练功能 仿真人体模型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显示图形、文字、音响、人体动态模型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临床基本诊断与治疗技术。
4.2.2.2.2 人机对话功能 计算机软件内存有学员所需的各种类型交互学习的信息资料,通过模仿师生之间的对话,实现教学功能。
4.2.2.2.3 模拟功能 模拟又称仿真,用于描述各种真实的临床现象。在教学中,通过执行任务模拟、系统仿真模拟功能,达到启发学员思维的作用。
4.2.3 远程视频示教系统建设
4.2.3.1 示教终端 包括视频终端和语音终端两个部分。视频终端由网络摄像头显示终端构成,将视频图像进行解码,视频图像通过高清晰度的大屏幕显示一个图像或分屏显示多个图像。语音终端采用指向为全向的麦克风和音箱组成,具有静音选择、音视频同步、多方交互等特点,与音频控制台连接,满足声音双向传输的教学需求。
4.2.3.2 工作站终端 各临床教学部门全景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及双向对讲音频信号通过编码器等接入基地局域网,工作站即可现场观摩。工作站终端包括所有局域网用户,可选择性地浏览视频,进行设备的控制、双向语音对讲以及视频点播。
4.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通过互联网引入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师生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一阅览条件,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中浏览、下载海量医学信息,及时获取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5.1 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基地教学现代化的实现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集信息、通信、视频、音频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全科医学教学系统,是传统基地教学系统所不具有的。在互联网的支撑下,利用现有计算机、摄像机、视频系统和音频系统等硬件和软件的资源,把电教室与各临床教学科室的客户终端对接联通,其中包括实际技能训练室、全科门诊、康复医学科、预防保健科、健康自测小屋、病房等,基地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直接连入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基地教学的先进性,实现了教学优势资源共享,保证了教学运行的开放性,这种投入小、成本低、覆盖面广的网络系统,为基地教学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保证。
5.2 远程视频示教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随着全科医学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员人数激增,教学需求与教学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基地的教学能力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临床观摩是社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方式,而传统基地教学由于门诊的环境有限,临床教学的观摩范围小,如果学员人数多,聆听效果不好,多数学员很难全面、系统地获得师资的全部教学信息,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各临床教学科室的教学场景,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将门诊教学与电教室16台计算机及大屏幕对接联通,并以同步直播的形式表现出来,可同时让身处电教室中的几十名学员在线清楚地观摩到教师的门诊诊疗过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切换选择临床教学科室,或者调整视频范围与角度,进行双向对话与交流。这种远程视频示教系统的建立,产生了“1+X”的带教效应,它不仅打破了传统基地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放大了教学规模,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基地教学资源有限、观摩效果不好、视听质量不高的问题,提高了基地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5.3 基地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 临床教学是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全科医生社区实践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执业能力,还是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方面,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研究表明,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公认、有效的临床教学方法[6],但由于受传统教学基地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限制,难以方便、高效地将临床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资料进行收集、剪辑、整理和备存,也不能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平台和条件,给“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带来困难。本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了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临床案例为教材,学员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结合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过程,实现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本研究的录像功能,可以实现对临床案例资料方便、快捷地采集;系统的播放功能,可以将临床案例形象具体地展示给学员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学员可针对视频中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扮演临床医生的角色,通过查阅录像等资料、分析研究案例,独立思考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提出诊疗方案。教师则可利用“案例”资料进行解读,引导学员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电教室的共享功能,可支持场外、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会诊”,分别从案例的全科化思维、人性化服务、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以及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整合专家优势资源,让学员在“案例”的开放式教学中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将全科化思维融入社区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该系统的储存功能还可将临床典型示范案例的珍贵影像资料进行收藏,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以及后期学习、研究、交流提供方便。这些都可大大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实现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与社区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5.4 实际技能训练室的建立有利于教学行为的规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是全科医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学科,也是社区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在传统基地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一,患者配合程度参差不齐,教学过程存在一定风险,致使学员临床实践的机会有限。实际技能训练室是针对全科医师、中医医师、防保医师以及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虚拟教学环境。在这环境中,仿真人体模型系统是主要的辅助教学工具,它通过信息模拟技术,将仿真人体模型代替真实患者开展教学活动,让学员体会到在现实中检查治疗患者时的真实感受,以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这种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使得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操作感受变得简单而直观,具有操作安全、方便、可重复、“病例”齐全等特点。学员可针对自身不足,反复强化训练,掌握操作要领,提高操作技能。系统的人机对话功能,替代教师为学员示教、出题、考核与评判,可以说规范了教学行为、统一了教学标准、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训练、考核、竞赛的一体化,也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问题。本研究将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社区实践的教学中,增加了学员的实践机会,弥补了现阶段社区师资不足、教学水平不齐、教学精力有限等诸多难点问题,提升了基地的教学能力,使教学过程更具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不仅为学员自主学习提供了工具,也为教师审视自身带教行为、克服不足、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的建设十分重要。全科医学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基地教学现代化的实现,有利于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以“案例”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教学行为的规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并弥补师资不足问题。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段,集文字、图像、模型等诸多信息为一体,实现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更快地提高了学员临床实践能力。本研究为全科医生社区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方法,为我国社区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需要指出的是,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和创新,但我们相信它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1 杜文娜,许璐璐.全科医生制度下全科医学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4):69-71.
2 杜娟,郭爱民,路孝琴,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3):9-12.
3 邹连堂,罗志勇.全科医学教育与社区卫生服务现况分析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0,24(5):418-420.
4 赵静,甘学培,穆静,等.创建示范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的实践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8,6(1):73-74.
5 陈正英.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加强社区卫生实习基地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4-85.
6 施榕,朱静芬,谢庆文.上海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远程教育开展状况及其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