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
三峡工程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工程科技成就之一,是一面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是一座工程科技创新的丰碑。
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配置、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等多种综合效益。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级科技难题。面对这些难题,三峡工程建设者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从论证、设计、施工到运行,处处都闪耀着工程建设者科技创新的智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三峡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点,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一,原始创新。如在大坝混凝土施工中,首次使用了性能优良的I级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使优选出的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单位用水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创混凝土骨料二次风冷技术,创立了一整套大容量、多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混凝土温控生产体系;在双线五级船闸建设中,取得了控制爆破、岩体锚固、船闸输水、超大规模人字门制造安装等几十项技术突破;在两次大江截流中,针对水深、堤头坍塌严重的难题,创造性地采用了深水平抛垫底措施;在围堰防渗施工中,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防渗墙设备,结合自行开发的新设备与新工艺,探索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水下防渗施工技术;等等。
第二,集成创新。三峡工程涉及水文、气象、地质、水工、泥沙、航运、生态环境、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电力系统、工程管理等专业领域,每一领域又包含了众多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广大科技人员创造性地将各种先进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和交叉融合,有针对性地用于解决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高效率地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许多新的工程技术的深入发展。
第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把开放市场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成功地实施了工程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例如,在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引进再创新,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掌握了70万千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大型机电装备国产化,跨越了与国外30年的技术差距。这种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式,被称为“三峡模式”。
第四,协同创新。三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广泛开展了全方位的大协作。强大的集中领导,高超的统筹协调,以工程业主为轴心,国内外设计、科研、教育、生产、管理单位协同作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贯穿了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以三峡工程设计方案的比选为例,全国有数十家单位、数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相关科研和设计工作,完成各类科研成果和设计报告数万份。如永久船闸上引航道的布置方案,就采用了数值分析、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经过了多家科研单位的平行研究和十多种方案的比选。
第五,工程管理。三峡工程创造了独特而有效的建设管理体制、移民工程体制、投资融资体制、监管稽查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和对口支援制度,保证了整个工程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三峡工程还同步推进管理信息化,开发了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处于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和“电厂运行管理信息系统(ePMs)”,有效地促进了整个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和投资的精确控制。
第六,战略决策。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从提出构想到投入运行,纵贯时间之长,横跨地域之广,涉及层级之全,参与人数之多,面临课题之丰,世所罕见。党和政府对于这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程,深入研究科学技术问题,还持之以恒地不断破解与之相关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使三峡工程成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典范。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从百年前孙中山提出兴建三峡工程的宏伟设想开始,建设三峡、开发长江一直是历代中国人的梦想。为了三峡工程,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艰苦奋斗;百万移民顾大局、识大体,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园;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将心血铺洒在这片热土上;全国各路建设大军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三峡工程的建成和运行,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在这里,谨向三峡工程建设者致以崇高而深切的敬意!
(本文为《百问三峡》一书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