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欢欢,李雪铭,解 鹏,杨 俊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
小城镇的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李欢欢,李雪铭,解 鹏,杨 俊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大连 116029)
随着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边缘区域自然成为城市化扩展和蔓延的首要站点和承接地[1]。甘井子区作为大连市西部主城区同时又处在城市的边缘区,是连接核心城区与旅顺、金州、开发区等的纽带,是大连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环节。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从地理学综合分析的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甘井子区城市化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对其旅游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相类似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小城镇;旅游城市化;大连市甘井子区;研究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能有效地刺激商业、房地产、娱乐、饮食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2]。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城市化已逐渐成为多元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模式[3]。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在城市化的各个阶段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作为城市化的原动力,使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发生质的飞跃。后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城市现代化体现在城市能提供一个充满个性化和田园化的人居环境[4],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宜居氛围,创造了优秀的软硬件环境,在接下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吸引产业进驻,与传统城市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5]。大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依托良好的城市旅游发展基础,甘井子区进一步推进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的建设,短短几年间,将原来的荒蛮的大连西郊地区建设成为现在城市景观显著的大连西城。旅游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对于 “旅游城市化”的研究正式起步于2000年,目前研究的主题集中在旅游产业、旅游景观、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方面。实证研究主要是旅游业较发达或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或地区,如长三角地区、深圳、上海、桂林、大连、三亚等。对 “旅游城市化”有较深入研究的地理学专业学者主要有陆林、黄震方。由于研究仍处于探索初期,研究多集中于 “旅游城市化”概念及现象的描述和阐释,旅游城市化的类型或模式及其形成演变机制的探索,旅游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由Mullins提出, 1999年古诗韵和保继刚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我国,Mullins认为城市旅游引导着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城市化类型,是为了消费而建立的。这提供了 “城市如何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得到发展”新的概念化的理解[6]。
国内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研究角度,对 “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笔者较赞同旅游城市化是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的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推动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内涵包括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这一观点。所谓城市的景区化,是指由于旅游的发展使得城市内部景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自身环境逐渐改善、美化的发展趋势;所谓景区的城市化,是指由于旅游的发展,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出现的城市化现象,包括乡村城市化和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景区出现大量的旅馆、商业区等的城市面貌的建筑物。旅游城市化理论揭示了旅游与城市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旅游催生城市,城市成就旅游;旅游促大城市,城市壮大旅游;旅游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彰显旅游特色[7]。
陆林认为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城市化有不同的特点,他将旅游城市化的类型分为:专门旅游城市的旅游城市化,转型城市 (老工业城市、新兴城市)的旅游城市化、综合性城市的旅游城市化[8]。李鹏从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角度将旅游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3种:① 黄山模式,主要是指为城市活动提供支持的城市,城市化的过程中旅游区域内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② 曲阜模式,旅游区内城市规模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增大的现象;③ 以武陵源为代表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城市化模式[5]。
侯兵等将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归纳为3个层次、8重动力[9]:① 微观动力。包括:农民生活质量需求的提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加快;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复合效应。② 中观动力。包括: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政策与措施的推动。③ 宏观动力。包括: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经济发展。
黄震方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分析了发达地区旅游城市化现象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10];吴国清认为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是 “多核心+网络化”,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上海、南京、杭州的城市旅游互动进行了实证研究[11]。
3.1 甘井子区发展概况
甘井子区,是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大连市西部和西北部的城乡结合部,呈马蹄形环抱市区,面积502 km2,下辖15个街道。甘井子区东北与金州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南与沙河口区为邻,西南与旅顺口区毗邻。东、南临黄海,北濒渤海。由于受自然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的历史原因甘井子区的开发建设程度不及其他几个区。为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大连市政府提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重点要将甘井子区建设成为大连市 “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作为甘井子区里体现大连功能国际化的重点城区。
为顺应大连市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将一系列重要城市功能布局在甘井子区的要求,甘井子区已建设了大连体育新城、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大连北部商业区、大连空港商务区、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等六大功能区,形成 “两城四区”布局 (图1);同时改造升级老城区。全域大开发、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甘井子区城市化发展。
图1 甘井子区组团式发展布局
甘井子区红旗街道,辖区面积83 km2,其中68 km2的区域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大连西郊国家森林公园,并确定为 “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红旗街道发展规划及目标:2013年以前,把大连西郊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国家5A级风景区、国际旅游商务区,成为大连市国际旅游、国际会议、国际赛事的重要承接地,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区;2015年即 “十二五”期末,全面打造 “印象大连”,把红旗街道建设成最具生态魅力、发展活力、持久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中国式的 “达沃斯”“蒙特勒”等世界知名小镇。目前,该区已有西郊国家森林公园、红旗谷高尔夫球场、绿山高尔夫练习场、英歌石植物园、林海滑雪场、欢乐雪世界、成园温泉山庄、红旗足球公园等;东北最大的亚力山大会所;西郊乡村体育俱乐部、红旗谷国际运动俱乐部、太阳城堡酒店等高端旅游项目。正在规划建设奥林匹克小镇、西郊湿地公园、印象大连等新项目,逐渐形成休闲、温泉、观光农业、运动、文化、高端商务会议等六大系列旅游产品。其中:大连西郊乡村体育俱乐部,占地面积100万km2余,投资金额3.5亿元,集餐饮、客房、康乐、健身、会务接待于一体。红旗谷国际俱乐部,占地面积300万km2余,投资金额15亿元,其3万km2余的高档会所和五星级乡村酒店,可承接国际旅游、国际会议、国际赛事。欧式复合型超五星级精品酒店的太阳城堡酒店,建筑面积5万km2,计划投资7亿元,建成中国最前卫、最浪漫的城堡主题酒店。“印象大连”——樱花谷湿地公园项目,占地面积30万km2,与太阳城堡酒店毗邻呼应,是一个集生态、休闲、旅游、节庆、婚庆于一体的欧洲风格主题活动公园和景观花园,也是中国第一个生态型节日公园,将极大地提升大连国际化城市功能和高端旅游的品质。刘家景区景观路和景观湖,将被打造成我市最具代表性的精品景观路和低碳照明示范路,为高端产业发展铺就平台。
3.2 甘井子区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
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在以旅游为连接方式的城乡两级间,物资、资金、人力、信息等各方面能量在这个系统里面不断交换转移。旅游经济一旦注入乡村并成为主导经济,就打破了乡村在传统农业经济下村落所维持的相对封闭和稳定的状态。随着道路交通、景区景点建设城市景观开始蔓延;逐步确立旅游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吸引大连市区及外地休闲旅游者,激活商业、销售、租赁、宾馆、旅游房地产发展,相应的关联产业出现。一方面传统的农业区向观光农业、商务休闲度假区转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拉动就业(解决当地人口就业问题),随着城市管理及配套设施医疗卫生服务、养老等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最终城市景观形成。甘井子区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如图2、图3所示。
图2 城市化动力机制
图3 发展模式
3.3 旅游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3.1 注重人居环境改善,体现人文理念
国家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城市边缘区的人居环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2],甘井子区旅游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从城市化进程中甘井子区的景观结构变化来看,随着大连城市化的推进,甘井子区土地利用的农业景观和未利用景观大量减少,尤其是未利用土地景观,而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及独立的工矿建设景观大幅增加,这使得景观内部的组成变得相对单一,个体景观单元或要素间的流动受阻,这不仅对生态稳定性产生威胁,也对人居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12]。如何在快速城市化和海量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兼顾到城市的功能性,又能很好保护和塑造城市景观生态性和文化性,是人居环境研究中必须深入挖掘和思考的问题[14]。
3.3.2 明确管理机构,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
旅游的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着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和规模,也决定了旅游的收入分配[14]。因此,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景点景区在开发建设初期各级政府部门、运营开发商、当地居民等各利益主体间应有明确的权责划分,这也是旅游城市化顺利实现及后期良好的运营管理的基础。
景区景点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应顾及当地利益,避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生本地人不断被边缘化的情况[15]。景区的开发与规划要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点与景区的关系,随着外来旅游从业者的加入,集中起来形成新的社区。在旅游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调控者,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环境效应,应避免,牺牲群众利益,违规占地,劈山毁林,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政府部门应合理规划,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城市化的发展建设中来。
3.3.3 完善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
甘井子区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以打造中国的 “达沃斯”、强化国际交流、休闲度假和生态功能的高端商务区为建设目标,功能完善的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的搭建必不可少。目前来看,该区域相关旅游信息只能从相关报道及旅游政务网站获得,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交流平台,不能为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国旅游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中,提出智慧旅游示范工程的建设。即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城市、乡镇、景区等各级旅游目的地,开展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评选示范。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在发展之初就注重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着力打造当地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及时将当地旅游发展信息纳入整个大连市旅游信息平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区域的城市化发展。
3.3.4 旅游城市化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以人为本的运行理念应该贯彻在整个旅游城市化发展的全过程,大连西城旅游商务区定位为高端旅游商务区的同时应该注重多层次休闲游憩空间协调建设,为当地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选择,明确未来美好的城市环境是为更多的人享受而非更多的富人享受,这是关系到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此外,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15]。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之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强。大连西城旅游商务区,其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对当地城市居民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作为滨湖和森林综合旅游资源区,如何成为大连滨海旅游产品之外的又一亮丽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这就需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融入更多的开拓创新。
大连甘井子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旅游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总结为3个阶段:初期市场经济自组织阶段;前期政府主导,市场辅助阶段;后期的市场运作,政府协调阶段。初期由于城市居民近郊游的出现,由近郊地区自身发展的需求带动了分散、不成规模的农家乐的发展;前期通过一系列的政府发展规划、政策的引导以及大连资金的投入,完善了郊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时期政府及政策的力量是主导,城市景观开始蔓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及部分景点景区的建成,政府逐渐转变到协调管理的角色,整个旅游城市化发展开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城市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展,这一时期随着外来旅游从业者的涌入和旅游者所形成的旅游流的冲击,一方面城市人口开始增加,当地政府和居民较之城市化建设以前都开始逐渐发生质的变化,政府职能、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经济结构在不断转变。目前,这一区域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城市景观明显。甘井子区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具有推广和借鉴的现实意义。
[1] 张玉萍,李雪铭.渤海地区城乡结合部景观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3):94-100.
[2] 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9-14.
[3]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741-750.
[4] 罗彦,普军.海滨地区旅游城市化发展规划研究:以深圳为例[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5] 李鹏.旅游城市化的模式及其规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4):97-100.
[6] 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14(2):15-20.
[7] 百度百科.旅游城市化[EB/OL].(2008-06-24) [2013-01-10].http://baike.baidu.comview1676652.htm.
[8] 陆林.旅游城市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J].旅游学刊,2005,20(4):10.
[9] 候兵,黄震方.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调控对策:基于旅游影响的分析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27(9):71-78.
[10]黄震方.发达地区旅游城市化现象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探析: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5):53-57.
[11]吴国清.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51-55.
[12]刘秀洋,李雪铭,冀保程.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2):30-34.
[13]张玉萍,李雪铭.滨海城市环境景观特质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 26-31.
[14]徐红罡.旅游系统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5]李璐芳,谢春山.旅游城市化现象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2):166-16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人居拟态环境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411711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乡人居环境的协调改善:城乡循环迁居模式(08ja79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