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刘秀香
(1.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潍坊,261061;2.潍坊中学,山东潍坊,261031)
“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进入21世纪后日益引起国内外理论界的关注,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国外学者C·Michael Hall认为人为因素的干扰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文化系统的稳定,应减少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文化的破坏;[1]Franxis J,Nilsson A 和Waruinge D等指出: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有人文方面因素的考虑,也要有生态方面的考量;海洋文化化专家Masa Kamachi提出了海洋气候研究对海洋生态文化有重要影响;[2]Hatch和Fristrup建议应加强协调和规制结构,控制噪音等人为污染,使民众在海洋生态建设中获取“安静的利益”;[3]韩国学者金胜奎在强调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保护珍贵的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4]国际海洋学会主席Awni Behnam提出人类处于新海洋文明时代,同时又存在“发展困局”:海洋越发展,生态和文化越受冲击,人类需创新发展途径,与海洋建立发共生关系等[5]。
国内专家刘时容认为人类面临的一切生态问题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层面的问题;[6]余谋昌指出生态文化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价值论,实践要求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7]刘湘溶首次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个构建、六个推进”的框架体系。[8]郑冬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9]马德毅强调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控制并逐渐恢复海洋生态支持力;[10]张开城提出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统一体,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1]王颖认为中国海洋文化具有开放传播性、区域性、亚洲——太平洋边缘海文化的特点;[12]徐质斌建议整理充实提升我国古代海洋文化遗存,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史;[13]曲金良提出要将海洋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与海洋自然理工学科结合起来,跨学科交叉研究来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13]娄成武强调开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要基于中国正在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前提,要具有问题意识和现实导向,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服务。[13]赵利民首次提出要构筑多元化的海洋生态文化宣传平台,为我国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14]等观点。
应该说“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提供了很多重要启示。但对海洋生态文化出现的现实背景、重大意 义和发展逻辑,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文化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以及海洋生态文化的理论框架构建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促使海洋生态文化出现。当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近海环境污染严重且难以防控、近海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且愈演愈烈、海洋生态灾害频发且开发风险高和渔业资源种群再生能力下降等重大危机,以上危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人类造成负面影响不可估量,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第一要务。这就为海洋生态文化全新理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海洋生态文化出现。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向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并保护海洋思想转变的要求,让整个社会和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容纳和接受海洋生态文化这一全新的概念。这就使得海洋生态文化成为社会和人类的现实需要。
海洋生态文化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它既是当代海洋经济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生态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1.海洋生态文化是当代海洋经济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并为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掠夺的方式,而忽略了对海洋的保护,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人与海洋的尖 锐矛盾,致使人类经常遭到海洋的报复和惩罚。这就迫使人类深刻反思蓝色海洋这一重要的生态环境,以及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海洋生态文化这一重新认识人与海洋关系的新概念、新理念。这既是当代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认知蓝色海洋生态环境的表现形式——生态文化自身发展的重要趋势。因而,海洋生态文化既是当代海洋经济和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海洋经济和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海洋生态文化也是生态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
生态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它经历了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西方近代以“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科学的生态文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特点。具体来看,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性的自然观,平衡和谐观,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以及平等生存的思想等,它的确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古代文明持续发展产生了较为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到了近代,科技进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产生了二元对立的存在论、还原论的认识论、分析主义的方法论,形成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忽视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严重影晌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致使近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出现。为了扭转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迫切需要有新的生态文化引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这样,科学的生态文化出现就不可避免。蓝色海洋是美丽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也面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全新的海洋生态文化引领人类发展,这样,海洋生态文化的出现也就同样成为不可避免。因此,海洋生态文化也是生态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
我国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紧迫性、重点性问题。因此,当前加强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建设海洋生态文化能够加深人们对海洋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建设海洋生态文化不但会丰富海洋生态建设的理论宝库,而且为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建设和谐蓝色海洋奠定理论基础,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海洋思想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海洋生态文明观,形成尊重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建设美丽海洋的理念,提高人们对海洋资源节约、海洋环境保护的文化自觉,有利于深化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海洋关系的认识。
2.建设海洋生态文化能够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海洋生态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待蓝色海洋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标志着人类化解海洋生态危机新方法论的产生,使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式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创新发展。因此,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形成新的价值观、伦理观、思维方式,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等,这将进一步发展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海洋生态文明研究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建设海洋生态文化能够引领我国海洋事业的科学发展,早日实现中国梦和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海洋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面对的海洋问题日益增多,由海洋系统导致的、复杂的生态大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剧增;尤其是当前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和争夺日趋激烈的国际态势,迫切要求把维护海洋权益摆到重要的位置。建设海洋生态文化有助于解决以上限制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海洋生态文化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海洋生态文化既能够为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借鉴服务和决策依据,又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当前我国对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当前我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海洋生态文化提供了前提和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利用条件,积极发展和建设海洋生态文化,努力走向海洋生态文化引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2.面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好机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15]而要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有新的价值观、伦理观、生产和活动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为指导,这就为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文化除了面临诸多有利因素之外,当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包括蓝色海洋文明发展观尚未形成、公众海洋 环保意识缺失、海洋环保法律不够健全、海洋环保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这些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我国发展和建设海洋生态文化必将会任重而道远。
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海洋生态文化的涵义及特征、基本要求、结构体系、建设目标、运行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海洋生态文化是伴随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海洋生态文化以海洋为依托、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对象世界为主要表现形式,是人类在与蓝色海洋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活动方式、精神状态及思维方式等;因而,它是人与海洋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从而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海洋生态文化具有源地性、传承性、和谐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海洋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决定了海洋生态文化也就有着不同于其它生态文化形式的基本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海洋生态文化坚持海洋自然观、海洋整体论和海洋有机论的自然观;二是海洋生态文化坚持人与海洋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融、和谐发展、共同进化的认识论;三是海洋生态文化坚持人类化解海洋生态危机的产生以生态学方式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四是海洋生态文化坚持尊重“海洋生命”的价值、生存、发展权利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五是海洋生态文化坚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并保护海洋的实践论。
海洋生态文化主要由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先进的海洋生态精神文化、和谐的海洋生态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构成。
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既是海洋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又是海洋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承担者。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包括海洋产业经济生态化和海洋生态资源产业化两个方面。其中,海洋产业经济生态化是建设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的切入点;而海洋生态资源产业化是建设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先进的海洋生态精神文化是海洋生态文化的精华和核心,是海洋生态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先进的海洋生态精神文化表现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伦理观、生产和活动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人类通过这一先进的海洋生态精神文化引领,建设更加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因此,先进的海洋生态精神文化是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的灵魂。
和谐的海洋生态制度文化是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它既规范着繁荣的海洋生态物质文化发展,又为先进的海洋生态精神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和谐的海洋生态制度文化建设既要不断完善海洋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又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决策,还要建立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和谐长效机制,以真正发挥和谐的海洋生态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资源。因此,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树立海洋生态理念,科学认知和利用海洋;倡导海洋绿色发展,引领海洋科学发展;共建海洋生态文明,打造和建设美丽海洋三个方面的目标。
树立海洋生态理念,科学认知和利用海洋。这一目标要求人们深入了解我国海洋的基本情况,树立“海洋国土”概念、现代海洋理念和海洋生态理念,以海洋生态文化为指导开发、利用并保护我国蓝色海洋。主要是在加强临海、近海、远海的统筹建设,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布局,提高海洋宏观管理水平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实现对海洋的科学利用。
倡导海洋绿色发展,引领海洋科学发展。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海洋的思想,加强陆源海源污染防治,实现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整体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和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恢复能力,实现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和谐发展。
共建海洋生态文明,打造和建设美丽海洋。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海洋生态文化观为指导,转变传统的海洋文化观,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于“中国梦”之中,科学统筹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和公众参与机制,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环境,打造和建设美丽海洋。
构建海洋生态文化的运行与保障体系主要应从宣传引导、创新驱动、制度保障、共建共享等方面入手。其具体要求包括:一是要建立提高全民海洋生态文化意识和素养的导向机制;二是要建立取得海洋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新成果的驱动机制;三是要建立加强海洋生态文化法律制度建设的约束机制;四是要建立创新发展海洋生态文化管理体制的长效机制。从而构建起我国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
[1]C.Michael Hall.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the end of the lastfrontier? [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1(4):601- 618.
[2]国际知名海洋同化专家访问南海海洋所[EB/OL].(2004-12-16).http://www.cas.cn/hzjl/gjjl/hzdt/200412/t20041216_1713048.shtml.
[3]Hatch Leila T.Fristrup Kurt M.No barrier at the boundaries:implementing regional frameworks for noise management in protected natural areas [J].Mar Ecol Prog Ser,2009(395):223-244.
[4]海洋经济热浪拍岸 顶尖专家建言献策——万山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层专家研讨会[EB/OL].( 2012-06-28).http://www.zhsw.gov.cn/sww_gqdw/gzdt/201206/t20120628_302094.html.
[5]21世纪科学的重大方向:国际海洋与城市科学[EB/OL].(2012-10-19).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1019/c219470-19319926.html.
[6]刘时容.论生态文化的两种价值取向[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3):98-101.
[7]余谋昌.环境哲学的使命:为生态文化提供哲学基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16-122.
[8]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致力于“一个构建”和“六个推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5-7.
[9]郑冬梅.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厦门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1):64-68.
[10]马德毅.发展海洋科技 促进海洋生态文明[N].中国海洋报,2012-12-24(4).
[11]张开城.海洋文化与生态文明[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2(5):14-19.
[12]王颖.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N].中国海洋报,2008-3-10(2).
[13]张杰.海洋时代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亟待建构[EB/OL].(2012-12-24).http://www.csstoday.net/Item.aspx?id=39154.
[14]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8):11-14.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