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良,陶 凯,胡晓巍
(梅河口市中心医院,吉林 梅河口,135000)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及急慢性胆囊炎是普通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普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目前已成为各级综合性医院治疗此类疾病的金标准,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与接受。但由于各级医院操作技术的差别及术前筛选评估的不平衡性,术中发生胆管损伤的报道屡见不鲜,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给患者造成不可预料的医疗损害。鉴于此,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我科共为360例患者施行LC,术前1 d均常规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判断胆囊管与肝总管、胆总管的关系,使术者了解胆管是否存在变异及胆囊管与胆管的开口关系,术中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0例患者中男160例,女200例;平均(49±29)岁,其中单纯胆囊息肉25例,急慢性胆囊炎70例,单纯胆囊结石2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例;25例有上腹部手术史;合并高血压、冠心病112例,糖尿病25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20例,急慢性阑尾炎30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1 d均常规行MRCP检查,检查当日晨禁饮食,检查时间约30 min。根据检查结果评估胆囊管与肝总管-胆总管注入的关系及夹角,同时评估胆囊管距其开口的距离,以及胆总管内有无结石及其数量、位置,从而利于术前评估,更利于术者对患者的胆管关系做到充分了解、心中有数;术中按术前评估仔细游离胆囊三角,可清楚辨认胆囊管与胆总管、肝总管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避免术中胆管损伤。对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甲功,如提示甲亢或甲低,则暂停手术,进一步内科调整后施术;对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检查可准确了解结石数量,避免因结石遗漏引发的医疗纠纷。
1.2.2 手术步骤 均全身麻醉,患者取头高脚低位,同时左倾15~30度。单纯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胆囊炎患者,三孔法施术,术者、助手均立于患者左侧,脐部做10 mm纵切口,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3 mmHg,置入腹腔镜,分别于剑突下、右侧肋弓下胆囊体表投影处穿刺10 mm、5 mm Trocar,逆行、顺行或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对于单纯胆总管结石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术中于右侧腋前线水平穿刺5 mm Trocar,四孔法施术,先顺利切除胆囊,再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网篮取石及胆总管一期缝合,引流管均经右上腹切口引出。合并急慢性阑尾炎的患者,术中患者再取头低脚高位,左侧稍倾,右下腹穿刺3 mm Trocar,利用原脐部、剑突下或右上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引流管自右下腹切口引出。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术中先取去枕平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再行常规LC。标本均经脐部切口取出。如术前评估发现胆囊结石较多且直径较大,我们常规于脐部做纵行开放切口,长度可根据结石直径决定,既利于结石的取出,又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因取物袋破裂导致的切口感染。
36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2例患者因胆囊炎症较重、粘连明显,组织水肿、不易分离,触之容易出血,导致手术非常困难,但仍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胆管损伤。手术时间平均(80±50)min,腹腔引流管均于术后48~96 h拔除;无肠漏、出血、胆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 h即可下床活动,6~24 h后恢复进食,术后病理回报良性病变,术后平均住院(4.5±1.5)d。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罹患胆囊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疾病,治疗上首选LC,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患者如存在以下情况亦应考虑手术治疗:(1)结石直径≥3 cm;(2)伴胆囊息肉,息肉直径>1 cm;(3)胆囊壁增厚;(4)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5)合并糖尿病;(6)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7)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1]。LC已被广大患者及外科医生所接受,成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目前很多县市级医院已顺利开展;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别,加之腹腔镜技术的学习曲线不同,致使此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均衡,从而导致术中出现胆管损伤的案例时有报道,这种损伤亦称为“医源性胆管损伤”,是指在上腹部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胆管损伤,绝大多数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尤其LC,损伤部位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处常见[1]。Andersson等[2]报道,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在开腹时代为0.2% ~0.3%,随着LC的广泛开展,胆管损伤发生率升至目前的0.5% ~0.9%。而且其处理极为麻烦,一旦发生,将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也会给术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总结近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始终认为“预防远胜于处理”。综合分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术中操作失误,将胆总管误认为胆囊管结扎并横断。(2)术者信心不足。(3)术者经验及腹腔镜基本功较差。(4)术者对于术中所见的变异解剖不熟悉。(5)胆囊三角区病理因素。为防止术中发生胆管损伤,各级医院外科医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工作,近年取得了可喜的巨大进展。自2010年1月我科于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以评估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之间的关系,尤其可清楚发现变异的胆囊管、副肝管及是否合并隐匿型胆总管结石等,对于有效预防胆管损伤起到了独特作用。有学者提出,只有30%的人胆道系统符合经典解剖,甚至可以说“异常”是胆道解剖的法则,而不是例外。与其他任何手术一样,对正常解剖、常见变异的熟悉对于成功的外科干预十分重要[3]。这与我们提出的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胆道变异,从而有效避免术中胆管损伤的理念是一致的。
3.1 MRCP的优越性 MRCP是MR水成像中最可靠的一种,20世纪90年代由Wallner首先报道,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体内胆汁为天然对比剂,以重T2加权像为基础,结合脂肪抑制技术,突出显示肝内外胆管树、胆囊、胰管内高强的水信号,而实质性脏器及血管呈黑色低信号,再经最大强度投影重建胰胆管的解剖图像[4]。具有以下特点:(1)安全,无需造影剂,非侵入性,无放射线损伤;(2)成功率高,时间短;(3)可提供较详细的胰胆管解剖形态;(4)年老体弱、婴幼儿患者均适用。一经问世,立刻被大多数医生及广大患者所接受。此技术可准确提供患者的胆道情况,尤其先天胆管发育异常的患者,术前行MRCP检查,可使术者精确了解胆囊三角情况、是否存在变异的胆管及胆囊管、胆管间的距离是否过短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术中分离胆囊管时小心翼翼,精准操作,避免胆管损伤。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三个因素中即有“危险的解剖”[1]。这与仲剑平提出的观点相吻合,副肝管亦称迷走胆管,是指肝段肝管低位汇合于肝外胆管,是常见的胆管解剖学变异;90%以上的副肝管位于胆囊三角内,与胆囊管、胆囊动脉、肝右动脉的毗邻关系密切,因此胆囊手术时容易损伤副肝管[5]。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可清楚提供可能存在的危险解剖,从而有效避免术中胆管损伤,而且MRCP检查还可提供是否存在胆总管结石的可靠依据,为避免术后胆总管内残留结石提供保障。
3.2 MRCP技术是否可以普及 前面已提到MRCP技术的许多优点,而且我院此项检查项目的收费为820元人民币,因此,对于患者而言,这部分医疗支出是完全可接受的,拥有此设备的医院是完全可以普及开展的。
综上所述,LC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易行,可为避免LC术中胆管损伤提供有力保障,患者易于接受,无临床副作用,适合临床普及开展,应用前景广阔。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57.
[2]Andersson R,Eriksson K,Blind PJ,et al.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a cost analysis[J].HPB(Oxford),2008,10(6):416-419.
[3]许乙凯,全显跃.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0.
[4]Zinner MJ,Ashley SW.Maingot腹部外科手术学[M].11版.万远廉,刘玉村,吴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693.
[5]仲剑平,方国恩.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