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立山
提高质量与管理水平推动风电可持续发展
文/史立山
近年来,我国风电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绝不能就此沾沾自喜,因为目前行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加。除弃风限电问题外,风电设备制造依然是我国风电发展的软肋。我国风电制造业与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
为掌握我国风电设备运行的基本状况,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已连续很长时间对风电设备运行质量进行监测,也从机组的可利用率、机组故障情况、关键零部件特点、故障特点等方面,对我国生产的风电设备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大多数机组本身并不存在重大设计缺陷,大部分故障是由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一致性差,从而难以保证每个设备都达到运行所需的质量水平。
通过客观规律我们知道,机组越成熟故障发生的概率就越低。因此,风电设备要走向成熟就必须多加使用。这似乎也是一个矛盾,由于企业都喜欢使用成熟机型,不愿承担新机型带来的风险,新机型的挂机试验、推广成为一个难题。如何来推动新的产品得到广泛运用,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中仍未解决的问题,甚至一些试验风电场也未能在此问题上发挥很好的作用。
而目前的风电产业监测体系建设及运作,是风电产业走向良性发展的一个标志。
风电设备是风电建设的核心,也是风电技术进步的关键,对现有风电设备的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风电技术进步,提高风电市场竞争力,保证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有一些规则,有一些刺激。我们希望行业的所有企业都有一个外部的约束。因此,我们应该把风电产业监测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设备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风电产业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的通知》,提出由风能专委员会来负责风电设备产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价。通过实践看来,要真正客观、全面地评价风电设备的运行状况,仅靠企业上报的相关数据是不够的。一是缺乏客观的公正性。各企业一般都会报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投资者会把风电场运行不好的事实推向设备制造商,设备制造商也会把不太好的一些状况推向管理者。二是缺乏系统性。对于风电设备的评价仅靠一些零散的数据很难做到客观,必须要有系统的、长期的监测数据,也要对不同地区、不同建设单位、不同设备企业和不同机型,选取有代表性的风电场进行长期的监测。这个监测既是对投资者管理水平的监测,也是对风电设备运行和企业服务水平的监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监测管理办法,但不可非常复杂,要切实有效,能对产业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使大家有一个标杆。
风电产业监测体系开始运行后,国家能源局会对一些重要事项形成文件,比如对风电场的选择等。对企业怎样配合体系的运行,也要提出一些要求,并希望企业能够提高认识,很好地配合这项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和质量面临的一些问题,企业要有危机意识。一些风电开发企业的情况显示,有些设备可用率很高,发电量不高,有些设备可用率不是最高,但是发电量很大。这就说明设备在设计的整体性能上有差距,应该引起重视。风电设备制造业的特点是产业链长,任何企业都不能生产一台整机所需的全部零件,需要从零部件企业采购。如何保障这些产品的质量,难度非常大。一些产品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出现在管理上,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的问题,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清晰的认识。如果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企业精神。现在零部件采购存在很多利益关系,现实中真正做到优质优量很难。目前看来,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谁能保证设备持续可靠,谁就能持续地走下去。因此,一定要抓好管理、建好机制、建好责任制。
第二,风电是最有前途的新能源产业,在当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保护环境是社会各界共识,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目前,风电发展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但风电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这一点要坚定信心。虽然当前行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长期来看风电市场仍非常大,这给了有责任心、事业心的企业做好市场的空间。相信到2020年建成2亿千瓦的目标没有任何问题。如此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更要可持续地走下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质量和成本,企业家应不求大、不求快,就求好,一定要立足长远,稳扎稳打。
总体来看,目前健康的风电市场还未建立起来,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还不完全是质量、成本的竞争。风电设备竞争一定会回到这两点上,目前这样的环境正在形成。好的产品就应该有更多的市场,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监测体系建立后就是要明确哪个好,哪个差,使选择有标准。
建立监测体系是为了促进我国风电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风电产业是开放的,能否做好的关键是能否静下心来认真做,这样才能使风电行业比别的行业做得好些。希望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使这个产业能够持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优质、可靠的能源。
(本文根据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的讲话整理,未经作者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