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刊编辑部
宝山杨行吹塑版画是上海宝山区文化馆在上世纪80年代对版画创作材料、技巧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艺术表现形式。
版画作为间接性绘画,其表现特征与版画制作的材料及工具有关;材料往往对所采用手段及画面的最终效果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材料特性的不同可以造成版画基本面貌的不同。为了突破传统材料对版画效果的制约,也为了更方便容易地让版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走进大众的精神生活,上海宝山区文化馆组织人员研究与试验不同质材料,发现了吹塑纸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质轻价廉,携带制作方便等特点,并将其发展为版画制作材料,为版画这一艺术形式的普及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杨行吹塑版画《牧归图》
杨行吹塑版画《桃花朵朵开》
吹塑版画创作手法独特,其主要创作过程与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以单色版画制作为例):
1. 构思。宝山杨行吹塑版画作品的构思内容均来源于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无论表现事件、事物还是人物,“老百姓生活的记录与见证”是吹塑版画取材构思的主要出发点。
2. 画草图。有了比较成熟的构思后,创作者往往先将自己头脑中的构思用简笔画形式形象地描绘在普通纸上。
3. 修改并定稿。推敲版画表现题材,并根据吹塑版画的技术特点,修改原草图细节,使之更满足于吹塑纸“刻”、“拓”等工艺技艺要求。反复修改后,按实际比例放大草图,完成定稿。
4. 打稿。将等比大小的定稿纸、复印纸覆盖在吹塑纸版上,沿纸上稿线,耐心细致地用笔头粗的铅笔描写一遍,在吹塑版上留下图画的复印轮廓,完成“稿图”向吹塑纸版的“复制”。
5. 版画制作。根据复制在吹塑版上的稿线,用刀或者铅笔在吹塑纸版的软面上划出槽沟;此时要求制作者执笔稍垂直一些,保持划线痕迹的规律;行笔略慢一点,防止吹塑纸被划破。如果需要粗线条,可以在吹塑纸板上反复刻画加深,直到符合创作要求。
6. 拓印。首先根据版画创作需要做底版颜色。在为底版涂色时,不仅要考虑色彩的冷暖、明暗等配比关系,还要注意颜料的含水率。一般来说,涂到底版上的颜料要厚重,水分量适中,千万不要含太多水,否则在拓印时画面可能糊成一片。
杨行吹塑版画《芦花》
在已经完成刻制的吹塑版上,根据创作要求均匀地滚上油墨色彩;将白纸覆盖在吹塑版上,用铁夹将底版和白纸固定;以手掌轻轻地、均匀地在白纸上按压(注意拓印时不要将白纸随意移动,防止画面错位);最后揭开白纸,一幅单色纸版画的拓印就完成了。
在吹塑版画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形象地捕捉创意的能力,对吹塑纸版及刻印技艺的把握,刻制及印制过程中的胆大心细和随机应变,都是成功吹塑版画创作的重要基础。
发端于宝山的吹塑版画从诞生之初起就呈现出自己“草根民艺”的特色。学习吹塑版画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大多没有美术基础,从事的职业也各种各样。面对相对传统版画来说廉价得多的创作材料和简便得多的操作方法,他们少了一份参与“艺术创作”的畏惧感,多了一份闯入艺术体验区的冲动和新鲜感。
1
2
3
4
5
6
7
8
云的行迹-现实与超现实:
1.马格利特《门中云》
2.杨行吹塑版画《白云飘过》
鱼作为语符-寓意与象征:
3.杨行吹塑版画《年年有余》
4.克利《鱼的循环》
建筑和立方-视像与心像:
5.毕加索《奥尔塔·德埃布罗的工厂》
6.杨行吹塑版画《老家的印象》
构架和莲花-聚焦与特写:
7.宋人《出水芙蓉图》
8.杨行吹塑版画《古老的构架》
就创作表现题材而言,宝山杨行地方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住民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民风等,无疑成为最主要的素材资源。种植、养殖、捕鱼;村落、劳作、起居;宗教、节庆、婚嫁……所有创作者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景观都能入画,不着修饰,淳朴自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吹塑版画作品也开始涉猎作者“走出去”看外面的见闻,表现地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总体上看,宝山杨行的吹塑版画以“纸”为媒材,呈现出有别于沿海都市,也有别于内地农村的本土民风。
开创至今,宝山杨行地区的吹塑版画已有数十年创作历程。观察其发端、发展、演变线路可以发现,其版画创作的构图、基本型塑造,用线、配色,整个创作群体的从业范畴、美术基础素质,教学经验积累、审美导引都在发生变化。早期创作对从事创作的个体及表现题材来源没有特别要求,作品更为稚拙、朴素,更为贴近原态生活。随着吹塑版画原本的“自娱乐”、地方群众文化活动内涵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名片”联系起来,其创作的整体导向开始注重美术基础,注重审美通约。从吹塑版画的培训教学线路观察,宝山文化馆和杨行服务中心的老师们有的本人就是吹塑版画的研发者,他们一边完善自己对吹塑版画的把握,一边积累教学经验。数十年来,普及吹塑版画的各类培训活动从最初的以三五天时间短期教会学员基本制作方法,到根据初级、创作等不同要求实施系统教学,吹塑版画研究的不断精进与教学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比翼前行。
“五颜六色”,宝山及杨行地区的吹塑版画就是如此以“纸”为载体,用丰富的图形和缤纷的色彩,在一条非线性发展的时间坐标上,实实在在地记录本土民风,也实实在在地记录了本土不断城市化的进程。
二十多年前,“吹塑版画”获得命名;2006年,宝山杨行吹塑版画正式进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论及这一切,作为宝山吹塑版画主要传承基地的“上海宝山杨行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非常自豪。服务中心认为,杨行吹塑版画的意义不简单是为中国民间美术开拓了新品种,为上海非遗增添了新项目,更重要的是,她实现了以民风民俗为题材,以老百姓为表现对象,以当地住民创新技法为主要手段的“老百姓自己画自己”的版画传奇。
随着上海区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城镇住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追求越来越成为民生新需求。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直接领导下,宝山区文化馆、杨行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杨行镇图书馆联合创意推动,将吹塑版画的“非遗”保护传承与新经济时代社区的民生关怀紧密联系:普及以“纸”为媒材的吹塑版画创作,开展以“吹塑版画”为题的乡土文化推广,打造杨行镇特色非遗“品牌”效应,以“非遗”活态传承关怀民生,将“吹塑版画”的最终落点延伸及本地住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上世纪80年代起,吹塑版画传人、宝山区文化馆原馆长龚赣弟就带领宝山区各文化管理机构开展吹塑版画群众美术创作的普及、推广工作。十多年来,他深入乡镇、学校、社区、监狱等基层单位举办吹塑版画创作辅导班,逐渐培育形成了宝山特有的群众性吹塑版画创作活动群体。龚赣弟在杨行镇、宝山监狱等地建立了吹塑版画创作基地;累计举办近百期创作辅导班,近3000多人次参加了创作培训。学员们创作的版画作品超过4000件,其中450余件入选或获国际、全国省市级奖项。
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宝山区杨行镇将吹塑版画作为杨行镇的特色文化品种。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硬件建设,打造全新的镇属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专门辟出一个楼层用于吹塑版画的展览、展示、培训,为全镇开展各项非遗传承保护活动奠定了空间基础。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作为主管部门,投精力,定制度,创意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吹塑版画文化活动:展开有计划培训,努力培育老中青三代各有代表、各有成绩、各有特色的吹塑版画传承体系;送吹塑版画知识和技艺下基层,除邀请居民和学生进文化中心培训外,深入学校、幼儿园、居民委员会,培训教师和社区文艺骨干,打造吹塑版画普及传承梯队。策划参与大型总结、研讨、表彰、竞赛、推广活动,2006年成功举办“杨行镇吹塑版画画家作品成果展暨画册首发仪式”;2007年成功举办“风从乡间来——上海宝山杨行吹塑版画20周年回顾展”; 2009年主办上海“江南之春”画展30年回顾展。2007年以来,特别主办“中国民间画乡杨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讨论“现代民间绘画的现状与发展”、“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中国现代民间艺术风格的拓展”等话题,提升杨行吹塑版画的特色文化品质,探索杨行作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长效发展机制。
杨行吹塑版画《五月初五》
9
11
10
12
9.杨行吹塑版画《房前屋后》
10.杨行吹塑版画《长江边》
11.杨行吹塑版画《灶头》
12.杨行吹塑版画《广场鸽》
能够“自己画自己”,曾经是许多农民和乡镇居民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一些祖祖辈辈在农田里耕作的老妈妈,过去从未曾接触创作,在吹塑版画的氛围里,她们自豪地成为了描绘自己生活的创作主体。她们的作品永远有着不同于一般学院派绘画的视角和乡土气息,这不仅让作为普通人的她们有机会得以畅意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正是这番创作,让她们拥有了自己另一种社会价值。她们创作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类专业美术展览,吹塑版画创作让农民、让普通人的作品走进了艺术殿堂。(图1-图8)
吹塑版画的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自己眼中美的事物,从乡土灶头画、蓝印花布、剪纸、图案等江南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不断创造和完善新技法,创造出“形象变形夸张、构图奇特均衡、色彩装饰协调、制作纯朴精巧、画面粗犷稚拙,具有宝山区域特点和浓郁乡土气息”的吹塑版画作品。吹塑版画高手、非遗传人蔡群认为,吹塑版画的创作者因此非常幸福,因为,她们把自己的创作当作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体验美的历程,他们有机会通过吹塑版画创作翻检整理、细细体味自己对生活的挚爱。
宝山杨行吹塑版画的创作技法已被收入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一年级美术教科书;宝山杨行吹塑版画项目已被评为上海市“市郊百宝”。
大年初一,宝山杨行的千人吹塑版画创作队伍已经活跃在社区、农村、学校、机关、家庭;老老少少,已经开始为新年的吹塑版画创作努力——“吾伲新年要弄出新花样”——他们的幸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