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娟 姜绪安 房 凯
(宿迁市水务局,江苏宿迁 223800)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积极推进“两个率先”,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苏水利与时俱进,按照科学治水新思路,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开启了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宿迁市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在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洼地崛起,后来赶超,如期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目标,是当前宿迁市农村水利工作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农村水利工作实际,从宿迁市近年来农村水利发展成就、制约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和同仁交流。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宿迁市自1996年成立地级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积极贯彻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同步开展,建设和管理同步推进,不断深化基层服务体制改革,初步实现了灌溉、防洪、除涝、供水主要功能目标,为促进“三农”发展,加快推进小康社会进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大力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用水效率、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十一五”以来,宿迁市对7大灌区实施了27期节水改造,完成投资10亿元,增加灌溉面积3.33万hm2,旱涝保收田面积率达到78%,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二)大力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宿迁市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多年对河道疏浚治理。“十一五”以来,宿迁市累计投入9.2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500余条,疏浚整治村庄河塘9500余面(条),疏浚整治总土方2亿m3,并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和长效管护制度。目前,宿迁市农村河道的引排能力明显增强,农村水环境显著改观,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三)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宿迁市5个县(区)全部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年以来整合资金,连片治理,全市投入4.06亿元,整乡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宿迁市已完成0.82万hm2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造泵站284座,衬砌渠道635 km,疏浚排涝沟646 km,改造建筑物1万多座,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大力实施水源工程建设。为改善泗洪县西南岗地区水利设施薄弱现状,累计投入2.85亿元,建设完成了西南岗水源工程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2.07万hm2,改善除涝面积300 km2,新增塘坝蓄水量1300万m3,新增和恢复泵站灌溉提水能力104m3/s。同时,宿迁市通过积极调度水源工程,科学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坚持采取以蓄为主、蓄引提调相结合等有效措施,进一步保障本市农业用水问题。
(五)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原则,宿迁市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10.4亿元,建设水厂,铺设管网,供水到户,解决了221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显著改善了农民饮水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好评。
(六)大力实施长效管护工程。宿迁市坚持“建管并重,一建即管”原则,高度重视长效管护工作,并将其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列为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着力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本市先后出台了《宿迁市村庄河塘长效管护办法》、《宿迁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细则》等规定,加强对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片工作指导考核,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和农村水利合作社作用,按照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原则创新农村水厂运行管理机制,整合农村水利信息平台,提升农村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农田灌溉体系亟须进一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农田灌溉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都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但是,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仅达到45%,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单位面积投入大,后期管护要求比较高,导致占比较低。同时,灌区全面配套工作滞后,全市虽然对7处大型灌区均进行了改造,但因为投资的限制,主要解决了支渠以上骨干工程的改造问题,而斗农渠大多数没有改造;10处中型灌区改造推进缓慢、配套率低、工程老化、运行管理落后等问题比较严重,与农村水利现代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步伐不快。据统计,目前全市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4万余座,中沟以上工程完好率不足70%,小沟级工程完好率40%。由于受到管理主体的缺失、当时技术条件等影响,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出现损坏、老化等现象,使用寿命和功能下降较快。同时,骨干工程改造后,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很难适应水情变化,出现与道路、田块等不配套现象。近几年,虽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专项工程等相继开展,但与面广量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亟需建设和改造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仍需加快。
(三)稳定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未完全建立。政策对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虽有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所提取的资金仍然不足,尤其是农村水利工程投入甚少。由于宿迁市经济基础薄弱,市、县两级承担的20%资金配套压力依然很大,部分受益群众每年仍要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投入不足、投入机制未完全建立仍然是制约农村水利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农村水利现代化需要强有力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基础支撑,更需要稳定的财政投入为保障,才能使现代化步伐持续稳固推进。
(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仍然是发展软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主体在县乡,但是真正管护到位的少。管护机制没能有效建立、缺乏相应管护经费、信息化水平低等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效果。项目建成后因疏于管理,甚至人为破坏,过早非正常损坏报废,造成投资浪费。基层水务站人员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每站不足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经费无法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给工程管理带来问题。一些成立的农民用水协会组织,仅形式上存在,多数未完全履职。村集体也因管理经费的缺乏,对农田水利设施只用不管。
按照江苏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结合宿迁市农村水利工作实际,宿迁市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至2015年,初步建成功能完备、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8,长效管护到位河道占农村河道总数达75%,县乡河道治理率达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0%,工程设施完好率达75%,通过区域供水解决120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至2020年,农村水利基本实现现代化,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达8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6、长效管护到位河道占农村河道总数达8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5%,工程设施完好率达80%,到2017年通过区域供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为保证上述目标的顺利实现,宿迁市农村水利工作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打造“六大体系”,实现农村水利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是加快灌溉工程建设,打造农村灌溉节水保证体系。建设农田输水工程,完成7个大型灌区、10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继续开展节水灌溉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全面推进节水高效农业建设。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奠定农业节水的工程基础;强化非工程节水措施,加大先进成熟节水技术推广力度,推进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建设农田配水工程,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整合建设资金,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实行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站综合治理,大幅提高农田灌溉、排涝和降渍标准,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建设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片,以典型带动面上,逐步推广。
二是开展农村河道整治,打造农村防洪排涝保护体系。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能力、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深入开展“碧水工程”建设,加快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步伐,全面解决河道淤积问题,确保农村防洪排涝安全与水生态环境改善两不误。建立稳固的农村河道轮浚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三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造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区域供水,延伸供水管网,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监管,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按照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统一供水服务标准,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强化水源和饮水安全应急管理。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供应和税收优惠政策,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电价。
四是加大工程管护力度,打造工程长效运行管护体系。通过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精简高效、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对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依托道路、河道、树木、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组织网络,因地制宜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对农村水利骨干工程,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单独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按水系和渠系实行组建农村水利合作社和村级水管员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和管理责任,确保管护到位。
五是加强科技研究应用,打造农村水利科技推广体系。紧紧围绕农村水利现代化目标,强化水利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水利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学基础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大中型灌区改造、农村河道疏浚、小型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利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标准实施,提升工程管理科技含量,为实现农村水利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保障。
六是运用现代信息成果,打造农村水利信息管理体系。基于互联网应用管理平台,建成农村水利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农村水利管理的信息化,为信息查询、发布、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利用3S技术、物联网技术,建设以大中型灌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为重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农村水利信息整合,推广农村水利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水情、墒情、天气、重要工程运行情况实时掌握,优化调度,逐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目标,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引导,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长效管护。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水利工作摆上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把水务改革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对水务建设、管理和改革等各项任务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强化规划引导。在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导。坚持在规划为指导下,切实加强规划的执行力度。特别在涉及水务、农开、国土等部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兼顾,落实有效的建设管理措施,避免农村水利项目重复建设、建设标准不统一等现象,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强化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对农村水利投入政策落实情况、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的检查督促,确保各项投入政策落实到位。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水利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重点是中型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同时,在实施灌区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现代化水平。
(四)强化长效管护。农村水利现代化是动态发展过程,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水利长效管护,确保效益长期发挥。农村水利工程长期重建轻管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标准化率低,当前,应进一步扩大农村水利基层调研层面、深度,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工程管护长效机制,严格督促落实。通过省、市设立管护资金对管护好的县区、乡镇进行奖励,管护工作开展情况与农村水利项目争取挂钩等有效措施,加大政府督查力度,推动管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项目建设与工程管护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