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

2013-04-16 18:30:15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江西水利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湖区鄱阳湖长江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

(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江西 南昌 330046)

0 前言

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资源宝库,是国际著名的重要湿地与白鹤等候鸟的越冬栖息地,也是湖区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区域。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因此,开发、治理和保护好鄱阳湖在保障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健康长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10年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以及近年来鄱阳湖上游来水减少等因素影响,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期低水位时间提前、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等情况,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这种持续的秋季低枯水位已给鄱阳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针对这种不断加剧的影响,为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提出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鄱阳湖的开发和保护,特别是湖区出现枯水位以来,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提出了明确的治理要求。2007年4月,时任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2009年9月,时任副总理李克强考察鄱阳湖时明确指示:“一是要把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放在整个长江水系大格局当中,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考虑;二是整个建设工程要突出生态特点,统筹规划,走生态发展之路,为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经验;三是要把工程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标志,既可观光旅游,又能产生综合效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在研究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听取不同声音,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吸纳和包容各种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逐步转变建设理念、完善建设方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按照“一湖清水”、“江湖两利”、“调枯不控洪”的全新理念,以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是关系到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工程和关键项目。

1 鄱阳湖概况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清丰山溪、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2%。

1.1 自然、地理

鄱阳湖南北长173 km,东西平均宽16.9 km,最宽处约74 km,湖岸线总长约1 200 km。湖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主湖区滩地高程多在10~15 m 之间(本文中的高程系统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鄱阳湖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水道分为东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滩有沙滩、泥滩、草滩等3 种类型,面积约3 130 km2,其中草滩多分布在12~15 m 高程。全湖共有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岛屿率为3.5%;湖区主要汊港约有20处。

1.2 气象、径流

鄱阳湖地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多雨,夏秋季晴热少雨,偶有台风侵袭。

鄱阳湖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632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最大6个月(3~8月)降水量约占年总量的74.4%。

鄱阳湖水系完整,流域水资源丰富,入湖多年平均流量为4 700 m3/s,径流量为1 483 亿m3;入江水量占长江年径流量的15.5%。流域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75%,其中主汛期4~6月占50%以上。

1.3 水位、江湖关系

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高水位维持时间长,4~6月水位随鄱阳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涨,7~9月因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而维持高水位,10月才稳定退水,逐渐进入枯水期;鄱阳湖星子水文站多年平均水位11.41 m,最高水位20.63 m,最低水位5.22 m;最高水位一般发生在7、8月份,最低水位一般发生在1、2月份。

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湖水漫滩,湖面宽阔,碧波荡漾,茫茫一片;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变小,蜿蜒一线。洪、枯水的湖体面积、湖体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20.7 m(1998年)时,通江湖体面积约为3 708 km2,相应容积为304 亿m3;湖口站历年最低水位4.01 m(1963年)时,其通江湖体面积仅为28.7 km2,相应容积为0.63 亿m3。“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严重制约着湖区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

鄱阳湖湖区来水具有明显的江、河、湖关系特征,长江干流主汛期为7~9月,五河主汛期为4~6月,长江干流来水对鄱阳湖出流有很大的顶托作用。江湖关系主要表现在江湖洪水遭遇、长江洪水倒灌入湖、江湖洪水相互顶托等方面。

据长江汉口与江西“五河”历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和湖口水位超过20 m的15年资料分析统计,江西“五河”历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与长江汉口最大60 d、30 d、15 d 洪量的遭遇机会分别为4次、7次、2次。

据1951~2007年共57年资料分析统计,共有46年发生倒灌,平均每年倒灌25.0 亿m3。最大倒灌发生在1991年,流量为13 600 m3/s,水量为113.9 亿m3。

1.4 社会经济

鄱阳湖的水域与湖洲滩涂地所在的行政区域称之为鄱阳湖区,范围为湖口水文站防洪控制水位20.61 m(吴淞22.50 m)所影响的环鄱阳湖区,包括南昌、新建、永修、共青城、德安、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万年、乐平、进贤、丰城等14个县(市)和南昌、九江两市,总面积26 284 km2,占江西省面积的16.2%。2007年末,湖区人口1217万人,耕地70.07万hm2,人口、耕地分别占全省的27.9%、23.6%,年产粮食472.9万t,占全省的24.8%,渔业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量的1/3 以上;地区生产总值2 082 亿元,占全省的37.9%。

鄱阳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园区、工业走廊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湖区农业、渔业发展缓慢,三农问题突出。余干县、鄱阳县、星子县、都昌县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2008年这4个县的人均生产总值为4 437 元,仅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0%。制约湖区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鄱阳湖水位变幅较大,洪涝及旱灾发生频繁,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生态环境退化,优越的湖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

1.5 鄱阳湖各类功能区划

1.5.1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为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部分,功能定位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基地。其水体和湿地为核心保护区。

1.5.2 水功能区

一级水功能区划有8个保护区(4个湿地保护区、4个水生动物保护区,见下文),10个开发利用区,其中包括3个饮用水源区(都昌饮用水源区、星子饮用水源区、湖口饮用水源区),1个保留区(鄱阳湖其他水域)。

1.5.3 重要湿地保护区

2个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总面积224 km2,湖底最低点高程10.3 m;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主湖南部、新建县北部,总面积333 km2,湖底最低点高程11.6 m。

2个省级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鄱阳湖畔的都昌县,保护区总面积411 km2,核心区面积82 km2;青岚湖省级保护区位于鄱阳湖南面、进贤县境内的抚河下游,地势较高,保护区总面积10 km2。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的珍禽越冬场所,重要代表性候鸟有白鹤、鸿雁、东方白鹳等,世界上98%以上的白鹤和75%以上的东方白鹳在此越冬。

1.5.4 水生动物保护区

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即鄱阳湖鳜鱼翘嘴红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鳜鱼、翘嘴鲌,鲤、鲫、青、草、鲢、鳙等种质资源。

4个省级保护区,即:位于老爷庙水域的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区,位于进贤、南昌县境内的鄱阳湖银鱼自然保护区,以及鄱阳湖鲤鲫鱼产卵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河蚌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江豚数量大约占到整个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1/4~1/3,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大约在450 头左右。鲥鱼是鄱阳湖的珍稀鱼种,20 世纪90年代之后在鄱阳湖及长江均未发现。

2 为什么要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

鄱阳湖区地处长江干流与江西“五河”来水的汇合地带,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湖区自然灾害频繁,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十分繁重。

2.1 近年来鄱阳湖连续出现了秋季低枯水位现象,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夏季高水,冬季低水”是鄱阳湖典型特征,也是鄱阳湖的水文节律。近10年来,鄱阳湖9、10月份(秋季)连续出现枯水期低水位时间提前、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打乱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

2.1.1 枯水时间提前

星子站低水位(水位在10 m 以下)出现初始时间平均提前了33 d;枯水位(水位在8 m 以下)出现初始时间平均提前了40 d。2006年星子站8.0 m 以下水位出现时间较正常年份提前75 d。

2.1.2 枯水期延长

星子站低于10 m 水位天数平均延长了61 d;星子站低于8 m 水位天数平均延长了51 d。2006年8月22日至2007年5月2日,连续254 d 星子水位低于10.0 m。

2.1.3 枯水位降低

星子站历年最低水位在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2000年为6.67 m,2009年为5.6 m,下降幅度为1.07 m。2004年,星子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5.22 m(吴淞7.11 m)。2012年1月,都昌站水位跌至6.17 m(吴淞7.93 m),创1952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历史最低。2006年,星子站有65 d 实测水位低于历史同期最低水位。

2012年,鄱阳湖流域为丰水年,年降雨量为有记录以来第1 位,长江流域来水属平水偏丰年份(汉口站年均流量排第13 位)。即使是这样的丰水年,星子站2012年9月、10月、11月的月平均水位仍分别比多年同期月平均水位低0.32 m、1.65 m、0.66 m。

2003~2011年鄱阳湖流域来水情况并不是有记录以来最枯的枯水段,1962~1968年枯水更为严重,两者相比,湖区星子站2003~2011年年均水位更低,低枯水位出现更早,低枯水位持续时间更长,枯水位连创历史新低。如再出现类似1962~1968年的枯水段,鄱阳湖枯水形势将更加严峻。

2.2 低枯水位已对鄱阳湖的生态、民生、经济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湖区生态与经济承载力大幅降低

低枯水位的鄱阳湖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2.2.1 湖区水生态系统质量呈下降趋势

1)对湿地植被及候鸟的不利影响

鄱阳湖区的湖洲草滩、水面、部分岗丘、沙山、森林以及农田,构成了湖区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鄱阳湖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及枯水时段延长,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十分显著。

①水位下降提前,洲滩平均提前1 至2个月出露,出露面积大为增加,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满足湿地植物的生态需水。芦苇、南荻等挺水性植物面积扩大、向低高程区域扩展、植株稀疏,15 m 以上洲滩的湿地植被逐步退化为狗牙根为主的中性草甸。

②低水位的出现,使原本在枯水季节能维持50~100 cm的区域出露成为泥滩地,大量的沉水植物由于长时间的出露而死亡,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被面积由20 世纪占全湖植被面积的20%,降到现在的不到5%。

③由于水位下降,湖水面积缩小,人为干扰活动增加,导致鸟类栖息、隐蔽条件降低,对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造成影响,鄱阳湖生态系统的质量受到威胁。随着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等生态服务功能正逐渐衰退。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座蝶形湖泊由于在枯水期可人工控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成为了珍稀候鸟理想的栖息地,每年11月以后鄱阳湖的大多数冬候鸟都集中在此觅食。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底至2007年初,由于多数湖泊干涸,候鸟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不得不飞离鄱阳湖另寻栖息地。

2)对鱼类及底栖动物的不利影响

目前,鄱阳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过去常见的水生、湿生和沼生植物正在退化,面临消失的威胁;低栖动物数量、种类减少;虾、蟹类产量下降;珍稀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水文节律的改变对许多鱼类的繁殖造成影响,湖内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面积缩小,越冬场水位变浅,幼鱼饵料摄取受到影响,其生存和栖息范围进一步受到威胁。湖区鱼汛的种类和规模显著减小,鱼类资源量较20 世纪80年代以前剧减70%以上,经济鱼类种群结构呈现低龄化、小型化。据统计,2000年鄱阳湖年总渔获量为3.59万t,到2009年已减少至2.35万t,减量达1/3。湖区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2007年的渔业收入不到往年的1/5。

快速退水,使得草洲泥滩上的蚌、螺等底栖动物露滩、脱水死亡。底栖动物种类较20 世纪80年代大为减少。

据近年来的监测成果,目前监测到的回游鱼类种类明显减少,一些珍稀鱼类已难觅踪迹。在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只看到鲚,监测到的数量也极少。

3)对江豚的不利影响

水体减小,江豚栖息空间缩窄;鱼类减少,江豚食物来源缺乏;快速退水,江豚易困于浅水洼滩。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在2007、2009、2010年的冬季都收集到江豚死亡信息,2011、2012年均出现退水困豚情况,大多与枯水位时间长以及定置网有关。

2010年12月,鄱阳湖松门山水域20 多头江豚被困浅水湖滩,幸发现及时,得于人工救助。2012年3月,鄱阳湖3 头生命垂危的搁浅江豚,经专家全力救助,得于脱困。

2.2.2 湖区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水体减少,水污染浓度增加,水质下降;沉水植被大幅减少,由原来的20%减少到不足5%,水体净化能力下降。

20 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质以I、II 类水质为主,平均占85%,III 类水占15%,呈缓慢下降趋势;20 世纪90年代仍以I、II 类水为主,平均占70%,III 类水占30%,下降趋势加快;进入21 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后,I、II类水仅占50%,III 类水占32%,劣III 类水占18%,水质下降趋势明显。汛期水质明显好于枯水期水质,多年平均汛期II 类水所占比例比非汛期高15%。

2007年7月鄱阳湖水位为15.88 m 时,湖区Ⅱ类水占26.3%,Ⅲ类水占47.4%,劣Ⅲ类水占26.3%;进入10月份,由于长江干流来水减小,鄱阳湖水系降雨偏少,出湖水量增大,湖区水位迅速下降,水质也逐月下降。10~12月平均水位7.68m,10月份Ⅲ类水占33.3%、劣Ⅲ类水占66.7%,11月份Ⅲ类水占7.7%、劣Ⅲ类水占92.3%,12月份受柘林水库放水影响,Ⅱ、Ⅲ类水占23.5%、劣Ⅲ类水占76.5%。湖口站1~9月份水质多为Ⅱ、Ⅲ类水,10~12月份水质多为Ⅳ、Ⅴ类水。

2.2.3 灌溉水源不足,供水矛盾加剧,工程性缺水严重

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降水低值区与蒸发高值区,“五河”汇入鄱阳湖的水是沿湖地区重要水源。沿湖村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来自鄱阳湖,长期以来沿湖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供水体系。

2003年以来枯水期持续的低水位,造成取(提)水设施取不上水或无水可取,对沿湖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已造成很大的影响,有近20万hm2靠湖水灌溉的农田因湖水位低和闸底板高(进水闸底板高程一般在11~13 m)而取不上水,湖区周边农村水井干涸,沿湖近百万人口饮水出现困难。

2003年江西省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旱灾发生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给江西省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鄱阳湖区农业经济损失惨重。2007年南昌外州水文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11.23 m(吴淞13.61 m),南昌市各水厂均出现取水困难,造成区域性停水现象;都昌县10万居民用水告急,全城停水一天。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饮水困难群众25.9万人。2009年,湖区与“五河”下游区域,再次出现严重低枯水位,赣江外州站水位10.45 m(吴淞12.83 m)再次跌破历史最低水位,南昌市与湖区县城取水困难,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取水困难,奉新、靖安、丰城、新建、安义等县部分晚稻颗粒无收。

由于各方面原因,鄱阳湖水位下降已呈趋势性。水资源紧缺将成为湖区枯水期突出的问题。

2.2.4 航道堵塞,通航能力明显下降

鄱阳湖长时间的低枯水位造成航深不足、航道拥塞,导致通航环境恶化,船舶碰撞、搁浅事故时有发生。一般年份鄱阳湖每天进出长江的船舶多达1000 多艘,2006年9月每天的船舶数量减少了一半,10月份有近百艘重载船舶被堵塞在赣江及鄱阳湖航道上,需要采取紧急调水措施,集中解救受困船舶。

2.2.5 湖区血吸虫病仍处于重流行状态

目前我省血吸虫病流行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周围的农村。据2007年统计,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区县13个(其中:疫情控制县9个,传播控制县4个),现状血吸虫病疫情涉及流行乡镇165个,流行乡镇人口514.24万人;涉及流行村1417个,流行村人口276.26万人;至今湖区还有急感和晚血病人3 436 人,化疗病人63 135人,扩大化疗病人21.2万人。鄱阳湖冬陆夏水的状况使湖区广袤的草洲成为钉螺孳生之地,全省99.9%的有螺面积在鄱阳湖草洲上。因“谈虫色变”,鄱阳湖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大量水面、草洲得不到合理利用。

低枯水位的鄱阳湖,被人们称为“鄱阳河”、“鄱阳沟”,此时的湖泊水面水体缩小,湿地萎缩,生物量下降等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生态安全面临威胁,已成为制约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秋季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长江流域上游水库群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汛后集中蓄水运行将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与水沙条件,改变天然的径流过程。长江中下游水位的降低,将使鄱阳湖出流量加大,从而带来鄱阳湖水位降低、水量减少、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等重大变化,对鄱阳湖水资源的“拉空”作用十分明显。

长江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的影响,中国水科院、长江委、南京水科院等都已有详细的研究。有关研究成果显示:长江干流上游水库群汛后蓄水是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关键原因。

主要体现在: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降低下游水位;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对两湖的“拉空”影响。

2.3.1 清水下泄冲刷影响

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带来的直观后果:同流量水位降低,同水位流量加大。这必然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取用水的不可行。据长江三峡水库泥沙专家组资料,近些年三峡水库入库泥沙仅为原先预测的30%,汉口河段泥沙仅为18%,宜昌—荆江河段泥沙更少。清水下泄导致中下游河段面临长时期、长距离、大幅度冲刷的严峻形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至2022年,荆江河段冲刷使中枯水位下降明显,流量小于10 000 m3/s 时,宜昌、沙市、石首、监利水位分别下降0.97~1.06 m、1.07~2.1 m、2.04~2.58 m、1.75~2.07 m。蓄水运行至2052年,流量小于10 000 m3/s 时,沿程各站水位最大下降0.98~3.71m。

2.3.2 水库群蓄水影响

三峡水库单独运用条件下,蓄水期减小下泄流量对湖口水位的影响一般将持续到11月底、12月初,在此期间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1.89 m,降低平均值为0.87 m,出湖水量平均增加约18.2 亿m3,湖泊蓄水量减少。

若进一步考虑近期上游已运行或即将建成的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5座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蓄水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2.95 m,降低平均值为1.14 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1.5 亿m3。

若进一步考虑水库运用后清水下泄引起河道冲刷对水位的影响,则湖口水位降低最大值为3.93 m,降低平均值为1.82 m,出湖水量年均增加约24.6 亿m3。

2.4 鄱阳湖秋季低枯水位将长期存在,并将不断加剧;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是“永保一湖清水”的根本措施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上游已建和即将建成的水库群防洪库容达300~400 亿m3,规划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库的总防洪库容也近200 亿m3,相当于3个三峡水库。蓄水时间大都从8月、9月开始,随着这些水库的建设、运行,江湖关系带来的变化将进一步加大,枯水期鄱阳湖的蓄水量将进一步减少,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对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鄱阳湖水文节律的明显变化,已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这种影响是巨大的、趋势性的。尤其是低枯水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渐变的、长期的、不可逆的,现阶段不高度重视并加以治理,鄱阳湖将失去其原有的地位和功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湖区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保障要求标准不断提高,特别是鄱阳湖区作为国家粮食增产主要基地之一,需水量还将持续增长。一方面,鄱阳湖“五河”流域未来用水将进一步增加,导致入湖水量还将减少;另一方面,湖区自身用水量增加,对湖区水位的依赖性更强,未来供水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鄱阳湖水位的相对稳定,是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用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建闸以调控鄱阳湖水位的设想由来已久,在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漫长探索和研究论证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按照“调枯不控洪”的理念,坚持“江湖两利”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针对长江与鄱阳湖水资源水环境的新形势新变化,以“一湖清水”为建设目标,按照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采取动态管理、阶梯式水位、适应性调度的调控方式,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枯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达到保护水生态水环境、根本解决湖区干旱及生态缺水问题、改善湿地环境、有效控制钉螺、提高航道等级、发展湖区旅游及渔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是恢复和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的经济和生态承载力,“永保一湖清水”的根本措施。

3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设想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摒弃传统水利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生态的良好维系、水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协调生态与发展、平衡总体与局部、兼顾当前与长远。注重把握“永保一湖清水”的总体要求;注重把握生态工程的基本理念;注重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体”的护江治江理念。

3.1 工程的定位及主要任务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定位为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区的经济和生态承载能力。其主要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灌溉、城乡供水、航运、血防等,同时具有枯水期为下游补水的潜力。

基本理念: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建管不调度;江湖两利、动态调控。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汛期闸门全开,不发挥作用,只是在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寻求洪水资源化利用。汛期4~8月闸门全开,江湖连通,既有利于维护当前的江湖防洪体系,又有利于水生动植物洄游繁殖;枯水期9月至次年3月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采取动态管理、阶梯式水位、适应性调度的调控方式,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枯水位。

3.2 工程的建设地点和建造形式

规划中的鄱阳湖水利枢纽为Ⅰ等大(1)型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上距星子县城约12 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 km,工程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左岸为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 m;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 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 km。

设计轴线总长2993.6 m,拟设置64 孔泄水闸,其中孔口净宽26 m的常规泄水闸60 孔,孔口净宽60 m的大孔泄水闸4 孔,闸底板高程分别为0 m、2 m 及4 m;枢纽左岸设置三线单级船闸,规划通航标准为2 000 t级,船闸规模按Ⅱ(1)级航道标准通航1 顶4 驳8 000 t级船队配套,闸室有效尺寸采用240 m×34 m×4.5 m;右岸并行布置2 条鱼道,左侧鱼道为低水位鱼道,用于枯期(11月~次年3月)上、下游水位较低时过鱼,右侧鱼道为高水位鱼道,用于汛后9月~10月份上、下游水位较高时过鱼之用。

3.3 工程的调度原则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原则:调枯不控洪;基本恢复长江上游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与控制性工程联合运用;综合影响最小;水资源统一调度。

工程最低控制水位10~11 m,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并可利用枯期蓄水进行应急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综合利用安全保证率。

根据枢纽工程任务,结合各方的需求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以下枢纽调度方案进行研究:

1)江湖连通期:3月底~8月底。闸门全开,江湖连通,江湖水流、能量自由交换,不改变鄱阳湖作为长江洪水天然调蓄器的功能。

2)枢纽蓄水期:9月1日~9月15日。利用长江高水位期间,鄱阳湖洪水尾巴下闸节制湖水位,至15日水位一般控制在14~15m。

3)三峡水库蓄水期:9月15日~10月底。9月15日~10月10日,考虑湖区灌溉需求,湖水位降至12 m;10月10日~10月31日,水位由12 m 降至11 m。

4)补偿调节期:11月1日~1月10日。水位在11 m波动。

5)低枯水期:1月10日~3月31日。1月10日~2月10日,湖区水位由11 m 降至10 m;2月10日~3月10日,湖水位节制在10~11 m 之间;3月10日起,视长江、鄱阳湖来水情况逐渐调至天然状态(防止水位骤降),当来水量较大时,闸门全开。

6)血防调度。待工程按上述调度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对湖区湿地、鱼类的影响规律有深入研究后,再选取一个合适的典型年,保持3~10月份水位不低于14 m,进行一次血防调度,最大限度的杀灭钉螺。

随着对湖区各种需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枢纽调度方案还将进一步完善。

4 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作用与效益

党的十八大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水利部提出:“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加快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鄱阳湖水利枢纽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任务,既是基于鄱阳湖特殊的生态地位,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江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

枢纽工程在设计理念及建设方案上将生态保护作为主要目标,将生态要素作为工程控制的主要因素,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4.1 生态保护作用

4.1.1 工程对改善湖区水质的作用

在枯水期保持一定的水位,将增加同期湖泊水面和容积,增大枯水期水环境容量,较大限度地增强水体的纳污及稀释降解能力,改善枯水期水质。

工程运行可使鄱阳湖各类水面积均有增加,下闸蓄水后期(12~4月中旬),优于III 类的水域面积可达湖体总面积的52%,枯水期湖区水质可得到明显改善。

4.1.2 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

通过调节,可使湖区在枯水期能维持一个合适的水位或通过调度还原适合湿地的水位降落过程,尽可能实现湿地动态特征对水位消落的需求。

能延迟湖泊洼地水位提前下降带来的对湿地提前出露的影响;缓解目前鄱阳湖枯期水位降低过快、水位消落过低导致沉水植物存量减少甚至沉水植物大量死亡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减少低水位延长对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损坏。有利于维持枯水期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状态,有利于扩大湿地面积、增加浅水水域,改善和扩大候鸟栖息生境,促进长江及鄱阳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1.3 工程对水生生物的作用

可扩大湖区枯水期水域面积,增加水深,消除枯水期(尤其是持续低水位)造成的湖床见底、干裂等对水生动物及鱼类生境带来的破坏和影响,有利于增加江豚的越冬食物,改善其生存条件。

枯水期水域面积扩大,使湖区鱼类的生活空间增加,可降低被捕捞的概率,并有利于鱼类越冬。

4.2 民生效益

4.2.1 灌溉效益

可改善鄱阳湖周边地区19.41万hm2灌溉面积的取水条件,使其灌溉保证率由现状的55%~75%提高至90%以上;可为新增灌溉面积3.41万hm2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在作物蓄水量大、鄱阳湖水位低的9月、10月份,枢纽多年平均可提供水量4.6 亿m3,对保障湖区乃至江西省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2.2 供水效益

环湖79座水厂的供水保证率可从现状的80%~97%提高至97%~100%,多年平均年增加供水量约0.3亿m3,将为南昌、九江等市、县64个城镇(场)约300万人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滨湖地区枯季地下水位的抬升,可使环湖农村的水源供水保证率从现状的70%~85%提高至90%以上,多年平均增加水源可供水量约730万m3,节约外出取水劳动力约700万个工日,受益人口近100万。

枢纽工程还是湖区重要的应急供水工程,为湖区干旱和特大干旱年提供可靠的水源。

4.2.3 航运效益

可使鄱阳湖和周边河流部分河段变成库区航道,促进环湖航道网络形成,实现滨湖地区的航道连通和直达,减少船舶航行里程;可提高航道等级,有效地扩展港口岸线。工程枯期控制水位11.0 m,可渠化航道里程约240 km,新增港口深水岸线约30 km。

4.2.4 其他效益

城市景观效益:可为沿湖城镇提供较为稳定的秋冬季河湖景观水面,改善城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与环境,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

旅游效益:湖泊及周边地区环境得到美化,旅游景点增加,改善了湖区旅游设施和交通条件,增加湖区旅游价值,为湖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血防效益:可为水淹灭螺创造条件,工程按照蓄水灭螺要求进行调度,蓄水线以下将成为无螺区,再对沿蓄水高程带辅以其他灭螺措施,基本能达到杀灭钉螺的效果,控制血吸虫病的蔓延,可有效解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问题。

4.3 维护健康长江,发挥三峡工程更大效益

4.3.1 可有效消减长江上游水库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在上游水库汛后蓄水前,枢纽拦蓄部分洪水资源,在上游水库蓄水期间可加大泄量。一方面缓解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可有效节制9~12月鄱阳湖区水位,减缓湖区水位下降过快的趋势,恢复湖区水位自然下降过程,有利于湖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持良性状态。

4.3.2 具有枯水期为下游补水的潜力

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工程可迅速开闸,恢复天然状态。利用鄱阳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进行应急补水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的安全保证率。

初步估算,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120.91 亿元,年运行费用约1.28 亿元。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江湖两利、多方共赢的综合性工程,也是人水和谐、生态优先的示范工程。

5 深入研究、科学论证

鄱阳湖控制工程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湖口建闸以调控鄱阳湖的设想由来已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式平提出在鄱阳湖建坝挡长江洪水倒灌设想,20 世纪50年代袁良君先生编著《鄱阳湖湖口建闸蓄水意见书》,到本世纪初的鄱阳湖控制工程,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

以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按照“调枯不控洪”的理念,坚持“江湖两利”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江西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主动走访科技界、工程界、生态界的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完善建设方案,努力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打造成保护生态,保障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5.1 开展“六大课题”、关键技术研究等基础研究工作

5.1.1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2009年9月,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关键技术专题研究”,钱正英院士担任课题组顾问。

5.1.2 开展“六大课题研究”

2010年1月开始,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国内权威机构,由国内知名院士、专家领衔,开展《江湖关系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泥沙冲淤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防洪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水质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候鸟影响及对策研究》、《鄱阳湖水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其水利枢纽对水生动物影响与对策》等“六大课题”研究。

2011年1月6日,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研究成果在北京正式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评审验收。验收意见认为:研究成果为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通过科学的措施与方法可以降低或减缓。

5.1.3 开展“调度方案”及“大孔闸研究”等专题研究

委托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枢纽调度方案专题及大闸专题研究;委托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鄱阳湖鱼类资源及洄游监测分析研究;委托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监测与研究。

5.1.4 开展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

为准确、深入地了解鄱阳湖,掌握鄱阳湖基础地理数据,更好地服务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提供科学、准确、权威的基础资料,自2010年5月起,开展了对鄱阳湖全湖5 000 多km2的实地基础测量工作,旨在准确掌握鄱阳湖全面的地形、地貌、高程分布等情况(包括河湖、泥滩、沙滩、草洲、岛屿、农田、山丘、村镇)及边界条件,建立鄱阳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2011年7月,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成果通过了验收。

5.1.5 建立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和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实验研究基地

开展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通过对鄱阳湖所反映的自然现象进行反演、模拟、试验和验证,从而揭示鄱阳湖的内在规律,为流域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运行调度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不仅是长江防洪实体模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鄱阳湖生态治理、保护与开发的科技支撑平台。

开展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实验研究基地建设。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全面、深入地开展水文、水生态、水环境、江河湖关系变化等方面的典型实验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区建设、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2 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5.2.1 组织编制《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和《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委托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委托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及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完成了《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2011年底~2012年初,《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通过环保部审查,《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获水利部批复。

5.2.2 组织编制《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

委托长江勘察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和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2012年5月,《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 通过水利部行业审查,并且正式报送国家发改委;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鄱阳湖水利枢纽立项审批工作,征询了中央10 部(院)意见和长江中下游5 省(市)意见,并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咨询评估。

5.3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为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借鉴国外大湖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我省积极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2010年4月,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等国际组织专家应邀专程到鄱阳湖考察,增进了国际组织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了解。

2010年10月,由江西省政府领导带队的江西省政府代表团应邀回访了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与《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2012年3月,湿地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等3 家国际环保组织的专家一行6 人专程来赣考察鄱阳湖。2013年1月23日,与湿地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环保组织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座谈会,双方达成诸多共识,并形成会议纪要。

通过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国际组织对鄱阳湖水利枢纽的了解与初步认可。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有利有弊,利弊大小与枢纽工程的管理模式、水位调控原则、工程型式以及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等密切相关。我们将始终把握“江湖两利”、“流域一体”的护江治江理念,以建设“健康长江”,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成新型的生态水利工程,保护生态,保障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工程。

猜你喜欢
湖区鄱阳湖长江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9:06
长江之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28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现代出版(2019年6期)2020-01-14 02:20:36
生活在湖区
海峡旅游(2018年4期)2018-06-01 11:20:00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江西建材(2018年4期)2018-04-10 12:37:24
长江之歌(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0
长江图(外二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05
鄱阳湖好风光
老友(2017年4期)2017-02-09 00:26:04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