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中隐喻的认知诗学解读

2013-04-13 02:24李艳飞窦伟莉王成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诗学

李艳飞,窦伟莉,王成珍

(1.西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39;2.塔里木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843300)

引言

弥尔顿,作为文艺复兴的殿将和启蒙运动的先驱,实属一个不凡的人物。他后期具有代表性的三部曲奠定了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1]。弥尔顿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善于运用隐喻传达内心情感。因此理解诗篇中丰富的隐喻性表达是欣赏这部长篇史诗的关键。

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不少学者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曾有学者探讨过《失乐园》中的崇高主题、人物形象、政治宗教思想、创作意图、文学特征及其艺术意蕴,本文试用认知诗学框架下的概念隐喻理论解读《失乐园》中的光明隐喻,以此为欣赏弥尔顿的长篇史诗打开一扇新窗。

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的发展已有30年的历史。较早的认知诗学尝试可以追溯到以色列教授,但在21世纪初这一研究方法才真正被广受关注:Stockwell 2002年的《认知诗学导论》和2003年由Gavins & Steen 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为其后续姊妹篇,在语言学界和文学评论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认知诗学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念运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它认为文学不是为少数文人学士而存在的阳春白雪,而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特殊体现方式[2]。Stockwell 在《认知诗学导论》的第八章介绍了概念隐喻及其文本例示。他认为:“隐喻能为读者提供一个从内涵到外延性地解读文学的全面方法。”[3]隐喻作为认知的核心概念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认知诗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因而在解读《失乐园》之前,有必要对隐喻认知观进行简单的回顾。

二、隐喻认知观

隐喻理解的传统方法将隐喻作为“纯语言”对待,重在寻找出这些隐喻手法并探寻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将其视为认知的范畴。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随后,隐喻正式被纳入认知科学领域。L.& J.指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4]概念隐喻由源域和目标域构成,两个域之间的这种具有方向性的互动称为映射。目标域根据源域的属性、特征来理解。以“爱情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为例,“旅程”是源域,具有具体性,旅程有起点、终点。“爱情”是目标域,具有抽象性,旅程的特点映射到爱情上,使抽象事物被具体地理解了。

三、《失乐园》中光明隐喻的认知分析

光明意象作为一种永恒的比喻性语言用于呈现上帝的至尊无上,光明本身被广泛地作为名词使用充当光源(如台灯或星星等),充当动词时表示“照亮”或“启发”。《圣经》中光明意象描绘了上帝的光辉本质。我们至少能发现《圣经》中使用光明意象的两个目的。第一,光明有一种强大的指引作用,他指引着那些信奉他的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第二,作为一个公平的法官,光明依靠从黑暗中区分明亮度去判断当事人是否有罪。

弥尔顿精通圣经知识,因此他充分使用《圣经》中的隐喻性的语言来创作《失乐园》。在诗中,光明既指“照亮某人”,又指“给人精神和心灵上的启发。”诗人所祈求的是:“我迫切需要你,天上的光呀,照耀我的内心……”[5]3,51-5他所祈求的不是别的正是圣灵对他灵感的来源。弥尔顿请求上帝给予帮助,指导他完成史诗[5]1,16。诚然,弥尔顿需要真理之光照耀他的内心,使得他获悉创作的内容。他借用圣经中“光的源泉”传统来启发他的个人经历和对光明的理解:

美哉!神圣的“光”,上天的初生儿!

…………或者称你为纯净空灵的光之流,

谁知你的源泉在哪儿?[5]3,1-8

《失乐园》中卷3 开头弥尔顿祈祷光明。在这些诗节中,作者将神圣的“光”比作“上天的初生儿”、“无疆共万寿的不灭光线”和“纯净空灵的光之流”。此外,诗人评论到“上帝就是光”,因为他住在神圣的“光”里面,弥尔顿将上帝定义为“辉煌素质所固有的辉煌的流光”。上帝不仅创造了光,而且本身就是光[5]3,1-2。上帝是永生的,住在不可逼近的光里[5]3,4-5。

在卷3 开头的诗行中,我们读出了关于上帝和光明的话题。但什么使得我们从诗行中获得如此深层次的,本质的解释呢?从隐喻的认知角度来看,我们的判断是基于抽象概念上帝和具体概念光之上的概念隐喻:上帝是光。如诗行所示,源域主要聚焦于上帝光辉本质的一面。“光线”、“流光”、“光之流”是光的属性,它们有强大的指引功能,那些追随光的人不会迷路,正如上帝指引那些信奉他的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诗人,弥尔顿请求上帝指导他创作《失乐园》。有人就会问盲诗人是如何想象光明意象,或者讲述神圣的情景呢?

盲人弥尔顿之所以能看见或重访光明领域不是基于身体的视力,而是内心视觉感知的结果:“感觉到你那回生的明灯”。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不眠的鸟儿”,他决定独自谱奏他那夜的歌曲。无论环境如何黑暗,他的曲调一年四季不停轮转。失明只是预示着身体缺陷,但他依旧能够体验到来自上帝的原始的光辉:

愿您的光明照耀我心中的蒙昧,

……使我能够阐明永恒的天理,

向世人昭示天道的公正[5]1,22-6。

尽管弥尔顿创作时环境黑暗,地位卑微(英国革命失败,封建王权复辟),诗人祈求上帝不仅“照耀”而且“提举和撑持”他,使他能够完成一个伟大的史诗主题[5]1,25-6。弥尔顿充当了光明的代言人,他的失明如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在死亡阴影笼罩的背后,他最终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概念隐喻,上帝是光、是我们日常概念系统的一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思维,这首诗并非仅仅是给人物理的光线,但对于弥尔顿来说是精神和心灵的启迪。我们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解释方法:因为上帝与光概念的连接是如此自然。让我们接下来看《失乐园》中的其他“光明”隐喻:

晨曦在东方移动她那蔷薇色的

脚步,在大地上撒布晶莹的彩珠[5]5,1-2。

上面诗句在卷5 开头用于描写伊甸园黎明前乐园呈现的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弥尔顿首先解释了像天堂般宏伟和受上帝恩宠的乐园中的晨景。他将日出时的光线比喻成东方的彩珠,显示出人类夫妇的崇高。亚当在这天堂般的环境下醒来:

太阳还没有升起,他的车轮

还在天边海际徘徊……

………………用各种体裁的

颂歌赞词,向创造主唱念[5],139-48……

太阳释放出舒适的光为伊甸园的生物成长和生命进行活动提供能量。乐园在亚当和夏娃未堕落前的世间意味着快乐、无辜和纯洁。温馨的充满朝气的晨曦给人带来新鲜,让人感到精力充沛。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下,亚当和夏娃按时地礼赞创造主。在他们祷告时,照耀在伊甸园上空的太阳是上帝赐予的,象征着快乐。人世间和天堂一样和谐,上帝很珍视人类。

上面诗句所呈现出的意象:太阳和带露的光线事实上帮助创造出一个覆盖卷5的概念隐喻:快乐是光。因为光明与黑暗相对,被看作有积极的含义,光明隐喻也突显了快乐的积极评价。熟悉的具体的光概念映射到陌生的抽象的快乐概念上,这种映射融合了光明和快乐的特征,赋予了快乐新的内涵:上帝恩赐的阳光照耀在乐园上空,乐园里的万物生长旺盛,释放出人类所需的能量和生气,让人倍感快乐和舒适。

结语

在对该史诗中的光明概念隐喻作简要分析后,我们获悉,诗人创作时,也是借助日常生活的互动,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分析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弥尔顿之《失乐园》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诗歌世界中代表自己独特声音的隐喻意象,诗人潜意识地将相应的世界经验进行认知加工形成了诗歌隐喻,而读者则通过这些隐喻从诗人的认知层面去认识和探索《失乐园》,笔者在此涉及的内容只是抛砖引玉,至于其诗歌中更多的隐喻概念,期待日后有更多的学者予以关注。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Gavins J.&G.Steen.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3.

[3]Stockwell P.Cognitive Poetics:Introduction[M].London/NY:Rout ledge,2002.

[4]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弥尔顿.失乐园[M].朱维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诗学
温暖的衣裳
背诗学写话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