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高亭一个高亭一出戏

2013-04-13 04:32陈应文杨学军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7期
关键词:岳池岳池县白骨精

□ 陈应文 本刊特约通讯员 杨学军

今年57岁的岳池高亭传承人蒲延安,是南街小学的美术教师,他于90年代末师承一位民间老艺人。现在他把一些美术的元素融合进来,譬如在设计“嫦娥奔月”这一出戏时,就采用泡沫、水彩在高亭的四周制作云彩、月亮等饰品,给人更加逼真的感觉。

高亭是广安岳池县民间流行的一种街头游行表演艺术,来源于古代的请神或庙会,那时候游行抬的是纸扎神像,后来衍变发展为抬活人。高亭分高桩、平台两种。高桩是在一张大而实的桌面上,用精细适度的钢筋焊接成戏剧人物的支撑点。表演前,将化了装的戏剧人物(一般由儿童扮演)的腿脚腰身部位用绳捆在钢筋支架上,并用螺丝加固不致跌倒,再套上服装遮住钢筋支架。表演时,由八个或十六个“抬脚”抬起桌面。为了不让站在上面的人太累,歇息时,还有专人用叉抵住后背让其靠在叉上放松,俗称“打叉”。高亭上站立的表演者手持道具,道具上又站着另一个人表演,难度虽大但观赏性很强。平台不用制作特殊支架,戏剧人物只按剧情要求在高亭(桌面)上摆艺术造型,仍由抬脚抬起游行。

“现在制作高亭的艺术日益精湛,加进了不少新的内容。”岳池曲艺家协会老艺人邓庆贵说,高亭荟萃了岳池民间艺术精华,几乎年年春节或重大节庆活动都有高亭游行,少则2~3个,多则4~5个。一位年近70岁的社区居民丁朝政老人乐呵呵地说:“经蒲老师设计的高亭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一个高亭就是一台戏。”

高亭制作是非常讲究的,首先要考虑戏的内容,怎么去表现,需要哪些道具,然后就是选站在上面的人,人重了不行,人太小了不能坚持太久,一般10岁左右的学生较为合适。接下来就是设计钢筋架子,钢架结构太粗了不好掩饰,太细又不安全。踩点的位置也很重要,要求力学与美学的结合,既要考虑站在上面的人的稳固与安全,又要考虑增加一种美感和悬念。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手拿金箍棒,而肩后棒尖上站着白骨精。那小小的棒尖竟然能站稳一个人,还是由另一个人用捧挑着,这令人赞叹不已,这就是岳池高亭的艺术魅力。

“除了制作上的讲究外,抬脚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8到16个青壮年英俊小伙子,高矮也要一致,轮流抬。”蒲延安说,抬脚都要经过一定训练,做到脚步一致,如果脚步不合,那就乱了,上面的人也会感觉到颠簸,不好受。

岳池县文化馆的陈应文告诉记者,2006年高亭成功申请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在蒲老师的传授下,结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观,进一步丰富了其艺术内涵。

猜你喜欢
岳池岳池县白骨精
岳池记
岳池晴雨书
岳池县人民医院简介
本期竞临《孔侍中帖》
记住岳池,记住一朵桃花
岳池县联社
岳池县成立高层次人才联合会党支部
岳池县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