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沧桑 话吉隆

2013-04-13 10:30撰文摄影徐树春
旅游纵览 2013年4期
关键词:吉隆天竺古道

撰文、摄影/徐树春

结束了一次尼泊尔之旅,回国前驻尼使馆的朋友小田建议我们回到西藏后顺路去一趟吉隆沟,说那里有中国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千年古道,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珠穆朗玛的后花园,很值得一看的。于是,我从樟木口岸取出寄存的车辆,过聂拉木县拐下318国道,向着吉隆出发了。几年前,也是从这条路去往阿里,因行路匆匆,与吉隆擦肩而过,这次正好补上。

大唐天竺使出铭石刻所在的山坡

大唐天竺使出铭

汽车沿希夏邦马峰北麓西行,过高原圣湖佩枯错,翻越海拔5300多米的马拉山口,一路颠簸到达吉隆县城。县旅游局的藏族朋友陪同我深入吉隆沟,讲述吉隆故事,指点吉隆山水,使我对吉隆有了更深的了解。

吉隆县所属的大部分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部是高原地貌,山峰连绵起伏,灌丛稀少低矮,而从县城南行70公里,沿北高南低的沟谷到达吉隆镇附近,却是冰峰高耸,森林密布,植被丰厚,这种从寒带到亚热带的气候环境集中立体分布在吉隆沟,让人感受了巨大的视觉落差。

吉隆沟,是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高原峡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形成了在喜马拉雅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垂直生态体系。吉隆之得名,传说是公元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大师一行途经吉隆沟,曾在此住了一宿。大师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明媚,不胜感慨,于是临行前,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为藏语“欢乐村”“幸福村”之意,“吉隆”称谓于是流传至今。

吉隆县以地势区分为上吉隆和下吉隆,上吉隆是指县城所在的宗嘎镇,下吉隆则是吉隆沟的深处吉隆镇。吉隆镇再向南20多公里,就是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线。历史上吉隆沟曾是中国通往南亚地区的边境通道,早在吐蕃时期,这里就是大唐通往天竺的主要通道,也是佛教传入西藏的主要通道。沿着这条道路,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也包括一些传说,特别是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赤松德赞迎请印度宁玛派莲花生大师,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天竺,都是走的这条古道。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米拉日巴的不少事迹也发生在这条古道沿线。吉隆沟是一条生态沟,风情沟,文化沟,走进吉隆沟,一幅幅美丽画卷和一串串历史遗珠逐一展示,且让我们尽情领略。

大唐天竺使出铭

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最早的陆路交通路线有多条,由青海、西藏到尼泊尔、印度称为“唐蕃古道”,其中出藏的路段称“藩尼古道”,但是藩尼古道在吐蕃西境的具体走向和出口位置一直是个谜。1000多年的历史风尘,早已湮没了这条古道的痕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吉隆发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唐代碑刻,才掀开了高原古道神秘面纱的一角。

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石刻位于吉隆县城以北4公里处的一面崖壁上,石刻长1米,高90厘米,正文为阴文楷书,竖排,约400多字,碑额为篆书“大唐天竺使出铭”7个大字,据考证,大唐天竺使出铭系显庆三年(658年),唐高宗时期著名外交探险家王玄策、刘仁楷一行出使印度次大陆时途经此地留下的实物。这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已发现汉藏文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比现存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还早165年。这通唐代前期的摩崖石刻记载了唐代使节历经艰难险阻出使天竺行经吉隆,在此勒石记功的情形,从书法角度讲也是一幅精美的“馆阁体”书法作品,在西藏的边缘地区发现唐代早期汉文刻石实属罕见。《人民日报》曾于1992年9月以《西藏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为题报道此事,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专家称,这是能够与文献相对应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为藩尼古道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县里为了避免风雨剥蚀,建了一座房屋并安装了护栏将其保护起来。

贡塘王城遗址

公元11世纪,松赞干布的吐蕃王朝崩溃后,其子孙逃到吉隆,建立了小国贡塘王国。其遗址就在如今的吉隆县城境内。当时,吐蕃王朝四分五裂,大大小小的分裂割据政权之间为了争夺各种利益经常发生战争,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远据边隅的贡塘王朝一方面要与吐蕃的势力周旋,一方面还要抵抗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入侵。总共用了3个世纪的时间构建起来的贡塘王城,与其说是一个宫殿,不如说更像是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在这个王城中,贡塘王朝传了23代,统治吉隆600余年。

贡塘王城遗址现存4段:即西南角楼、南恒西段、南恒东段、及角一楼、东恒、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恒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恒,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遗址约分为5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六代贡塘王拉觉德,终于第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现存的残缺的城堡和古碉楼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在贡塘王朝的600年历史中,能人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在藏传佛教中被尊为第二佛的米拉日巴了。他出身于贡塘王城附近的一个叫扎隆的小山村,年幼时父亲亡故,家中富足的财产被亲戚霸占,他的母亲、妹妹和他本人都被亲戚所奴役,过着非人的生活。长大后,他学成法术,报仇雪恨。后来米拉日巴对自己的所为起了忏悔之心,于是到佛教大译师玛尔巴那里学佛法。经历了9次大的折磨,终于求得佛法,最后“即生成佛”。米拉日巴自小喜欢唱歌,得道后,他就用人人都能懂的歌谣来宣讲佛学,用自己的生平经历来说明“即生成佛”的可能性。他的弟子们得到特殊成就的,远在其他宗派以上,慢慢形成了藏传佛教中的嘎举派,米拉日巴也被尊为嘎举派的祖师之一。在吉隆县城到吉隆镇途中的查嘎达索寺,就有一个米拉日巴修行过9年的山洞,洞中的岩石上有一条清晰的脊骨靠背的痕迹。查嘎达索寺建筑在路边山崖上,距地面高差约200米,我们没能登临,只能远远地仰望以示意敬。

贡塘王城遗址

招提壁垒石壁

开热瀑布

招提壁垒

由吉隆沟继续下行,过一处险峻陡立的峡谷,在右侧平滑的崖壁上有摩崖石刻,上面有几处凿刻的藏文箴言,一处莲花生大师的雕像石刻,最醒目的就是距离地面3米左右的“招提壁垒”4个大的汉字,外部是桃形边框,古朴浑厚。

县旅游局的朋友告诉我,这是清朝军队驱逐入侵的廓尔喀人留下的遗迹。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廓尔喀军入侵西藏边境,先后占据聂拉木、吉隆(今吉隆镇),并向宗嘎方向滋扰。吉隆是西藏边境官寨,廓军在石筑官寨下筑有一道高达二丈的石垒,四周分设据点,据说清军将领福康安指挥将士攻破敌军官寨,歼敌数千人,吉隆得以收复,刻下“招提壁垒”四字以彰显功绩。对“招提壁垒”的含义现在还有多种解释,也有人把它和周边的佛教石刻联系起来,想挖掘出蕴含的宗教意义,但不管怎么说,招提壁垒石刻至少存在了200年以上,见证了吉隆沟的历史脚步。

开热大瀑布

吉隆沟两侧雪山连绵,雪山冰川溶水较多。雪山溶水在两侧高山上形成了一些或开放或封闭的高山湖泊,只是山势陡峭,海拔太高,没有多少人可以轻易近距离一睹芳容。有时,封闭的高山湖因气温升高和溶水量增加等因素,湖水会突然泻下,穿林越石,形成了许多激流飞瀑,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飘荡在两侧的高山崖壁上。开热瀑布就是吉隆沟众多瀑布中较大的一处。

开热大瀑布位于路边的山崖,在这里突然出现了外口宽约60米、上底宽约40米、深约50米的凹陷,崖壁顶上“V”字形的垭口中,一道激流喷涌而出,呼啸着直坠崖底阶地上的巨石浅潭,清澈的涧水在布满大小石块的河道上一路奔腾跳跃着穿过公路桥,汇入峡谷中激流滚滚的吉隆藏布。瀑布周围群山滴翠,潮湿冷凉的空气让人倍感清爽,醉人的景色更令人心旷神怡。

每年一二月份,这里的气温较低,瀑布的水量也会减少,流水在崖壁上凝结,飞瀑在高空中定格,这时会欣赏到开热瀑布的另一种美。一条美丽的“冰瀑”在高耸的崖壁上悄悄泻下,仪态万方、晶莹剔透、洁白如玉,仿佛要把人们带入一个圣洁的童话世界。直到三月中下旬崖前野梅花盛开的时候,这雪山的精灵才会乘着料峭的春风渐渐隐去。

乃村观景

到达吉隆镇时已是暮色四合了。第二天一早,我们开车直奔吉隆镇外的乃村。乃村是吉隆镇所辖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吉隆镇正北方高耸的大山顶上。这里是人们游草地、看雪山、观晨云、赏落日、领略民俗风情的最佳场景。沿盘山公路一路来到山顶,视觉豁然开朗,一块方圆10几平方公里的大平地展现在眼前。平坝东南略高,西北稍低,两处藏族民居分列东西两侧,醒目而自然有序地延展在这平地之上,和远方的雪山及森林十分融洽。平坝西南的草地上,村中的儿童在此嬉戏玩耍。村落和田地中,牧场分布其中,牛羊闲散地点缀着天地白云间的画面。这是一片绿意的田园世界,世外桃源之地。

乃村从地势上看,很像是一个被雪山层层包围的如意宝座,由于地势较高、视野开阔,这里成了欣赏吉隆雪岭冰峰、晨云落日等自然风光的最佳之地。因视角和位置关系,这里看到的雪山冰川更加壮观。西侧隔谷相望的曲姆古拉雪山面目清晰地矗立在眼前,雪岭连绵、岩峰林立,彰显高大伟岸。蓝天下,西边的神女峰双掌合十、面南端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西北方日吾班巴雪山峰尖参差、刃脊锐利,像一面巨大的白玉屏风耸立在青山林海中。北方山垭中,佩枯岗日冰川如一面雄伟的城墙,横亘在两座山峰中间。东南方是位于尼泊尔境内的格鲁尼峰,海拔6977米,峰顶分裂为二,状似鱼尾,也称作鱼尾峰,像一条头下尾上、奋力腾跃的银鱼定格在天边。

曲姆古拉雪山

乃村风光

冲堆古遗存

帕巴寺

帕巴寺

在吉隆镇东部,有一座帕巴寺,建于公元640年左右,相传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而建的一座寺庙。还有一种说法,是赤尊公主入藏后,根据文成公主所绘的西域魔女图修建的镇边寺院,帕巴寺的建筑参照了尼泊尔寺庙的式样,是西藏保存较好的具有尼泊尔风格的藏族寺庙。这座千年古寺,经幡高扬,香烟缭绕,四周垂柳低拂,碧草如茵,在雪山冰峰的映衬下,显得庄严神秘。

帕巴寺整体形状为楼阁式石木结构建筑,塔身方形,塔中心有楼梯可盘旋至顶。从下至上共有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檐角上套有黄铜制成的火焰套饰;底层为佛殿,是寺庙的主体部分,由门廓及主殿两部分组成。主殿北壁原放置主尊释迦牟尼8岁身量的檀香木像,俗称帕巴瓦第像,帕巴寺也因此而得名。殿外环绕以外环廓,殿内有暗回廓相绕,供信徒转经之用。寺外墙壁和门廓南壁分别绘有三世佛、大成就者、护法神、观音像等早期壁画,画法精美传神,是最值得留连的地方。

冲堆古遗存

在吉隆镇冲堆村的公路边几百平方米的范围内,集中分布着3处古代遗存,包括日松贡布摩崖造像、冲堆石塔和清军墓。我们踏着带露的青草走近这里。

日松贡布摩崖造像雕刻在一块巨大的石壁上,一组有3尊佛像,通高1.5米,中央为观音菩萨,左侧为金刚持,右侧为文殊菩萨,合称“日松贡布”,雕刻技法细腻纯熟,带有明显的南亚雕刻风格。

冲堆石塔在一整块石灰岩上雕刻而成,底座宽约2.6米,高2.3米,明显具有印度早期佛塔的特点,雕刻年代初步可定在公元7世纪中叶以后。

清军墓又称“108塔”,墓堆以石块垒砌,排列整齐,一说是吐蕃时期的古墓群,一说是当年清军驱逐廓尔喀人时阵亡将士的陵墓,我更希望是后者,同行的老王采一束鲜花插在墓堆上,也算是对无名勇者的一份祭奠吧。

达曼人的后代

达曼村

达曼村和达曼人

离开吉隆镇返回的路上,我们意外邂逅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生活在达曼新村的达曼人。达曼村是个有40几户人家、170多人的小村庄,整齐的2层楼上飘着五星红旗,远远看去与普通藏居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2003年以前,他们却是个没有国籍、没有土地的居民,他们是尼泊尔人的后裔,祖辈大约是在清朝中后期迁到吉隆的,过去以打铁、做零工、乞讨为生,有语言无文字,都是文盲。由于几代人都在藏区生活,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并逐渐融入藏族文化圈内,2003年中国政府批准他们加入中国籍。2005年政府为他们建立住宅新村,免费提供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小学生和中学生,像藏族同胞一样享受国民应有的各项权利,共同生活在吉隆这个美丽的山谷中。

猜你喜欢
吉隆天竺古道
走古道
天竺取经之二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多功能影音室K歌影院两不误,满足全家娱乐需求 北京天竺新新家园
八种天竺鲷科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天竺综保区成功引进两家飞机租赁类企业
西藏吉隆—康马变质带地质特征初探
吉隆沟:西藏心窝里的江南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