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琪 洪建明
【摘 要】《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鲁迅在《呐喊》中多次以个性鲜明的形象做为故事的主人公,那么,鲁迅这么做的意义何在,他为何要如此突出地表现自己的作品?本文观点是——一切源于鲁迅的爱国之心。
【关键词】鲁迅;呐喊;爱国
1.国人的麻木让鲁迅弃医从文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到了他对这个社会的看法,阐述了他之所以如此清醒的想要唤醒人们的原因。“有谁从小康家庭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鲁迅是一个性格复杂敏感的人,在他的人生中,曾有这么一段由得势沦落到社会底层的经历,在此途中,种种的社会阴暗面暴露在他的眼前,悄悄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对世界不满的种子。在他赴日本学医的期间,在一次课堂上,因为课堂时间有所剩余,于是放了有关时事的影片,时值日俄战争,播放的影片是关于战事的,鲁迅很不经意的在这个影片中发现了中国人,“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被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1]一个中国人被砍头,一群中国人围着,脸上却尽是麻木的神情,这神情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而这,正是使得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1]可以看出,鲁迅有一颗博爱的心,他心系着中国的子民,弃医从文是他爱国的一腔热血促使他做出的选择,没有别的事情比国家,比人民更重要,或许,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亦是他作品历久弥新而坚毅锋利充满力量的原因。
当时的百姓处在这样一种困顿的坏境中,大家都很麻木的生活着,却并没有感觉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即国家即将灭亡的灾难。最终富有人文情怀的鲁迅担心即使能够唤醒一部分人,还是只能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痛苦的灭亡。但鲁迅没有放弃唤醒,“正因为不能说没有毁坏这破屋的希望!正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1]于是鲁迅答应了朋友的邀请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最初的一篇—《狂人日志》。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2.《呐喊》中鲜明角色背后的深意
作为《呐喊》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其中鲁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借用了狂人某君的身份,来写出当下自己的感受。刘大杰曾经写道:“一九一八年登在《新青年》的《狂人日记》,便是鲁迅披上现实主义的服装,出现于中国新文坛的第一声。”[2]在文中,狂人某君多次提到“吃人的想法”—“他们会也并非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3]然则,此君只是鲁迅安排写作所选择的一个恰当的角度,所以这吃人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3]可见,鲁迅所指吃人是时代对人们的压迫,黑暗腐朽的生活背景下人们的精神被挖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常常人们处在危险的洪流之中却浑然不知,任凭历史卷走许多无知的人的性命。然而他们直至死去都还不知道为什么死去,都还不知道,他们或许可以更好的活着。而这也正是鲁迅想要用《呐喊》唤醒他们的原因。
《呐喊》第二篇文章为《孔乙己》,有一句描写孔乙己的话颇为生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4]。孔乙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读书人,教孩子们写字时还强调“回子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4]能识字,幸而还写的一手好字,没能考上秀才,便以抄书为生。孔乙己每一次的出场都能引来哄堂大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4]。
孔乙己是时代背景下可怜的文人,从被打折了腿到最后死去,没有人予以同情,就连小孩也瞧不起他,一个没有人性化的背景下,孔乙己这个书生的形象是那么佝偻瘦削令人叹息。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既让人觉得活该又让人为之捏一把同情泪。或许这正是一个扭曲时代的最真实的呈现。对于孔乙己,鲁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好些,也热心教人,却如此落魄。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公平。
3.鲁迅不是一个浅薄的爱国主义者
鲁迅出生的年代很特殊,正处于古老的中国危急存亡之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鲁迅岂能漠视。他的一生,不断地追求、在探索,也有过彷徨,也有过坚持,甚至为之急躁为之苦恼为之寂寞,但是他一切都只是为了寻找,为了让中国早日走出一条复兴之路。“鲁迅不是浅薄的爱国主义者。他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锁链还是传统思想的桎梏,都比其他国家更沉重更牢固。”[5]鲁迅的一生,就是一个伟大而又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的一生!毛泽东主席曾赞誉道:“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方向。”[6]
自古以来,爱国人士是不少的,然而为何历史偏偏记住了鲁迅而淡化了其他人?拿今日来说吧,爱国,不该是看到日货就冲上去砸去烧的冲动;爱国,不应仅仅是上街游行示威的所谓莽夫之勇;爱国,应以文化修身,求得一副好嗅觉来感知国家的安危走向;应以大德涵养,秉持胸怀温暖博大。鲁迅,原本也只是万千人中的一员,使他闪烁于历史长河而长存人心的,正是他本人的爱国之心和他作品中的责切之语。鲁迅不是一个浅薄的爱国主义者,他是一个有着“民族魂”的人,他不计名利,“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曾对许广平说过有一句话:“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血。”[7]鲁迅就是这么比喻自己的,他为中国人民奉献着“奶,血”。
看过鲁迅作品的人都会发现,鲁迅的语言不是娟娟细流平平而过,而是在字字铿锵中流淌着浓挚的爱国热情,他的文字是会动的,是有生命有力量的。“大家看起来,或者连鲁迅他自己,都觉得他的文章有凶狠的态度,然而,知道他的生平的人中,谁能举出他的凶狠的行为呢?他实在极其和平的,想实行人道主义而不得,因此守己愈严是有的,怎肯待人凶狠呢?” [8]诚然,鲁迅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他同情弱者却与强者抗战,他还为女人申辩(《准风月谈》),为弱者申辩(《准风月谈),他反抗愚民,反抗奴性。鲁迅的这种文章与自我本身的矛盾只能让人联想到一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他爱这片土壤,所以他必须用严厉的态度唤醒它!他急躁,因为他迫切地想看到人们不再麻木;他寂寞,因为他希望有更多人懂得正确的社会应该是什么形状;他冷言冷语,因为他想用这冷水浇醒那些昏睡的人们;他呐喊,正如他要撕裂旧社会丑恶的面具,让真相到来,让黎明到来。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自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2]刘大杰.鲁迅与写实主义.宇宙风,1936.12.1,(30).
[3]鲁迅.呐喊·狂人日记.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4]鲁迅.呐喊·孔乙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5]黄侯兴.鲁迅—“民族魂”的象征.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7]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
[8]孙福熙.我所见于<示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