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俄罗斯在远东阿穆尔州破土开建全新的东方航天发射场。伴随该发射场的建设,俄远东地区将形成一个繁荣的航天城。参与发射场开工仪式的时任总理普京表示,新发射场将在2018年进行首次载人发射。
21世纪,谁能控制太空,谁就能称雄世界。目前,在航天领域,美国与俄罗斯无疑牢牢占据领先地位。据国外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美国太空投资总额达5000亿美元。俄罗斯尽管受经济影响,航天事业面临一定窘困,但从未放弃航天大国的念头。欧洲也不甘落后,在全球导航系统的建设上与多个国家展开合作。日本、印度、韩国等国角逐太空的行动也非常迅速。
俄罗斯航天发射中心
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发射场共有三个,按投入使用的先后顺序,分别为卡普斯金亚尔靶场、拜科努尔发射场和普列谢茨克基地。
卡普斯金亚尔靶场。它最早是一个导弹试验靶场,建于1946年底,1962年开始用于发射卫星,但发射数量不多。卡普斯金亚尔靶场坐落在伏尔加河北岸,位于横贯东西的公路、铁路线上,离伏尔加格勒约90公里。靶场为“L”形,占地6912平方公里,海拔30米左右,是一片地势平坦、人烟稀少的半沙漠区。1947年冬,苏联在这里进行了数次V-2火箭的飞行试验,还发射了大量探空火箭,从事宇宙生物学研究活动。
拜科努尔发射场。它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是苏联最重要的导弹靶场,曾发射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拜科努尔发射场现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境内,是人烟稀少的半沙漠草原地区,场区周围有不少盐碱滩和丘陵。拜科努尔发射场的工作重点是发射载人飞船、卫星、月球探测器和行星探测器,进行各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以及拦截卫星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试验。从这里发射的航天器包括早期的卫星,射向火星、金星和月球的探测器,“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所有载人飞船,以及“礼炮”号航天站、“能源-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普列谢茨克基地。它原是一个洲际导弹基地,1965年扩建成为航天器发射基地。普列谢茨克基地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北部,在莫斯科通向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铁路干线上。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约100米,是一片辽阔的平原和沼泽地,整个场区南北伸展约100公里,东西58公里。主要设施分布在普列谢茨克市东南和东北部,卫星发射区主要集中在场区南部。为适应恶劣的北极天气,发射台的设计别具一格。运载火箭不是直接竖立在发射台支架上,而是借助可滑动的转塔。转塔是一个底座面积约200平方米、质量450吨、高100米的结构,安装在铁轨上,上部有一个特殊的起重装置,能使火箭处于垂直位置。由于转塔能遮盖发射台和火箭,因此可以保证地面服务人员在任何天气条件、任何时间正常工作。普列谢茨克基地是
苏联主要的军用航天器发射场,发射的卫星主要是军用侦察卫星和其他各种导航、通信、气象卫星等。该发射场曾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发射场,约每周发射一颗卫星,作用与美国范登堡基地相当。从这里发射的卫星运载火箭有“东方”号、“联盟”号、“闪电”号、“宇宙”号等。
在俄罗斯政府制定的2006~2015年航天发展计划中,俄政府已决定优先建设发展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中心,使该中心拥有更先进的设备和更完善的发射系统。目前,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中心可以发射所有型号的运载火箭、多种倾角的火箭和向多种高度的轨道发射有效载
荷,可以起降最大降落重量达220吨的伊尔-76和图-154重型运输机,也能发射安加拉-A5重型运载火箭。
东方航天发射场。目前,俄罗斯全部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和商业发射任务,都依赖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虽然该发射场曾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航天发射场,但设施已陈旧,而且每年还需向哈萨克斯坦支付1.15亿美元的租金。普京强调,尽管拜科努尔发射场位于“友好国家”,但修建一个独立的火箭发射场依然是有必要的。
俄罗斯自2007年开始在远东选址,最初定在萨哈林岛,由于当地缺少基本的水电和道路设施而放弃。此后又计划在海参崴附近靠近乌苏里江的地区选址开建,由于担心助推阶段的火箭可能落到中国和日本,这一方案也被放弃。最终,俄选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的阿穆尔州,整个发射场占地约700平方公里。选址对于航天发射有着重要意义,低纬度发射场对发射航天器比较有利,俄罗斯不具备低纬度发射场,东方发射场的纬度与拜科努尔的北纬45.6度接近。
俄罗斯对新发射场寄予厚望。俄一新闻网曾发表名为《再见,拜科努尔》的文章,称今后俄所有载人航天发射都将在东方航天发射场进行,火星和月球探测器项目也将移师远东。此外,选址远东还能靠近韩国的“钱袋子”。建设东方航天发射场总耗资约130亿美元,俄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维克多·伊沙耶夫向媒体透露,韩国有意参与建设东方航天发射场以获得俄方航天技术,俄方也非常希望韩国加入,解决资金困境。
美国航天发射中心
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简称“卡角发射场”)位于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地处杰克逊维尔和迈阿密之间。在佛罗里达州卡角建立发射场的建议于1947年6月被提出。1950年7月,卡角发射场首次发射一枚A-4/WAC“下士”火箭。此后,又进行过多次运载火箭的发射工作,包括“宇宙神”火箭、“大力神”火箭、“宇宙神-阿金纳”火箭、“侦察兵”火箭、“土星”5火箭、“土星”1B火箭等。美国所有面向地球同步轨道的发射任务均在卡角发射场进行。这里还发射过“阿波罗”飞船、天空实验室、不载人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以及科学、气象、通信卫星等。因此,卡角发射场是美国航宇局的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进行飞行前试验、测试、总装和实施发射的重要基地。
范登堡空军基地。范登堡空军基地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海边,位于阿圭洛角的正北部。范登堡基地最初被称为“ 坎普·库克基地”,1957年被选作导弹基地,1958年改名为范登堡空军基地。基地干燥荒芜,有许多峡谷、沙丘、粘土地和砂砾层。基地面积27972平方公里,包括5149公里的海岸线。基地的发射控制中心集中在南区的488号大楼里,由靶场控制中心、操作控制中心、靶场安全中心、区域控制中心和无线电跟踪系统雷达组成。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范登堡基地可向西发射高倾角轨道和极轨道卫星。基地于1958年12月发射第一枚导弹——“雷神”中程弹道导弹。之后不久,又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宇宙神”D。此外,还使用“雷神-阿金纳”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极轨道卫星——“发现者”1号。1972年, 范登堡基地被选作美国西海岸的航天飞机发射基地。
肯尼迪航天中心。肯尼迪航天中心创建于1949年,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主要发射轨道倾角在28.5度~57度之间的各种航天器。由于当年是为发射试验远程导弹而创建,故被称为“大西洋导弹靶场”,1977年改名为“东部空间和导弹试验中心”。在美国14个空间基地中,只有肯尼迪航天中心能发射各种导弹和载人航天器。
西部航天和导弹试验中心。它位于美国西部洛杉矶北面的西海岸,建成于1964年5月,是美国最重要的军用航天发射基地,主要用于战略导弹武器试验、武器系统作战试验和发射各种军用卫星、极地卫星等,航天发射次数居全美之首。
圣马科发射场。它位于距肯尼亚福莫萨湾海岸约5公里的海上,正式启用于1967年,是世界惟一的海上航天发射场,曾多次用美国的“侦察兵”火箭发射小型航天飞行器。
欧洲航天发射中心
阿丽亚娜空间公司。阿丽亚娜空间公司作为卫星发射及相关服务全球排名第一的专业公司,在2006年度成功进行5次世界上最大推力火箭—“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的发射,共将11颗各类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合同金额达9.85亿欧元;2005年实现的合同金额为10.68亿欧元。
在当今日益激烈的世界卫星发射市场竞争中,阿丽亚娜空间公司拥有自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赢利的良好业绩。欧洲航空航天防务公司、阿丽亚娜空间公司与俄罗斯航空航天局及火箭空间中心合作组建的STARSEM公司,于2006年成功在俄罗斯拜卡努尔火箭发射中心完成两次卫星发射任务,将欧洲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METOP-A和一颗欧洲天文卫星COROT送入太空。这不仅给STARSEM公司带来7000万欧元的营业额,更是欧盟与俄罗斯在卫星发射、空间探索研究领域合作的具体体现和实绩。
为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卫星发射市场上的领头羊地位,阿丽亚娜空间公司于2007年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在2008年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基地发射俄罗斯的“联盟”号火箭,以把该发射基地打造成最受用户喜爱的发射中心。
阿丽亚娜空间公司今年计划完成6次“阿丽亚娜”5型火箭的发射任务,将送10颗卫星上天,同时还将实现欧洲首艘自动转移飞行器ATV的首航任务,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设备,从而缓解俄罗斯“进步”号货运飞船频繁发射的压力。
日本航天发射中心
随着日本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日本已拥有两个航天发射中心—鹿儿岛航天中心与种子岛航天中心,均位于日本南部。
鹿儿岛航天中心。鹿儿岛航天中心隶属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是日本探空火箭和科学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场。1963年12月,这个建立在鹿儿岛县一处多山丘、人口稀少地区的航天发射中心投入使用。鹿儿岛航天中心占地约0.71平方公里,各种专用设施建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山顶坪上。在海拔320米的高地上,设有靶场控制中心、遥测接收机(配有18米的抛物面天线)、卫星无线电跟踪站和有效载荷总装车间。
至1965年,鹿儿岛航天中心已拥有发射“卡帕”和“兰姆达”固体燃料探空火箭的全套设施。“兰姆达”火箭发射场海拔277米,设有几座“卡帕”和S火箭机动发射台,还包括一个炸药处理室。1970年2月11日,鹿儿岛航天中心用“兰姆达”4S-5火箭把日本第一颗技术卫星(24公斤重的“大隅”号卫星)送入337/5141公里的轨道。此后,科学卫星的发射率大约为每年一颗。
种子岛航天中心。种子岛航天中心隶属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是日本的应用卫星发射中心。它位于种子岛东南端,在鹿儿岛航天中心以南约100公里处,总面积约为8.65平方公里。种子岛航天中心主要由竹崎发射场、大崎发射场、吉信综合发射场组成。
竹崎发射场占地约0.79平方公里,主要用来发射小型卫星,主要设施有发射台、发射控制室、装配车间、综合测试车间、气象观测室、固体火箭点火试车台、推进剂库、跟踪站等。大崎发射场占地约7.6平方公里,主要用来发射大型液体火箭,如N火箭和H-1火箭,主要设施包括发射台、控制中心、火箭总装车间、推进剂贮存库、发动机静态点火试车台、气象台等。吉信发射场于1988年8月建成发射控制中心,12月建成LE-7发动机点火试验设施,测控中心、动力站、液氧、液氢、高压气体库等也相继建成。该发射场位于大崎发射场东北方向约1公里处,是为适应H-2新型运载火箭的发射而兴建的。吉信发射场由固体发动机贮存及检验区、卫星准备与总装区、运载火箭装配楼区、发射台及服务塔区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发射场之一,可与库鲁的阿里安第4发射场、卡纳维拉尔角的大力神第3发射场相媲美。
印度航天发射中心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是印度最重要的航天发射中心。它位于印度东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岛上,在马德拉斯北部100公里处。这里一年内多数月份阳光充足,天气晴朗,可进行室外静态试车和发射试验。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占地1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达27公里。发射场拥有大型多级火箭和卫星运载火箭的试验、组装和发射设施,拥有印度卫星的跟踪、遥测和通信站。
1971年10月,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发射了3枚“罗希尼”125探空火箭。1979年8月10日,首次发射SLV3火箭,由于二子级制导系统出现故障,未能把4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1980年7月18日,SLV3火箭第二次发射印度自己研制的卫星,终获成功,把卫星送入300/900公里的轨道。
顿巴赤道发射场。顿巴赤道发射场于1963年建立,是印度第一个科学试验靶场。它位于阿拉伯海海岸,是进行低高度上层大气和电离层研究的理想场所,这些研究在地磁赤道区(在顿巴正北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以,该发射场在美国、苏联、法国等国的支持下已
成为探空火箭的国际发射场。顿巴发射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有3个发射台。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发射美国航宇局的探空火箭,以及各种类型的地球物理和天文研究火箭。
韩国航天发射中心
韩国正积极推进成立“宇宙司令部”。国际分析人士指出,这标志韩国已将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军事航天力量—“天军”列入日程。俄罗斯总统普京与韩国前总统卢武铉曾签署一项在太空等领域展开合作的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将为韩国太空计划提供帮助,包括帮助韩国发射卫星,联合研制新的太空火箭,培训韩国宇航员,并将韩国第一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等。在俄罗斯有关方面的帮助下,2005年韩国挑选首批两名宇航员,前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培训中心接受为期18个月的培训,随后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那里停留10天,进行各种实验。近日,俄航天局与韩国签署了旨在帮助韩国建设航天发射场的合同,用于发射民用运载火箭和太空研究用运载火箭。据悉,韩国已开始兴建航天发射中心,占地4.95平方公里,总投资1300亿韩元。此外,韩国计划在2015年前研制、发射各类卫星20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