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女儿要是想喝牛奶,会对我喊:“爸爸,我要喝牛奶。”我就会从牛奶箱里取出一盒,撕开吸管包装,把吸管插进牛奶盒再递给女儿。女儿要吃橘子糖,我也是帮她撕开包装袋,直接把糖塞进她嘴里。无意之间,“撕开包装”这种事,我都替女儿代劳了。
有一天我从外面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喝牛奶。我奇怪地问她:“谁给你打开的牛奶?”女儿竟说:“我自己呀!”我很惊奇:“你自己撕开的吸管纸,然后自己把吸管插进牛奶盒里的吗?你会吗?”我不太相信,我一直替女儿做的事情,她自己能够做好。女儿便很有成就感地跟我讲起了她喝牛奶的经过。
女儿想喝牛奶,可我不在家,她妈又忙着做饭不帮她,她只好“自力更生”。从奶箱取出一盒牛奶,一开始她不知道如何才能喝到盒子里的牛奶,经过“钻研”才发现,牛奶盒上粘着一个吸管,轻轻一扯就扯掉了。可扯下的吸管还是不能用,外面套着一层塑料纸。怎样才能取出吸管呢?女儿先后用手撕,用牙咬,都没成功。女儿又是一番研究,发现包裹吸管的塑料纸上有个小豁口,从豁口的位置一撕,很轻松地就撕开了,吸管也就取出来了……
想不到女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么强,竟然能发现“预撕豁口”,找到撕开塑料包装的最佳方法,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这该是个多么大的发现呀!怪不得女儿这么有成就感。
我又问女儿是怎么把吸管插进牛奶盒的。女儿同样很有成就感地告诉我:“我在牛奶盒上找呀找,找呀找,找到了一个封着的小洞洞,我就把吸管向小洞洞里一插,小洞洞就破了,吸管就插进去了。”说着,女儿美美地吸了一口牛奶,表情十分惬意。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帮女儿撕包装是个大错误:那么多种食品包装,应该有很多的“机关”和智慧,替孩子打开包装,也就剥夺了孩子探寻“机关”、体验智慧的机会。我决定,以后把这个机会全部还给女儿。
这天,我从超市买了一袋酱肉干,女儿喜欢吃这东西。我没再替女儿撕包装,而是直接把酱肉袋交给她,说:“爸爸也想吃一块酱肉,你打开吧!”我想考验一下女儿,因为我发现这种酱肉包装袋上没有“预撕豁口”,我想看看她有没有打开这个包装袋的智慧和能力。
女儿一番查找,发现没有“预撕豁口”,有点儿着急,用牙撕咬,可包装袋很结实,撕咬不开。女儿真的挺有办法,找出一把指甲刀,在酱肉包装袋边缘轻轻一剪,剪出一个小豁口,顺着这个豁口轻轻一撕,撕开了,里面的小包酱肉就像庆祝女儿的胜利一样哗啦一下散落一地。女儿那个高兴呀,跳着喊着:“打开了,打开了。”
我高兴地为女儿鼓掌,称赞道:“宝贝好厉害!”
我觉得,女儿在开启包装袋的过程中,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还能增长智慧。从那以后,开各种食品包装袋的事,我就全交给了女儿。后来,哪一次要是不让她亲手开包装,她就不愿意,而且破解各种包装“机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居然连开罐头这样的困难都不怕。
春节的时候单位发福利,发了一些鱼罐头。平时我家很少吃罐头食品,所以女儿没有开罐头的经验。我准备亲自动手,可女儿不让。她抢过罐头盒自己研究,铁皮的,不能咬也撕不开,怎么办?左看右看,她一时为难了。就在这时,女儿忽然发现罐头盒上面有开启示意图——先取下粘在盒底的开启杆,再把盒盖上的“易拉线头”插进开启杆上的一个小孔里,然后旋转开启杆,“易拉线”就会缠在开启杆上,把“易拉线”全都缠到开启杆上时,罐头盒就完全打开了。
女儿不识字,但识图,很快就弄明白了示意图的意思,然后按照图上的步骤,果真把“易拉线”全都缠在了开启杆上,成功地打开了罐头盒。
“爸爸,我厉害吗?”女儿一脸神气地问我。“厉害,太厉害了,爸爸都不知道怎么开这种罐头盒呢!”我当然要好好捧捧女儿。
每个包装,都是一个智慧“圈套”。让孩子自己去打开各种各样的包装,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在“智慧圈套”里历练智慧的机会。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尝试自己打开各种包装,这是孩子需要参与的成长游戏。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