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让孩子多吃蔬菜,蔬菜里有维生素,多吃蔬菜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个道理我懂,所以我特别希望儿子也能多吃蔬菜。可儿子却天生不爱吃蔬菜,跟蔬菜有仇似的。
早饭时,我给儿子盛了一碗葱花大米粥,清香可口。儿子刚要喝,低头一看粥里有葱花,大叫道:“爸爸,粥里有菜呀!”
“哪有菜啊?葱花也叫菜吗?不是菜,不碍事的,快喝吧!”我故意不把葱花当菜,淡化这个问题。没想到儿子却说:“不喝,有菜就不喝。”我真是服了,就一点葱花他也当成菜,看来真是跟菜有仇。
作难啊!儿子对所有的蔬菜都抵触,甜椒不吃,胡萝卜不吃,西红柿、黄瓜、小白菜等,更入不了他的“尊口”。
不吃菜,缺少维生素,缺少纤维素,健康当然就会出问题。儿子有些营养不良,嘴里有异味,便秘时常发生。以前为了让儿子吃点儿蔬菜,我骗过、逼过、引诱过,真是千方百计,软硬兼施。可他软硬不吃。
这天我和妻子一起在厨房做饭,一边做一边回忆我们小时候的事。妻子说:“小时候,大人在灶台边忙活做饭,我们就过去给他们帮忙,有时帮大人烧火,有时帮大人择菜、切菜,做完了饭,一家人围着饭桌美美地吃一顿。每一顿饭里都有自己的功劳,所以吃着特别香,食欲特别好。”妻子的话对我深有启发:对呀,要是儿子也进厨房来做饭,让他当当大厨师,或许他也会喜欢上吃自己做的菜。我把想法跟妻子一说,妻子连连称好。
我吆喝正看电视的儿子:“快来厨房,有事。”儿子跑了过来:“什么事?”我说:“爸爸妈妈想让你当大厨师,请你来做菜,如何?”“好啊!”儿子一听能当大厨师,小眼睛瞪得溜圆,一口答应。可刚往灶台边一站,他发现自己没比灶台高多少,又犹豫了,不自信地问,“我真的可以做菜?”
“肯定能,而且会做得非常香。来吧,今天你就是大厨师,妈妈是你的助手,为你提供技术支持。”妻子一边鼓励儿子,一边把代表厨房里最高地位的大勺递给儿子。
儿子接过大勺,立即有了战士接过钢枪一样的勇武,信心满满地站在了灶台前,一声令下:“那好吧,都听我的指挥,先洗菜!”说完,到底还是不自信——毕竟是第一次上岗——又问他妈,“是这样吧?”他妈连连点头:“不错,先洗菜,然后切菜,最后才能炒菜。”
我赶紧配合儿子,把几个甜椒洗好,放在菜板上。妻子让儿子先放下大勺,然后指导他把甜椒“剁”成了甜椒条。头一回动刀,儿子真是不会切,只好剁。虽然剁出来的甜椒条模样不咋清秀,但咱不能打击他,得鼓励:“嗯,不错,不错,好刀法。”
“炒了?”儿子看着他妈问,还是不太自信,顿了一下又说,“炒了!”似乎比刚才有了些底气。
“嗯,做得对。”妻子不失时机地鼓励儿子,然后打开火,倒进油。
我则指导儿子适时把甜椒条放进了锅里。听着锅里“噼里啪啦”一阵爆响,儿子不但不畏惧,似乎还很受感染,兴致更高。你看他手持大勺,把锅里的菜一通翻炒。我又指导他加入适量的盐、醋。“好了!清炒甜椒上桌。”儿子异常兴奋。
出锅、装盘,儿子屁颠屁颠地端着菜去了餐厅。
我本想让儿子接着做下一道菜,没想到儿子却说:“我得先尝尝清炒甜椒做得好不好。”呵,果然是谁做的菜谁喜欢呀!儿子自己主动拿起了筷子,夹起一条甜椒放嘴里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说:“好吃,真好吃,你们都尝尝。”那一刻我只有一种感觉: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更让我吃惊的是,儿子接连尝了几口甜椒,似乎更加自信,跑进厨房,操起大勺对我喊:“爸爸,我们接着来做菜。”
好嘞,我赶紧拿出儿子以前极不愿意吃的胡萝卜,说:“咱们再来做一道菜,名字叫做匹诺曹,这个,就是他的长鼻子。还有眼睛、耳朵、嘴巴。”说着,我随手拿出两个煮好的鹌鹑蛋、一个西红柿、一根长豆角及几片生菜叶——鹌鹑蛋自然是眼睛,西红柿一切两半,是耳朵,豆角一挽,就成了嘴巴,生菜叶撕一撕,当头发,一个匹诺曹——童话《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出现了。
儿子一看,高兴地说:“好玩,真是匹诺曹的长鼻子。我要把这个爱撒谎的家伙通通吃掉。”儿子常看《木偶奇遇记》,知道匹诺曹爱撒谎,而且一撒谎就会变成长鼻子。你看,吃菜成了一件轻松的事,甚至变成了玩。让儿子当厨师的效果真是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接下来的事当然是大吃匹诺曹:儿子把生菜吃了,把豆角吃了,把胡萝卜吃了,把西红柿也吃了,简直是一顿蔬菜大餐!
自己动手,蔬菜可口。看来儿子并不是不爱吃蔬菜,而是我的方法不对,骗、逼、诱,都让他有种被强迫的感觉,越是被强迫,他会越反感。只有让他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在玩耍中,他自然而然地把蔬菜当成了朋友。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