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测试评卷应“细掂量”

2013-04-12 00:00:00王庆欣
江西教育B 2013年4期

语文纸笔测试试题主观题与客观题并存,客观题在评判时,尺度比较好掌握,主观题的评判就显得较为困难了。特别是命题作文的批阅,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体现作文阅卷的相对公平性,有些学校会制定如下合理且细致的阅卷流程。一般情况,每个年级作文卷的阅卷教师为4名,分成两组,指定一名组长。批阅前先审读几份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卷,集体给分,确定一个大致的标准,形成书面的评分标准。接着分组独立阅卷,将每一宗密封卷页码编号,教师独立为每一份作文卷打分,填写在“作文阅卷单”上。两人都阅过之后,将各自的打分进行比照,分值区分在3分内的,取平均分作为该生的写作成绩;若两人打分差距超过3分,则要求另一组阅卷教师介入,为“有争议”的试卷打分,“三堂会审”给出最后的成绩,为学生的劳动成果作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规定固然是好的,然而,最终的执行与落实者还是在教师,有时难免出现偏差。如笔者学校四年级期末语文作文卷的题目是一道提示范围的习作:写一种身边的美,可以是景色之美,可以是物象之美,可以是人性之美……要求字数在350个左右,并有一定的真情实感。这是一道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叙的题目,既能检测学生平时对生活的留心度,又能让他们从平淡无奇中去体察“奇崛之美”,培养用美的眼光看美的世界的阳光心态,可谓是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相互映照的好文题。但当翻阅批改后的作文卷时,平时作文水平不怎么样的学生“出黑马”,写作最不用担心的学生却“爆冷门”。细阅“黑马”试卷,写的语言没有过人之处,所举事例老套,缺乏新意,倒是比较切合题意,一个“美”字在文中出现多次,直抒胸臆的语言比较多。也许是阅卷教师偏心于这类“明了美”的缘故,这类作文总体水准一般的却得了较高的分数。倒是那些文笔优美,善写“含蓄美”的学生吃了“哑巴亏”。这样为作文评分,叫任课教师该怎样教写作?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为作文评分时,一是要有文学的视野。教师自身要有“语文味”,要有“书卷气”。面对一道文题,在选材或文题思量上评价标准狭隘,只有明的、大的“美”,没有暗的、隐的“美”,实际上是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缺失。二是要有赞赏的胸怀。学生的思考只要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观向上的,都要放大式地予以褒扬。一个有赞赏胸怀的教师,在为作文评分时,手中的红笔是微笑的,始终向学生跳跃、灵气、有个性的文字敞开怀抱,给予热情的赞美。假若以成人俯视甚至鸟瞰的视角看学生的作文,当然“不入眼”。三是要有甄别的目光。甄别,不是为了抛弃,而是为了激励优文更优,弱文经“扶气正源”之后,“文基”变得坚固一些。一个有甄别眼光的教师,每一篇作文都是一盏可以“拨亮的心灯”。四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评判作文时不能为了赶阅卷进度,每篇文章只是浏览个大意,没有平心静气地梳理、回味写作者的表述用意,感受不到含蓄之美。其实从文学结构角度来说,“含蓄美才是真的美”。假若教师在评判作文时能慢一些,抛弃急躁,多一遍阅读,多一点回味,虽然不能完全保证慢工出细活,但至少可以减少“冤假错案”吧。语文教师们,当我们举起朱笔评判作文时,请各位先念叨念叨上述的“四有诀”,细掂量,慎下笔,让测试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业“飞翔之翼”。(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xts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