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考场阅卷的导向和准度

2013-04-12 00:00:00王俊杰
江西教育B 2013年4期

考试作文大多僵化死板,灵动不足。即使功底扎实、深受青睐的所谓考场佳构,也往往难脱斧痕,矫情有余。写作本应是真实生命的自然回声,而呆板落后的评价机制往往使写作成了生命的假唱。我总觉得:糟糕的作文阅读者不会影响到真正大家的写作(诚如莫言所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但一定会对初学写作的人构成终生的误导乃至伤害(错误的向导有时比没有向导危害更大,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大不如二三十年前的原因了)。每想于此,便觉得手中判笔如刀,一不小心就会误伤了一个虔诚的文学少年。

我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成长路上,花香满径》的文章,此文属典型的考场佳作,后来投稿成了杂志封面文章,可见质量不差。只是,她与我交流:这篇完成得很快的考试作文并不是她所喜欢的文字。因为这不是像日常周记那样写出来的,而是像一个熟练工一样快速做出来的。学生自己的认知多么精辟——“写”与“做”,一字破的,深得我心矣。回望她那些曾经充满灵性与创造的文字,深感欣慰;大考将临,她又在考场作文的小小舞台上觅得玄机,更让我欣喜。只是能像她那样窥得两种情境下作文堂奥的学生,何其少哉。但愿尽己之力,能让更多的学生像她那样——既会大考“做”作文,更会日常“写”作文;更期待着有一天,阅卷场上更多的“阅读者”在阅卷时关注学生写作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制作”的工艺标准。忽然想起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此话我当常记心间。倘若此句偶然被统筹大考阅卷的领导看到,而使大考作文阅卷队伍阅卷的导向与准度进一步提升,那就是学生更大的福祉了。(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