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某小学一年级的一次语文测试中,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道题目时答道:“我不会让梨。”结果被教师打了大大的“×”。这名小学生说,他觉得4岁的孩子一般不会作出让梨的举动,所以才写了这样的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这道题学生答错了吗?我以为没有错。从问句的形式来看,这本身就不是一道答案唯一的题目。你可以让,也可以不让,甚至还可以切成片平均分……这完全取决于当时具体的情境和每个分梨者各自的需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如“圣人之后”——孔融一样,成为克己让人的道德风范者,所以那名小学生的回答实乃经过精心思考而得出的答案。这道题教师判错了吗?我认为也没有错。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教师朱笔在手,考分便如私企老总发薪一般可以凭个人好恶赏赐。其实如今教师判卷完全要看“标准答案”行事!谁不知道今天的教师离开“标准答案”就寸步难行?标准答案只有“让梨”一个正确答案,你答“不让”“切分”或者“抽签”“抓阄”,自然就只有得“×”的份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这是一不小心揭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短。基础教育虽说较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重。从这“让不让梨”的事例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依然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教师依然唯“教参”“标准答案”马首是瞻,而这些“教参”“标准答案”常常是一家之言,争议颇多,在考试(甚至包括中考、高考)中,“标准答案”往往就是金口玉言,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因此,在今天的中小学教学(尤其是文科教学)中,死记教参内容、死背标准答案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基础教育也难以在教育理念上真正与国际接轨。从这样的学校里走出的学生,又如何指望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如何指望他们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蜕变?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走“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老路。谓予不信,大家可以去翻翻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看看编者的选文标准,恐怕“道德”的因素仍占上风。尤其是不少革命家、英雄人物的童年故事,文采乏善可陈,甚至有读者爆料这类故事情节上虚构的成分居多,但这些文章却能长久地占据着语文教材,这哪里是为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纯粹是将古代圣贤倡导的“文以载道”发挥到了极致。再看有关“让不让梨”的问题,答“让”则对,“不让”则错,纯粹是以道德标准为唯一依据,使语文教学沦为德育的附庸。说穿了,这样的试题不过是在考查学生的道德水准,甚至是在给一个个年幼的孩子设置“道德陷阱”,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纯”成了一本“道德经”。这对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母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究竟有何作用?
教育改革的口号已唱响多年,但很多时候都是从宏观上着眼,微观上难见大的起色,其结果往往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让不让梨”这则花絮便露出了教改的冰山一角。(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