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感悟亲情

2013-04-12 00:00:00郑荣清
江西教育B 2013年9期

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曾饱含深情在《游子吟》这首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伟大母亲的形象。面对父母这深沉无私的爱,我们做子女的该怎么做?父母不需要多少回报,但是会在年老时希望我们多给他们一些亲情,常回家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散散步。作者莫怀戚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步》。(音乐响起)散文需要美美地读,谁愿意和我一起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完成课文的朗读?(指名四生一起朗读)请大家在认真听我们五人朗读的同时,思考: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这件事是大事还是小事?你觉得本文表现了什么主题?能在文中找到点睛之笔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师生读课文)

师:本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生答略)

师:这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散文的美主要体现在文章的选材、情节的安排、细节的刻画、语言的感染力上,这些需要仔细品读才能领悟。请大家自由品味课文,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有强烈美感或是有强大震撼力的内容,用句式“_______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____”来回答。

生:文章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呈现“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富有诗意的镜头。(生鼓掌)

生:文章选材美,美在以小见大,小题材见深刻的思想。

生:文章语言美,美在朴实又生动,运用了对称句式使语言整齐简洁,平实中见灵气,浅显中见哲理。(生鼓掌)

师:这个同学回答问题的语言非常美,大家要向他学习,力求用优美而精练的语句回答问题。

生:文章细节描写美,美在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生:文章意境美,美在文如淡淡流水,流入人的心田,让人无比舒畅。

师:说得真好,很有鉴赏力。

生:文章体现了人性美,美在让人感受到暖暖亲情,受益匪浅。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有的同学回答问题的语言就像本文的语言一样美。我们回答问题时不但要语言流畅,还要尽量使语言富有美感,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师: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但我觉得最动人的还是“人性美”。文章所体现的亲情让人温暖,让人感动。其实,像这样亲情洋溢的故事有很多:在一次缆车失事中,潘子皓的父母用双手举起了他,儿子安然无恙,他们却双双坠毁身亡,铸造了一座父母对子女挚爱的丰碑。同学们,发生在你身上或是你身边平凡而动人的亲情故事,你去用心体会了吗?能说给大家听听,分享一下吗?

生:有一次深夜我突然发高烧,爸爸背着我直冲向医院,一直守护着我,整晚没睡觉。

生:因为学校不准学生乱买零食吃,我隔壁的邻居奶奶每天走三里路去送牛奶给在学校寄宿的孙子吃,风雨无阻。她还说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看了孙子,一举两得。

生:广东青年律师田世国将肾捐给母亲,谱写了一曲子女对父母爱的赞歌。(掌声响起)

…………

师:爸爸妈妈为了子女付出的真是太多太多。你们要用心去体会生活,要心存感激。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自己在孝敬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生:我经常跟妈妈顶嘴,甚至有一次还离家出走,住在同学家没回去,第二天妈妈找到我时我看到她的眼睛都哭肿了。我想对妈妈说,我对不起您。

…………

师:同学们应该还会有很多话对自己的父母或是其他亲人说吧,现在我们来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信,写上心中想对亲人说的话,有条件的可以用手机发给自己的亲人。要求语言精练优美,情感真实动人。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师:谁来说说。

生:妈妈,感谢你赐给了我生命,是您教会了我做人道理,无论将来怎么样,我永远爱你!

生:爸爸,您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我真想帮您分担一点。爸爸,我想对您说:您辛苦了!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让我感动不已,我代表你们的父母向你们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因为时间关系,有的同学没有能够发言,没关系,今天回家就把这些想说的话写在作文本上,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散步》这篇课文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描述的,展现了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能感动成人的地方学生不一定会有共鸣,如何使学生找到自己情感和文章的契合点,这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教师以“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但我觉得最动人的还是‘人性美’”为导入,举例以及联系生活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与教师、与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平常没有去深入体会亲情的他们,这一刻通过互动和反思的形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感受和体验,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礼,并有了机会宣泄情感,提升了对爱的感悟能力。同时,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满足了表现欲,增强了自信心。在拓展延伸的“温馨短信”环节,教师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连城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