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对某事物的积极情感并把他们正确迁移到所要教学的内容上来,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也即以“情”优教。
一、以“情”优教的基础
情感教学是教师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把这种积极的情感带入以后的学习中,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实现“以情优教”,要打好“三个基础”:
1.情意交融,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认可教师的人格、敬佩教师的学识、欣赏教师的方法,自然愿意与老师互动,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以真爱为基础,努力构建和谐、平等、温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乐观向上、积极高昂的态度参与其中,给学生施以情绪的感染。要尊敬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感。
2.知情并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学生天天面对同一位老师,如果只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或者不善于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依然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教学,学生难免失去兴趣,更不要说良好的情感体验了。只有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有新鲜感的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互动体验。
3.以情优教,营造动情的教学氛围。“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强调“以情优教”。教师在充分重视教学知识因素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要多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氛围,并有序引导学生的正面情感转移到课程学习中来。
二、造“境”育情的运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也是向“45分钟要质量”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创设相关情境,诱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学生的探究发展。要实现“造境育情”,可创新运用于“三个环节”:
1.导入时,要引人入胜,注重趣味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语文课的开头,就犹如京剧出场亮相的“凤头”之说。教学课文时,要特别注重导入的趣味性。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通过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一组春天的优美图片,同时配上教师的话音:春天,柳树婆娑,迎春花开,鸟声婉转,芳草连天,野花烂漫……这样的春天,同学们喜欢吗?并请几个学生来讲讲春游时发现的春天美景。法国著名的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大家一起用我们的眼睛去寻找和欣赏大自然的美。这样的课堂设计导入,让学生全身心感受到春天的美,激发出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进而全身心参与到学习中。
2.讲授时,要扣人心弦,巧设悬念性。一堂好的语文课,不能平铺直叙,应该造就悬念、制造波澜、激荡情感,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打开学生的感情阀,以情助学,让课堂从始至终都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如教学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时,教师讲到鲁达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后,接着问:“鲁达送金氏父女离开后,是马上去找镇关西,揪住就打?还是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才打?打在郑屠户的什么部位呢?”这一问,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知道故事情节的学生马上回答:“是消遣了郑屠户后才打的,打了三拳,每拳打的位置不一样。”不知道故事情节的学生,很想知道到底是怎么打的,打在哪儿。这样不仅把鲁达英雄主义的个性张扬了出来,而且也把学生如潮水一般的感情调动了起来。
3.结语时,要耐人寻味,强调启发性。俗话说:“编筐编箩,重在收口。”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艺术美的境界,必须创设具有启发性的结束语,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要继续向课后延伸,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斑羚飞渡》时,学生深深地被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选择死亡的献身精神所折服,教师顺势展示电视片《狂野周末》节目中的一组画面:“两只凶猛的狮子正在追捕一群形体比它们大的野牛,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头野牛被狮子隔离出来。两只狮子前后夹击,其中一只咬住了野牛的脖子,另一只则咬住了野牛的后腿。孤立无援的野牛反抗着、挣扎着,危在旦夕。与此同时,奔跑着的野牛群也在距狮子不远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并且聚集在一起……”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为教学下一节想象作文课作了铺垫。(作者单位:江西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