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意为精巧细致。精致的语文课堂,往往如行云流水,自然舒畅。近日,我有幸在薛法根老师的指导下,精心打磨《狐假虎威》的教学预设,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精简教学目标
《狐假虎威》是一篇学生喜闻乐见的“老”课文,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乐于朗读与表演。我细细琢磨,边读边列出课文中值得教、应该教的内容,林林总总居然有20多项。根据这些需要教学的内容,我确定了5个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指导学生练习书写,掌握难写字的结构;2.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狐假虎威”等重点词语的意思;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表演;4.练习讲述故事,要求做到准确、流利、大方;5.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知道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怎样做人,并延伸到课外阅读其他语言故事。
薛老师看完我的教学设计,说:“一堂40分钟的课,你试图完成五个教学目标,平均每个目标用时8分钟,可能吗?”我顿时脸红耳赤。的确,我们总是把自己所想到的教学内容都列入教学清单,于是教学目标“大而全”,在教学实际中往往成为“空头支票”。薛老师的话对我启发很大,于是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简为:1.借助拼音正确认读生字词,联系生活体会“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句的含义;2.借助提示语,练习朗读角色对话;3.学习概括故事大意,并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
创意设计活动
薛老师提出:“教学活动要对应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就“有的放矢”,教学目标也有了着落。
围绕“练习朗读角色对话”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朗读训练活动:关注提示语,想象画面,体会角色,练习对话朗读。如何让对话朗读有声有色?我们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根据课文提示语,想象狐狸和老虎对话时的情景,把这幅图画在自己的脑海里,以此模仿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经过启发,学生想象狐狸的模样:昂着头、拍着胸、瞪着眼珠、手指着天、跷着大拇指、神气活现……教学中,学生读得惟妙惟肖、兴致勃勃。
围绕“学习概括故事大意,并理解‘狐假虎威’的寓意”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以插图为主要线索,串联起各个板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每幅插图,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把三句话连起来概括故事。进而又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至此,学生不仅领会了故事的寓意,且锻炼了抽象思维能力。
优选教学方法
薛老师说:“聪明的老师面对问题,至少会有三种办法。”而我们常常只有一种办法,这种办法不灵了,就黔驴技穷,束手无策。比如教学生字词,我们要么随课文教学认读,要么一股脑儿写在黑板上,一个个认读。先教读字音,再理解词义,最后指导书写。教得久了,就成了习惯。而薛老师独创了“词串教学法”: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语,组成一个个的词串,或按类别,或按意思,或按结构……清清爽爽地分成一类一类,变得有规律可循。
《狐假虎威》一课,设计了三组词串:
1.窜过,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
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
2.逮住,一愣,被蒙住,松开爪子
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纳闷,吓得撒腿就跑
××××,××××
教学时逐组出示词语,教师无需多讲,学生在读词的过程中就能将三种动物的形象印在了脑海里:狐狸狡猾,老虎糊涂,百兽害怕。
修饰课堂用语
课堂上随意的、指向不明的教学用语,常常会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从而使教学陷入困境。比如在最后“迁移运用、理解寓意”的板块中,当学生用课文的最后一节概括了全文后,让学生迁移运用语言,来概括课文的第二至第六小节的内容。试教中,由于问题的指向不够明确,学生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后来,薛老师指导说:“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斟酌,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于是在重备课的过程中,我对教学中的多处讲解、点拨、评价等用语进行了精心设计。比如,在“图文对照朗读”板块中,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窜过、扑过去、逮住”等动词来朗读课文。教学用语精致了,课堂的教学活动也生动有效了。(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jxz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