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

2013-04-12 00:00:00沈玉芬
江西教育B 2013年9期

熟悉薛法根老师的人都会觉得,在生活中,他就像一个大孩子。不高兴了,他会生气。遇到高兴事了,又急着和别人分享。恍惚间,我们有时会忘记他是我们的校长,忘记他是一位名师。或许正因为他自己童心不老,所以他总能把准孩童的脉搏。他的课堂总是充溢着情趣与智慧。

一、构建内在联系:情趣盎然

在阅读教学中,要构建言语信息与学生认知语境的联系,务必使话语和意义易产生意义联结。语篇教学如此,语境较弱的识字教学更需如此。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低年级《识字8》中,每一个教学板块都构建了生字信息与学生认知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得汉字不再是印在书本上静态的文字,而成为活在学生生活中带有温度的事物。

板块一:转盘识字

1.回顾“转盘识字”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识字8》。

2.就生字及生词的生活语境展开对话,引导学生认读生字。

3.学生快读认读生字,教师追问: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块二:语境诵读

1.观察与韵文一致的插图,强化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2.自由朗读韵文,熟读成诵。

3.创设生活化问题语境,锻炼学生正确运用汉字的能力。

板块三:创作转盘

1.教师出示“转盘”上的字:“■”,删去“青”及偏旁,更换成“可”字,鼓励学生更换偏旁,转成新字并组词。

2.引导学生自己更换基本字及偏旁,创作新的转盘识字。

二、把握繁简尺度:循序渐进

曾记得备《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对于文本的把握,我总找不到出路。反复地读,反复地备,教学却触动不了学生的心。觉得自己赋予了文本太多的东西,把文本搞复杂了。可是如何简单呢?薛老师提示:抓住萧红的童年,童年的生活是和学生最贴近的。是的,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有蝴蝶、蜻蜓、蚂蚱做伴,有把栽花拔草锄地浇水作乐,有慈爱的祖父陪伴在身边的幸福。这样的童年生活是学生向往的。于是我把教学定位于带领学生走进祖父的快乐园子,文本突然间就和学生亲近了。

但,萧红的童年其实并不快乐,《呼兰河传》记述了萧红的一生。读完全文就会发现,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痛苦的。需要让学生读到萧红的不快乐吗?这对于学生是不是太沉重了呢?薛老师又说:“读一遍文章,就有一种理解;读两遍文章,就有两种答案。课上阅读有课上阅读的理解,课后阅读有课后的感受,长大后再读会很有更深刻的体验,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就会有不同阶段的理解。这就叫读书,因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简单的话语背后隐含着对儿童视角的阅读教学的理解。

三、指点思考路径:豁然开朗

许多人看薛老师的课,总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个教学环节似乎很随意地慢慢铺展,却能简简单单而又轻轻松松地穿梭行走于课堂之中。是巧合吗?显然不是。细究薛老师的课就会一窥其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达成总有一条指向清晰的路径。

薛老师执教二年级《我选我》一文片段:

师:对啊!刚才丁毅读完课文,教室里也响起一片掌声。你们想用掌声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他读得好。

生:(纷纷地)表扬他,鼓励他,肯定他,赞扬他……

师:掌声代表了我们对某一个人的态度。王明的话刚说完,小朋友们都鼓掌了,这个掌声表明小朋友对王明的什么态度呀?

生:对王明的信任。

师:为什么信任呢?

生:因为王明说他很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生:王明很勇敢,自己选自己。

生:很佩服王明,他很有自信。

生:要向他学习,爱劳动爱集体。

生:……

“为什么王明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这是教材中设计的问题。问题看似简单,但低年级学生凭借自读感悟这一学习方式以获取文本意义,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薛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可实现的路径:你们想用掌声对丁毅表示什么?掌声代表了我们对某一个人的态度。王明的话刚说完,小朋友们都鼓掌了,这个掌声表明小朋友对王明的什么态度?学生的回答异常精彩而准确,因为他们已经领悟到思考问题的路径。(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