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奇迹”就在身边

2013-04-12 00:00:00丁大萍
江西教育B 2013年6期

我班上的学生小佳(化名)是个“盲童”。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她并不是全盲,她的内心,还能透过那双眼睛,微弱地感知到外面世界的五彩缤纷;她还能极努力地睁着眼,以极近极近的距离去认识那些给她带来快乐的童年伙伴们。

但我对她的了解仅此而已。现在想来,这实在是一件让我沮丧而惭愧的事。这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苛刻或者冷漠,而是在这个岗位几十年来形成的麻木,让我习惯性地忽略了这个特殊的学生,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帮助。直到学生们在那一堂课上提醒了我。

那是为全县新教师培训上的一堂示范课。我选择了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触摸春天》,文中的女主角安静也是个盲童。我因循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将这篇优美的课文层层剥解,引领着孩子们进入安静的内心世界,体验着安静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创造出一连串“奇迹”,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前面的环节很成功,我十分满意孩子们的表现,他们随着安静一道被多姿多彩的春天迷醉了。课文进入到高潮,我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并问道:“这个‘谁’怎么理解,都有谁?”学生很乖巧,说:“有安静。”“除了有安静,还可能是谁?能列举些具体的名字吗?”我用期待的眼神微笑地环顾全班,这个简单的问题肯定难不住他们,我甚至已经在想,他们是会首先例举张海迪呢,还是海伦·凯勒?但是下一秒,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瞬间愣住了,“老师,还有小佳,她也创造了‘奇迹’!”“对呀,小佳一直坚持上学,从来不迟到。”“小佳还会画画,这也是奇迹!”……同学们再也无法保持安静,场面第一次偏离了预设。幸亏几十年的教书经验帮助了我,我很快因势利导,趁势引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安静能创造奇迹,小佳也能,你们呢?”让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堂课算是成功了。但最后这个插曲却让我感到颓丧,之后几天我都在自责之中,原来“奇迹”就在身边,可我却毫无所觉。

我开始第一次仔细观察起小佳来。我惊奇地发现,这个女孩,从来不会忧伤,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纯真的微笑;她也不是如我想象中的沉默寡言,每天都开朗地和伙伴们交往;她真的会画画,她伏下身子,将眼睛贴在白纸上,极其认真地用油画棒涂抹着;她还会写字,虽然这些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只只跃动的蝌蚪……望着这一只只“蝌蚪”和大块大块色彩组成的艳丽图画,我的心竟隐隐的有些刺痛,这个女孩她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奇迹”啊,我竟然能习惯性地忽略她!

自嘲中我还发现,班上的孩子们也在悄然改变着,他们总能在不经意间为小佳拾起偶然掉落的画笔;他们越发殷勤地围着小佳,一起快乐地绽放着笑容;他们还更加愿意在课间十分钟挽着小佳徜徉在校园的花丛中……我突然明白了课堂上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些孩子们,他们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奇迹”,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本就是缤纷多彩的啊。

无论如何,我已经决定从这个春天开始,我要重新捡拾起我的色彩,将我的孩子们重新装进我的心里,尽可能地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关怀。因为我也要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划上一道属于我的优美曲线。这样,才不枉我做了一回他们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