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第二课堂绽放精彩

2013-04-12 00:00:00邱瑞根
江西教育B 2013年12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近年来,我们按照《纲要》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采取多项举措,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在中小学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营造了“学生想学乐学,教师想教乐教,家长能帮乐帮”的生动局面,并在因材施教、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道路上,找到新路径,取得新效果,实现新突破。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每个学生都会面临一定的升学压力。在现实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期望学生能考上好的大学,“分数至上”思想盛行,许多学校被应试教育所捆绑,为了升学率,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校长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不自觉地抛弃了“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个性发展”,紧紧盯着升学有望的优秀学生,使学生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事实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使许多升学无望的“后进生”,心理扭曲,精神受挫。有的放弃学习,逃学;有的在校“破罐子破摔”,怨恨他人,抱怨学校,仇视社会,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使社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尽管他们不是多数,还是不可低估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问题在学生身上表现,而根子在教育。整齐统一的教育成就不了所有的学生。学生不能选择家庭、社会,但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我们必须承认,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实施“错位发展,差异培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有不同的优势和独到的闪光点,我们必须从差异性出发,遵循教育的规律性,寻找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显性或隐性特质,加以引导和培养,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促使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兴趣,是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必须要有载体,要有平台,要有时间和空间。围绕学生兴趣和特长,开辟第二课堂,并以课程建设的思路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不断优化、拓宽、开发课程,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第二课程体系,增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是实现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好选修课,让学生在选择中找回自信,扬帆前行。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格局,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丰富多样且富有弹性的选修课。采取菜单式、走班选修式等组织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通过上选修课促进其潜在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回自信。成功人士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之一是执着、自信。开好选修课,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充分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真正体现了“让学生适合教育”转化为“让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

2.开发校本课程,让学校教育主动适合学生,好学乐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一新的变化使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同时又获得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空间,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办适合学生发展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校实际,整合校本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为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围绕“有效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其个性特长”目标来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在开发过程中既要解决好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延伸和补充问题,又要能从单纯的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个性化、科学化、课程化。这样,有高质量的特色校本课程做支撑,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教师教自己擅长的内容,学生上自己喜欢的学科,这样的课程会很有生命力,促使学生从想学到乐学,从乐学到会学,从而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落实了“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生更好成长。

3.开展实践课,让学生在各种社团中放飞梦想,受益终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家庭、社会要为学生主动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苦磨炼,长见识,增才干。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校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学校要根据教师技能状况和教育资源情况,尽可能建立更多学生社团,基本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能够“恰当引导,充分培养,释放激情,促进发展”。好的教育最终要让学生去学会认识社会,学会认识自我,学会人生定位,学会自我实现。要通过开展多元多样的实践活动课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自我、感悟自我、寻找自我,继而萌发梦想、放飞理想。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自己动手、自我展示,把学生显性的、隐性的、向上的欲望激发出来,增强学生学习正能量,让学校教育“要素”与学生“资源”合理配置,达到学生“资源”开发最大化,从内心呐喊“我行”,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撑,是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能力的有力保障

当下,受应试教育影响,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断时续,发展很不平衡。一是认识有偏差,把文化课和第二课堂活动对立起来,形成主次之分;二是评价有偏差,考核学校时没有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纳入评估体系;三是师资培养有偏差,没有很好坚持培养教师一专多能,从而使学生兴趣爱好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点拨;四是课程安排有偏差,学校课程表安排几乎没有第二课堂活动;五是教材开发有偏差,与第二课堂相关的教材很少开发;六是投入有偏差,第二课堂开展经费投入很少。要解决这些“偏差”,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撑。

一是要加快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步伐,加大自主招生力度,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出口”“进口”畅通;二是全面科学考核学校和教师,让“主业”与“副业”一起部署、考核、评价;三是完善师资选拔和培训标准,选拔时注意“一专多能”,培养时更注意“一专多能”;四是加快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二课堂教材开发步伐,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五是加大经费投入,特别是第二课堂经费投入,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基本要求,鼓励、引导家长在培养学生兴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尽其所能,保障子女兴趣爱好所需经费支出。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更有希望的教育,也是更好的教育,才会为“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提供可能。事实上,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即使人人都能读大学,也还有学生就业与创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为学生兴趣爱好找到实现途径,又为学生生存发展提供可能;既能培养一大批创新性人才,又能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既对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学校品牌,又对凸显学校特色上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此为多赢之举。我们的教育应该多一些活动,多一些实践,多一些自主学习的内容,多一些更加适合学生的理念和实际的做法,让学生“成长着,自信着,并且快乐着”,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促进学校、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为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把开辟第二课堂担在肩上,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坚定着,持续着。(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许雅健

E-mail:xuyaj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