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教研室校本教研现场调研活动侧记等

2013-04-12 00:00:00陈泉堂
江西教育B 2013年8期

近期,我随鹰潭市教研室教研员一行深入鹰潭农村完小听课调研,一路下来,感受着与以往印象中大不相同的农村教育,亲眼目睹了村小的老师,如何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挥洒青春与汗水。

周二上午9:10,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我以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的身份提前进入余江石港小学教室,轻盈走入的是一位年轻而又稚嫩的女老师。这位小王老师上的是《丑小鸭》这一课,由故事切入到引入课题,从自制卡片认读生字到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从借助课文插图联想故事到有板有眼地教读重点句子,我发现学生仿佛进入到她讲述的故事当中。

课后,校长安排我给王老师评评课,我给了她不少的赞誉,随后让她也说几句,她问我哪里可以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她想尽快掌握这门急需的教学技术。她们学校还不具备开设多媒体课的基本条件,但我又不便过于直白地说出我的想法,怕打消她的积极性。因此我委婉地反问她,学校配备了这方面的播放设备吗?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声光闪闪还是依托文本的感悟?听到这,她说出了那段至今让我颇为震撼的话: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几张课桌几乎就是村小教室的全部,这里的孩子很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多媒体课件就能够让孩子们不走出乡村也能够浏览世界,我希望我的课堂天天都能够用上课件,让孩子们不再成为井底之蛙。

周三上午,我们调研组一行来到余江平定中心小学下属的沙溪村小听课,几堂朴实的公开课之后,按议程安排,老师们坐下来谈谈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情况。

一段很平实的谈话之后,会议室平静了十来秒钟。这时,一位50多岁的男教师示意我们他要发言。校长介绍说这是他们中心学校的一位教务干事,30多年教龄,见证了本地村小的整个发展史。他用自己多年担任教务干事积累的数据告诉我们,现在整个乡镇村小留守的大都是一些55岁边缘的老教师,他们基本上是从民师转正而来,一干就是几十年。稍年轻的教师或者因为上级选拔,或者因为组织照顾,陆陆续续地到了中心学校或城镇学校任教,新教师又迟迟不能到位。师资的流失进一步加重了这批老教师的负担,他们一人身兼数职的同时,大都还得包班,一周下来,30多个课时是普遍现象,有的甚至一周35节课,从早忙到晚几十个孩子的教育和安全始终牵挂着他们的心。

听完我的心中满是感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村小师资的缺乏,尤其年轻骨干教师的极度空白。望着眼前这些朴实敬业的老教师,在为村小教育担忧的同时,更平添了几分敬意。(陈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