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一节“认识直角”的课,凸现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注重课堂体验与生成,在朴实中追求实效,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注重体验
师:(教师手举三角尺)在这个三角尺上,小朋友找一找,哪个是直角呢?
师:有点感觉,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转动三角尺,你们还能很快地找出三角尺上的直角吗?请同学来讲台前指一指。如果再转呢?
生:学生上台指出不同位置三角尺上的直角,边指边说“边,边,直角在这儿”。
师:哎呀,真棒!你们的感觉太好了!不管老师怎么转,都逃不过小朋友明亮的眼睛!小朋友的眼睛越来越到位了!
(电脑出示不规则的纸一张、两根小棒、两块同样的三角尺三种材料)
师:请选择需要的一种材料,动手造一个属于小朋友自己的直角宝宝。
师:(全班小朋友拿出学具袋中不规则的纸)试着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来。用这种方法折出的角一定是直角吗?要检验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该怎么办?
生:拿直角尺比一比。
师:请拿出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自己造的是不是直角?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老师用一张比较大的纸折的直角呢?(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和老师折的直角也比一比,同桌将自己折的直角互相比一比。)
师:老师这儿有两根小棒,谁来用这两根小棒搭成一个直角?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搭,做小老师。其他小朋友自己在座位上练习。(师巡视并提示搭拼出现误差的同学改正)。
师:大家拿出方格纸,在纸上给直角画相。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动手操作可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本课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在自由多样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在“拼”“搭”“画”直角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刻的体验,引发学生对三角尺上的直角的关注,丰富了学生对直角变式图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揭示出直角的概念;在比较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满的直角表象。这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本质;当一个个小朋友快速准确地找出了直角时,老师评价:有点感觉,很好!当老师一次又一次转动三角尺学生依然快速找出直角,老师评价:哎呀,真棒!你们的感觉太好了!不管老师怎么转,都逃不过小朋友明亮的眼睛!小朋友的眼睛越来越到位了!当学生用两根小棒拼直角有点误差,老师在旁边稍作提示就改好了时,老师评价:真好!一学就会。学习过程中不要怕出错误,错了就改,改了就好。和谐轻松的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了对直角的认识。
捕捉生成
师: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隐藏在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吗?
生:④号国旗图形和⑧号窗户图形中有直角。
师:③号五字图形和⑥号滑梯图形中隐藏的是直角吗?
生:③号五字图形和⑥号滑梯图形中隐藏的都不是直角。
师:为什么③号和⑥号都不是直角呢?
生:③号⑥号图形两角都不是直角。
师:这两个不是直角又是什么角呢?
生:锐角、钝角。
师:在锐角、直角、钝角这三种角中,锐角是最小的,于是锐角决定团结起来。猜一猜,两个锐角能拼出什么角呢?
生1:猜可以拼成直角。
生2:猜可以拼成钝角。
生3:猜可以拼成锐角。
师:大屏幕出示一个锐角,如果老师随意拉开锐角的一条边,猜猜它会变成什么角?你们最想它变成什么角呢?
生:直角
师:当老师把锐角变成直角了时你们就喊停。
生:好!
师:如果教师想继续变大一些会成什么角呢?把它变小又会成什么角?继续再变大,情况又会怎样?
电脑屏幕动态地从字母A、平行四边形纸、中文五字、国旗、剪刀夹角、滑梯、楼梯、窗户等实物夹角中抽象出图形角,并给图形一一标上①②……⑧等序号,让学生说出隐藏直角图形的序号。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里的实物中抽象出图形角,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教师抓住学生中的问题(③号⑥号分别是很接近直角的图形,有学生误认为是直角),老师适时且巧妙地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通过师生之间的猜测辨别一一比对验证,很自然地就给了学生“锐角、钝角”两个知识点,并让学生懂得:锐角都比直角小,钝角都比直角大,所有直角都一样大。教师巧妙运用过渡性语言,不断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通过电脑动态的演示,对三种情况分别加以验证,得出三种结果都有可能,关键是取决于锐角的大小特征。这样既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也让学生明白凡事要先猜想后验证,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科学态度。教师运用电脑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思考—验证,形象直观,激发了学习欲望,让他们更加明确了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懂得了角的大小与角边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两边张开多少有关系,加深了对直角、锐角、钝角的理解。
“认识直角”一课,以其精致巧妙的教学设计、清晰简练的课堂语言、亲切明朗的教学风格、娴熟自信的教学技能,诠释了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理念。表现出教师的沉着、机智、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扎实教学基本功,留给与会教师的不仅是佩服,我想更多的还是反思,这种扎实机智的教学功底非一日之功。(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责任编辑 汤金娥
E-mail:jxjyjxsx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