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规律,提升词语教学效果

2013-04-12 00:00:00张静
江西教育B 2013年8期

词语是语言的生命基因。以语言教学为独担之任的语文课堂,词语,便是课堂无法绕过的思维原点。在语言本体论高唱主旋律的当下,词语教学藉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体性运动。无论是第一课时的字词清障,还是第二课时的词语赏析,教师对词语的存在与表现流露出高度的关注和自觉,尤其是在特级教师张祖庆的课堂,词语教学有道有术,尊重规律,富有效率。

创设语境,生发词语情味(《我盼春天的荠菜》)

屏幕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读,师随机正音)

师:读得挺棒的!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东西都是植物,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生齐读“嫩蔷薇枝……荠菜”等词语)

师: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生接龙读这些词语)

师: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一起再读这些植物的名字——

(生齐读这组词语)

词语是有情有味的,“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诗人郑敏),所以对于丰富表情的词语的理解不能机械地作面具般的标贴。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对于语义的分析不是做架空、孤立的能指或所指的解释,而是要放在语境中,放在对文本体现的感受、感情、主调和意向的辨析上。”反思日常课堂关于对字词语义的理解,许多教师发现一条“终南捷径”,利用工具书或课课通,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记住了词语的音、形、义,能读、能写、能解释,便算掌握了。有点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这是违反词语教学规律的。首先从工具书理解的词语概念意义只是词语有机体的皮相,一张僵硬的没有表情、没有冷热的画皮而已。词语除了本身的概念意义还有附加意义,除了对词语进行必要的科学解释,更需要一种审美感怀。其次,学习语言需要语言环境,这是普遍规律。仅从工具书上获得理解,这是一种灰色的、消极存在,学生积累得越多,只会造成腹内郁积和血气的阻塞,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下,词语才能剥离概念的生冷,以感性湿热的容颜融入个体的生命呼吸中。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祖庆老师有意将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捆绑呈现,在教师言语未参与建构前,这些词语只不过是一些静态的符号,默默地呆在那儿。在缺乏必要的语境下读着这些词语,也不过是植物的杂烩,甚至由于语境的缺失,我们的联想会因为每个主体的心境、理解随意地制造假象,比如你读到这些词语或许仿佛看到了春天大自然充满野性和生态的美。在文本的宏大语境中,显然这些词语上上下下、反反复复都在书写着一个关于饥饿的事实。那么如何将饥饿的语义、情味焯进这些植物词语中,增加其附加意呢?张祖庆老师利用一组极易煽情的导语,铺陈一条导向极为清晰的语境和情境,当学生在教师导引下朗读这些词语时就已不再是对字词符号声音的传达,而是将词语的情味解放出来,投射到自我的心境,两者交融,从心灵倾吐而出,从字词中获取了张洁饥饿的景象,从声音中传达了对一个贫苦女孩子深切的同情。如此一来,词语不但获得极为感性的理解,同时发挥了建构文章主旨、营造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词语教学效果自不待言。

言语表现,提升词语效能(《詹天佑》)

师: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来,孩子们,拿起我们的笔,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当中学过的下列词语,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但是,一定要表达此时此刻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音乐《沉思曲》渐起。课件屏幕出示:假如你目睹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面对着高大的铜像,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先将要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选用课文中学过的下列词语:

阻挠 要挟 嘲笑 篾视 毅然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高山深涧

竣工 回击 赞叹不已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师:好,孩子们,放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面对詹天佑的铜像表达内心的一份真情。你先说。

生:詹天佑爷爷,我很敬佩您!您不怕困难,不怕外界的嘲笑,以杰出的才能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我敬佩您的爱国精神,敬佩您的卓越才能,敬佩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坚定信念。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外国报纸的嘲笑、蔑视面前,您毅然接下了这份重担。狂风怒号、高山深涧没能使您屈服。当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的时候,不仅给了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更多的则是国人的欢喜。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应该向您学习。

生:詹天佑爷爷,您太棒了!如果当时没有您那样毅然地接受任务,现在,就不会有我们的伟大创举。你不管遇到种种困难,总是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人着想。我为您所做出的一切感到骄傲、自豪!

……

“人是言语的动物,倾听和阅读,说话和写作,使人与社会、自然、世界融通、和谐,使人更像人。言语表现(写作或表达),这一言语符号的创制行为,是人的人格、情感与智慧的最集中的体现。”(潘新和语)“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清 袁枚)人理解词语如果不是为了表达,不是为了言说,那么正如不会吐丝的蚕、不会酿蜜的蜂。因此词语教学必须尊重人存在的本能诉求的规律,将词语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内化,与主体的内在言说机制融合,以满足人言说的本能欲求。许多教师把获得语义或表现力或生成机智作为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事实上这是一种见言不见人的语文观。如果词语教学不指向主体的表达,忽视人的生命内在的言说欲求,那么这样的教学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所有教学最终目的所指只能是人,在学生经历必要的感性理解后,最终要落在词语对塑造一个人的言语品格和一个会言说的有别于动物的人的确认上。上述教学片段作为绾束全课的环节,学生的情感业已蓄势待发,张祖庆老师再通过《沉思曲》乐声的煽动和撩拨,“那堪江上鼓鼙声”,言说的渴望更是一触即发。如此操作,说明教师深谙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秘妙。所有好的言说都必须是自内而外的过程,都必须是学生心里想说、要说的。在动力层面上解决了,接下来,张老师关注的是学生能说、会说,即方法论的层面。他出示了三组词语,这三组词是有一定规律和用意的,第一组重在呈现接受任务前的社会环境,第二组即接受任务后的自然环境,第三组是完成任务后的社会意义。三组词语以三种向度全方位敞开,接受学生的情感组建,无论想从哪个角度赞赏詹天佑,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词语,将它们从静止符号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融进自己生命的呼吸和脉动中。此时的词语教学已经完成了它峰回路转的使命,汇入了广阔而蔚蓝的心灵海洋。词语进入了心灵吐纳,言语成了生命的印证和投射,这不正是词语教学的终极指标吗?不正是词语教学所追求的高效吗?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尊重词语的诗性特征和语境胎盘的规律,尊重主体生命言说的欲求,这是穿越词语教学低效、无效迷津的闪闪的路标。(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兴海学校)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