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自己的见解

2013-04-12 00:00:00王大伟
江西教育B 2013年8期

如今的阅读教学真可谓是“读”领风骚,但在教学实践中,朗读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缺少教师指导,或是指导不得要领,从而导致有口无心地“念着经”的现象频频出现。从著名特级教师张康桥执教《滥竽充数》一课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张老师只是教学的一个组织者或促进者。读到脸上、读到人物心里、读出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是学生在读,这样的读才是高效的!

第一层次:读到脸上——形象

(课件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我们读书要读得有味道,还要把书读到脸上来。读到脸上来就是读书要有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

(生练读,指名读,边读边做动作,也有了一些表情)

师:虽然没看他的脸,但是我知道他一定鼓起了腮帮子。谁再来读?

(生读得绘声绘色,读完众鼓掌)

朗读首先是把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的过程。文字是抽象的,只有把文字所代表的状态、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读者才有可能浮想联翩,才有可能触景生情。因此感受语言形象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之一。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表情与动作,对文本逐步感受、逐步理解,学生在诵读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一步步拉近了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得绘声绘色。杜勃罗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能轻易地凭借想象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又能闻到气味和听到音响的世界里,走近文中人物,与其交融。

第二层次:读到人物心里——表象

师:读书不仅要读到脸上,还要读到人物的心里。这时,南郭先生会想什么呢?

生:他很高兴,自己不会吹竽,可齐宣王还是让他吹,而且给了他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我给你换个词,就是他很“得意”。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我最喜欢听不同的说法。

生:同时他也很小心,他怕被别人发现就前功尽弃了。

生:我觉得他开始可能很担心,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但是他每次领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就慢慢地放心了。

师:从担心到放心,你真是读进了人物的心里,了不起呀!我们赞美他一下。(生鼓掌)

阅读的过程不仅要由具体的文字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更要感悟到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把静止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动态的图景再现出来。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已能想象出南郭先生吹竽这个单一的画面时,张老师顺势而为,又让他们想象南郭先生心里在想什么。学生在读中通过想象、揣摩等思维活动,感受到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此时学生读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就感悟到了南郭先生得意而又侥幸的复杂心理。学生依托文本,设身处地地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能激起积极的阅读情绪,还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本深层的含义。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且情感体验能够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理解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想象人物的喜怒哀乐,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意境来深入感受形象,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

第三层次:读出自己的见解——抽象

师:读书,读到脸上,读到别人心里,还要读出自己的态度。你是赞成这件事,还是不赞成这件事,你是要批评南郭先生,还是要赞美他。不是说出来,而是要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明白你的态度。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是批判的。你为什么把“居然”读得这么重?

生:因为他不会吹竽。如果齐宣王跟他儿子一样也要听单独吹的话,南郭先生就会露馅,但齐宣王喜欢听他们一齐吹,他就可以蒙混过关,不劳而获了。

师:他从一个词里面就读出那么多东西,而且善于联系上下文来想。像他这样读书就能读出自己的态度来。请你把这段话和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读一遍。(生读)

生:我从“只好”这个词了解到南郭先生非常不愿离开。

师:但是——

生:他迫不得已,如果不离开,可能会有杀身之祸。

师:你想对南郭先生说点什么呢?

生:想要拿到报酬,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工作。

生:我想对南郭先生说:南郭先生,你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把不同地方的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生:做人要厚道,不要耍一些小聪明,耍了小聪明总有一天会被戳穿的。

(众鼓掌)

朗读不能纯粹地强调技巧的运用,要把书读得有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态度与见解。这就需要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感悟和揣摩,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并且运用读的方式展示出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以教参为依托,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个性化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读者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不同的理解,不仅要能读出文本的“原意”,更要能读出抽象的“真味”。因此,在对文本朗读的处理上,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什么语速,哪些词语该读重音,这些都不存在唯一的说法,需要读者创造性地处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有意引导学生把读书时对“居然”一词重读的理由说出来,启发了其他学生。同时,文本是一个整体,脱离了这个整体而琐碎分析,只会事倍功半。将文本前后联系起来读,读者会有意想不到的、令人叫绝的收获。张老师并没有对朗读的技巧作过多的指导,只是引导学生把文中前后的句子联系起来读,就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