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还是课堂问答、启发引导等等,无一不可用艺术化的要求来打磨和推敲。尤其是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可谓春风化雨、滴水不漏,更是引领着课堂向艺术的道路上迈进,在课堂上有很多“技术活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九色鹿》一课时,就用了不少小技巧、小方法,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新鲜感,学生的学习也格外富有趣味。
师:你喜欢课文中调达这个人物吗?
生:不喜欢。
师:给个理由。
(生沉默,说不出理由)
师:喜欢一个人可以不需要理由,但不喜欢一个人一定有理由。
生:他恩将仇报。
师:对啊!他怎样恩将仇报的?
生:九色鹿救了他,但他看见国王的皇榜,又去告诉国王九色鹿的住处。
师:更可恨的是他还让国王带兵去捕杀九色鹿!这叫什么?
生:见利忘义。
师:还叫什么?
生:背信弃义。
师:你看,你的理由多充分,说得真好!我要奖励你,你要什么奖励?
生:我不要奖励。
师:你真善良!你越不要我越要奖励你。(众大笑)来,奖励你把这三个词写到黑板上。在一般情况下黑板是老师才能写的哦!(生高兴地板书)
通常,我们也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在黑板上写词语,而最多的就是听写词语。既然是听写,写完就要检查,写对了是应该的,写错了就是当众出丑了。这样一来,学生往往更愿意在自己的本子上写,而不愿意或不敢到黑板上写。在教学中,薛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了写词语的任务,但不是以检查为目的,而成了奖励学生的一种方式。当然,即便是奖励,也不是教师说一句“在一般情况下黑板是老师才能写的哦”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关键词语的出示,是在薛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说出来的,是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时教师的奖励就显得特别真诚,也及时、有效,学生当然乐意板书。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就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幅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九幅画写下来的。老师曾经看过这幅壁画,太漂亮了,九色鹿栩栩如生。你们想看吗?我把它画下来好不好?
生:好!
师:闭上眼睛,不许偷看。(读课文描写九色鹿的文字)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师一边读一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方框)
师:眼睛睁开,老师画的九色鹿怎么样?
(众生疑惑地:没画啊)
师:真的没画?你们想想画在哪儿了?
生:我知道!画在我们心里了。
师:老师不是用笔来画的,是用什么来画的?
生:用文字来画的。
师:对,用文字、用语言来画的。学语文,读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能凭借语言进行想象。读故事需要想象,听故事也需要想象,因为想象的才是最美丽的。
这是一段让人过目不忘的教学场景。看完这个教学片段,我们也能明白薛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那就是告诉学生:在读课文时应该根据课文的语言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这也是学习语文、品味文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想必这个方法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跟学生讲过,并且一定反复强调过:“大家一边读、一边要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我们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课文的画面。”试想,就这么两句话被教师翻来覆去地说了N多遍以后,学生早已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失去了兴趣,再好的方法也会慢慢失去作用。薛老师的这段教学,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又引发他们在看似失望的结果中思考老师到底有没有画课文中的画面。学生略一思考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文字的背后都有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而画笔就是自己的想象。学习经过这样一波三折,难道还会有学生对“品文字、想画面”的方法不刻骨铭心吗?
师:请你来读一读第八自然段。注意,这是一个故事,我们要像讲故事一样来读叙述的语句。
生: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
师:(打断)太像读书了,就没有听故事的感觉了。故事中叙述的语句就要像平时讲话一样自然,你听老师读。(示范朗读)你再来试试。
生:突然,乌鸦高声叫喊道……
师:当讲到人物开口说话时,要模仿一下人物的口吻来讲故事。想象一下,此时九色鹿在哪里?
生:在草地上睡觉。
师:乌鸦又在哪里?
生:在树枝上,也有可能在天空中。
师:对呀,乌鸦要在那么远的地方叫醒九色鹿,该怎么叫喊?体会一下再读人物的话语。
生:(大声地叫喊,语速明显加快)九色鹿,九色鹿,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
师:这样讲故事才有声有色!让我们接着欣赏。(继续指导朗读)
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很重视的教学手段。也许正因为重视,训练也多了,训练的过程、指导的方法难免大同小异,甚至千课一面。不管什么样的课文,不管什么样的内容都强调重点词语加重语气,都强调声情并茂,结果只能读得千篇一律。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读法,也就有属于“这一课”的特点。薛老师正是关注到《九色鹿》是个民间故事的特点,设计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指导朗读,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训练朗读技巧。没有对比就没有发现,故事中有叙述场面的,也有描写人物对话的,这些内容应该怎么读好呢?薛老师通过示范朗读、想象情境等方法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明白故事中叙述的内容要“讲”得自然,人物的语言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读,读出了文本的特点;这一读,也读出了不同内容的表现方式。
探讨语文课堂的技术绝不是矮化语文教学的魅力,更不是对薛老师课堂教学功底的质疑。恰恰相反,用技术的眼光解读薛老师的课堂,有着更亲民、更朴实的吸引力。薛老师自己也说,“把一门技术用好了,用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也就是艺术了”。所以,在追求艺术课堂的道路上,教师也不妨动动脑筋,多用一些创新的方法、不同的技巧,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鲜劲儿,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