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诗中画

2013-04-12 00:00:00汪智星
江西教育B 2013年8期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甚至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然而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多数教师所关心的。在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的预演会上,“特级教师汪智星工作室”就多媒体运用在实现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了“课例+辩课”的教研,教研成果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认同和称赞。为此,本期将这次教研活动内容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主持人: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古诗文作为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本次辩课的主题。先由舒雅老师就所执教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一课进行说课。

舒雅:《送元二使安西》包含了王维对好友元二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读代讲,读中悟。课堂上,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㈠解诗题。先引导学生对诗题提出疑问,进而实现对诗题的理解。㈡知作者。导入后,引导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了解王维及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㈢正字音。自由读古诗,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扫除字音障碍,借助“字理识字”来理解难解的字义。㈣解诗意。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环节,故采用反复诵读和合作学习相结合。㈤悟诗情。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⑴借助各种媒体,引导学生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路途的艰辛;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酒中情。饯行宴上,王维想到好友元二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心头涌上的千万种情绪都化作两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感悟到它深层蕴含的深挚情谊。这份浓浓的相送情,在元二走后的第五个年头——王维的离逝使得当年的相送成了千古绝唱。全班齐诵,体会天人永隔的深情。

主持人:课堂越辩越高效,教师越辩越善教。先进行辩课的第一步:精彩亮相。有请各位发言。

裘海耀: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就要靠语文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如何借助语言想象画面?

首先,可以抓词句,扩充想想。古诗文言简义丰,用字凝练。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扩充想象,丰富词句的揣摩、品味,丰富词句的感性理解。如,《春晓》诗中“处处闻啼鸟”一句的“处处”,渲染出户外的无限风光。教师可以抓住“处处”,引导学生想象:孟浩然被鸟叫声吵醒,听到近处和远处那些地方有鸟叫?学生把“处处”变成可感可知的“花园里、屋顶上、天空中、小河边”等。教师把学生带入了无限风光竞鸟鸣的灵动意境中。

其次,可以用空白,联想。语言的跳跃性是古诗文的又一大特点。教学中,要利用语言断裂的空白处,找准引发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如,《送元二使安西》后两句,字面上是劝酒,实际蕴含送友人的千般思绪和几多话语。教学中,抓住这个空白点,还原王维和元二的别离情景:与君离别意,化作杯中酒。此时的王维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元二说,也许是祝福,也许是牵挂。假如你是王维,端起这杯酒,会怎么说?以“元二呀元二”为开头,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在深情补写中,在真情话别中,学生神思飞跃,浮想联翩,就能体会到王维与元二的深厚情感。

古诗中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必须依托文本,不要漫无目的、漫无边际,要善于帮助开拓思路,关注整体。诗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实际教学中,应借助语言想象画面,领略古诗的意境美,体味情感美。

主持人:上述观点让我们认识到,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想象画面,领悟诗的意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接下来,有请继续发言。

李琳: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也提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古诗的语言是古汉语,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叙写的内容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带来了困难。而古诗的意境鲜明生动,有很丰富的意蕴,要想使学生学好古诗,必须借助多媒体,展现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声音、图片、视频、动画、音乐为一体,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诗境,领悟诗寓,表达诗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诗意浓浓,画意浓浓,情意浓浓,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近50首古诗中,绝大部分都有写景的诗句,诗人也往往是借景抒情。古诗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单靠理解语言文字,有时难以准确地捕捉诗人的情绪,也就理解不了诗人要抒发的情怀。在这种情形下,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凸显出优势。所以,我方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直观感受画面,领悟诗的意境。

黄亚伟: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确实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想象画面。诗句短小精练,但诗中有画,只有通过学生的读中悟,读中想,才可以慢慢地引领学生透过文字走向丰富多彩的画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读、悟、想的学习目标也得以实现。

陈志平:古诗文言简意赅,展现的情境离现在的时代比较遥远,这些都给小学生阅读理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加以直观、形象的图像,或者是声音的渲染,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开发。舒雅老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在读通感悟理解诗意之后,出示了多幅塞外边疆黄沙满天、高山连绵起伏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元二在路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学生看完图片之后,能想诗人之所想,说的话也是情深意厚。但是这堂课在某些环节因为缺少多媒体的运用,故意现出学生的悟性不够深。“升华”的环节,在叠读时,如果能用多媒体配上一曲舒缓、低沉的《离别曲》,更能进一步烘托出诗中的作者与友人之间情深义重和离别的伤感,真正达到以诗之情,达到动己之心的目的。

熊婷: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语言,触及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读,是感悟古诗情感最基本的方式,只有当你融入其中地读,同时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对古诗的画面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古诗的意境才会在学生的想象中逐渐清晰。没有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何来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分析和领悟?古诗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不能脱离文本和省略语言文字的理解,直接奔入古诗的内在,这样的体验或许显得苍白乏味。

蔡豪: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教学为基础,通过质疑、探究、领悟、延伸等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一旦多媒体技术运用过多,就有可能失去形象思维的训练,就会削弱语言的弹性和空间感,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诗句的关键字、词,讨论品味,深入意境,感受全诗。因为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都由此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在特定的诗境中体会词义的丰富性,让学生创设想象的氛围,在头脑中再现古诗的意境,使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

彭岚:古诗文不是一下就能看懂的,需要结合注释理解,所以学生一贯认为学古诗文很累,很乏味,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古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可使学生不再将古诗文视为沉重的负担,使他们从单调的古诗文串讲式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逐渐形成自我控制、勤奋学习的习惯。

裘海耀: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要就古诗中的字、词、句散发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享受古诗词的艺术之美。

窦桂梅老师教《清平乐·村居》时,带领学生领会词的意境,就采用了“画面”处理。在学生读通整首词后,问:“你看出了哪些画面?”每讲到一幅画面,老师就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欣赏、品读——锄豆让你想到了什么?送他一首《锄禾》。织鸡笼,谁在织?为什么织呢?剥莲蓬又让你想起了什么画面?想起了什么诗句?带着想象读,读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境界。“谈家话”老夫妇说的是什么?画面中还有什么?是什么把这些画面连接起来的?再让学生把这些连缀起来想象,品味。最后,你可用什么词描写所看到的这幅画面?浓缩成词中的一个字——醉!可真应了句“沉醉不知归路”。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的古诗文教学,而离开了文本的想象就是空想、假想。

李琳:古诗词教学因多媒体的介入而精彩。诗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有着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优美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意境用语言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而多媒体就利用它的优势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执教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

陈玲:诗歌是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诗歌最根本的特性在于它的抒情性。诗人主观之情感总要借助客观之物象才得以表达,于是,就有了诗歌特有的意境和含蓄,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得多,诗歌的味则太淡;讲得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有困难的,因此,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无疑是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熊佳:通过教学,挖掘古诗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同时,让学生得到诗词语言魅力的熏陶感染至关重要。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徜徉其中,让学生涌动着对古诗一种澎湃的情感,身心得到陶冶,语言获得发展,这才是古诗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陈蓓:诗歌不仅有音乐美、绘画美,在语言、意象、情感和哲理等方面还有一种特殊的“空白美”。“空白美”需要读者通过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去领悟,音乐美、绘画美却是传统教学中难以企及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可听可视的形式,也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裘海耀: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语言可以搭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文章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行解读和创造,从而深化理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常常会问学生:读到这一个词或这一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的描述虽然大致相同,但由于每个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脑中浮现的画面也有所差别。这时,教师生动的语言渲染和补充就可以帮助学生润色各自脑海中的画面,让画面丰满。画面丰满一词语就生动了,以后只要一说到这两个词,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会映出这样的景致,信手拈来,活学活用。反之,使用直观的多媒体就框住了他们脑海中对词语理解后的丰满画面。这样看来,恐怕语言的魅力会比图片更有效。

陈玲: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在课堂上,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那么将比较容易地品味诗中的意象,走入诗歌的本体。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或愤怒,等等。有背景音乐的烘托,再加上艺术化地朗读,把书本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符号,鲜明地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不仅能省去教师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教学困难,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在音乐及朗诵的情感变化中掌握诗的节奏、情感脉络,为感受诗歌主题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

黄亚伟:在古诗教学中,语言感受能力强的人,往往一读到文字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简单画面,这时,只要再配上教师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的这种再现想象能力就会得到强化,使得脑中画面变得丰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借助语言想象画面,不仅使学生脑中画面更多元化,达到理解文本意境和内涵的效果,而且还积淀了语感、积累了语言,这不是一箭双雕吗?相反,如果换上一张张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直观感受,也许可以让学生当时理解诗意,但学生脑中的画面也就定格了,那他们的想象又怎么会生动、丰富呢?

陈志平:教学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既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记忆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还能使学生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吴志萍:借助语言想象画面是一种重要的古诗感悟方法,不是多媒体的直观画面可以替代。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这样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心神相通,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所见》中“歌声震林樾”,牧童时不时拍几下牛屁股,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哇!夏天是迷人的。牧童往四周看了看,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这些都不是给出几张画面就能达到效果的。只要教师依托具有画面感的语言进行引导,学生就能借助生活经验,发挥大胆想象,将文字立体化,产生想象的画面感,每一个学生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自我理解后的不同画面,从而在整体上感受古诗的意境,达到有效训练学生形象感知的能力。

主持人:刚才听了大家的论说,有的认为,如果在课堂上加以直观、形象的图像,或者是声音的渲染,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可这正成了有些老师的担心:在课堂上一旦多媒体技术运用过多,就有可能失去形象思维的训练,也就会削弱了语言的弹性,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到底该怎样理解和实施才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请继续发言。

熊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它具有的可视性、直观性,无疑使古诗文课堂走进了一个新时代。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尽可能多地把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资源都用上呢?当然不是,过度使用多媒体只会使古诗文的教学显得浅显、单一。这里就有一个如何把握的“度”。古诗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语言凝练,而且有深远的意境。在鉴赏古诗时,欣赏画面的同时必须调动读者的积极思维,凭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去体味诗中的意境。仅凭欣赏画面、音乐是不能达到对意境的体会的,这是视觉语言的局限性。如,景物“柳树”本身并无情感,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是不相同的。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在离人的眼中,连柳树的翠绿都成了令人伤心的颜色。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赞美春天,表现大自然的创造力。由此可见,语言思维才是主要的,用多媒体,其作用只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不可能替代语言文字的揣摩。多媒体只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性手段,把握好使用的度,结合语言思维的能力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古诗的意境。

徐迟:小学古诗教学先天就有与多媒体接轨的优势,图片、音乐渲染,动画、视频感染,营造了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给诗歌教学注入新活力,然而使用过度则可能画蛇添足。最常见的过度使用有以下几点。㈠拓展资料的过多呈现。古诗语言精练,言有尽而意无穷,经典名篇历史悠久,因而可扩充的资料繁多。但过多的资料呈现讲解无疑让学生成了被动接收和记录的机器。㈡用配乐朗读录音代替教师的范读。录音虽然动听,但毕竟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而教师范读时除了声音,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都将成为一种信息,直接地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流动的过程中孕育、生成。㈢过多直接呈现画面限制学生想象。古诗教学中披文入情很重要,多媒体在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地、直观地展示诗歌画面、意境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古诗教学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形象、丰富的画面。通过课堂指引,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从而深刻体会诗歌的诗意、诗境。而非多媒体诗情画意的直接呈现,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把握好一个度。

主持人:辩课至此,可以说大家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我们不是要全盘否定多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甚或是语文教学中的存在与运用,而是要时刻把握一个“度”,即,它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引导学生对“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理解。若一开始,教师就出示形象的图片,自然就会框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定格了学生的思维。反之,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字进行理解,想象画面,体会其意境之美、之妙,再出示相应图片,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句理解。课堂上,无论是哪种媒体的使用,都要遵循学生认识与学习的规律。当下,有的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利用“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听课文”取代“学生自由读课文”。这种媒体的介入之策略极不可取。“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在明确教学要求与目的的基础上,自主通读全文,感知课文。此环节若没有充分地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面的“学习课文,理解语言”的效果会很糟糕。学生听课文录音和自主读课文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多媒体运用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体,在遵循学生认知与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再如,有的课文语段或古诗的朗读指导,需要教师现场范读。学生看着老师的神情、体态,听着老师范读,远远超过听录音朗读。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课文。换言之,不可用就不用,绝不赶“时兴”。

因此,无论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想象画面,领悟诗的意境,还是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直观感受画面,领悟诗的意境,都能充分凸显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关注文本,关注生本,因生而异,因诗而异,进行方法、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在任何一种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上坚持一个“适”字,把握一个“度”字,使之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实现最优化。

□本栏责任编辑 刘 林

E-mail:286029287@qq.com